中庸研读第5讲:第8-10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5讲:第8-10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8、9、10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孔子赞扬颜回的为人,因为他能努力践行中庸之道;认识中庸之道实现之困难所在;理解真正的强一定是合乎中庸的精神。

教学重点:孔子赞扬颜回的为人;中庸之道实现之困难所在;真正的强一定是合乎中庸的精神。

原文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释

①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

②得一善:得,得到,悟到。善,好。

③拳拳服膺:牢记于心。拳拳,奉持不舍的样子。服膺(yīng):服,放置。膺,胸口。

④弗:不。失之:使动用法,使之失去。

译文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解读

本章赞扬颜回的为人,因为他能努力践行中庸之道。颜回14岁即拜孔子为师,是孔子非常得意的一个弟子,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孔门弟子中,孔子对他的称赞最多。颜回遵奉儒学,一生矢志不移。孔子曾经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这个教育家,对一个学生赞叹。当然有他的道理,颜回住在贫民窟里,饿了,吃一小碗羹或米饭,连菜都没有,渴了,喝一瓢凉水就好了,人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太苦了,颜回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乐境,真的是贤人。孔子感叹自己都做不到,颜回能做到太了不起了。朱熹说:“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所以明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了中庸,达到了至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这是《中庸》第二次提到“善”,第一次提到的是舜“隐恶而扬善。”在此,提出了《中庸》篇的第七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善”。

在这里通过孔子说颜回,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做人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选择了中庸,就只有是人本性善,实现“中和”之心,性必“善”。只要是修得人本性“善”,就必然实行的是中庸的人生观,就必然是诚心的待人待物,就必然是实事求是的待人处事,就必然是“和而不同”的,就必然是“中和”的君子之道。

回之为人也,颜回修道做人择乎中庸,随时在这个中庸的境界里。得一善,得到一个善法,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则拳拳服膺,拳就是抓,现在讲就是把握。拳拳就是牢牢的把握住不放松。膺就是胸间,代表心地。拳拳服膺就是牢牢的抓住把它放在心间,永远定在这个境界上,他就把握的很牢。而弗失之矣,不离开这个境界,只有颜回才能做得到。

颜回为人聪明颖悟,谦逊好学,他将中庸之道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即便身处贫困,依然能够坚守,从不改变自己的气节。颜回的道德高尚,给予后人深刻的启迪。孔子也借此告诫人们,应当向颜回学习,固守心中的理想,牢记不忘,身体力行,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闰好品德。

孔子有一次坐在院子里悠哉悠哉地晒太阳,子贡过来了,他说:子贡呀“汝与回也孰愈?”你与颜回比较哪个的修行更好一些?子贡说:老师,你不要开玩笑。我怎么能和颜回比,颜回听了你的话,闻一而知十,你告诉他一句,下面十分他都懂了。我则是闻一而知三。你给我讲一点,三分我都懂了,四分就不懂。可见子贡也真不得了,闻一知三。所以,子贡也很了不起。孔子听了子贡的话后说道:“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他说你讲得对,不要说你不及他,我都不及他。

颜回能够坚持中庸之道,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顺乎于自然,坚持本心,而不为外物所迷惑。颜回生活朴素,律已甚严,“不迁怒,不贰过”,即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赤诚之心的人。赤诚之心使一个人认识到生活的真谛,回归质朴和简单。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明星、名人和有权势的人,他们的思维已经远离“天然”,一味追求成功、卓越和出人头地,而忽视了最平常的中庸之道,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复杂抽象的思辨和油滑的处世策略,但是他们却感受不到简单生活的喜悦,缺少恬淡的快乐。人们的心灵健康需要以纯粹和简单作为生活准则,抛弃私欲引来的纷繁复杂和纠结,体悟中庸之道,回归于道的质朴与简洁。

原文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①天下:指古代天子所管辖的地区。

②国家:指由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③均:治理,平定。

④爵禄:爵位和俸禄。周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⑤辞:辞去,推辞,放弃。

⑥白刃:雪亮的刀刃,闪耀着亮光的快刀,这里指锋利的刀。

⑦蹈:用脚踏,踩。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实行。”

解读

本章论述了中庸之道实现之困难。治理天下国家,有大智的人能够做到;推辞爵位和俸禄,有大仁的人能够做到;敢于践踏锋利的刀刃,有大勇的人能够做到。然而,只有中庸,即便是这三类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到。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孔子说的意思是,“中和”这样平常普通的道理,却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庸”的“中”,只能是“中和”的“中”,也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性质、本性的“中”。而不是“中间”的“中”。

因为,只有时时处处以人的本性善制约人的“欲望”,才能真诚的对待天下万物万事,实行中庸之道。这既要有本性善的真诚之心;又要有能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真是很难做到的。

国家天下政治之难,在于“均”之难。所以,平均地权,平均资本,都是均。生活财富一切的褔利、享受,能不能平等均匀最难。如果人人满足,都均匀了,天下太平了。但是,治理天下国家有如此之难,孔子说这虽然难,尽力也可以做到。

“爵禄可辞也”,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对权力、地位、财富都可以推辞不受。宁愿不干,孔子说你看到钱不要,看到地位、官禄不想去做,什么都不要,这也有人做得到。

“白刃可蹈也”,就是说人有勇气去危险的地方,在一个信念支持下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上刀山,下火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天下国家可均是大仁,爵禄可辞是大智,白刃可蹈是大勇。大仁、大智、大勇都做得到,唯有中庸难以做到,得道很难。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如果被捅一刀,也就是疼一阵的事情,能够克服掉内心的恐惧,忍住疼痛也就过去了,我们看那些耍杂技的,能在钉板上表演胸口碎大石。但是坚持“中庸之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纯疼痛的是事情,要做到“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也要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要经得起热闹,也要受得了寂寞。

中庸之道虽然看似简明易行,但是如果没有足够浓厚的道德修养,并能剔除一切私欲,是无法做到的。“仁义”是持守中庸之道的根本。想要持守中庸,就必须同时具备大智、大仁和大勇,除此之外 ,还要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胆识和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追求荣华富贵的热情过高,过于热衷名利,盲目随波逐流,却对人生的真正目的一片茫然。有的人私欲膨胀,在不断钻营的过程中,贪污受贿,来路不明的钱财成了人赃俱在的证据,半路上摔倒。过于自私就会使得自己在人生中失去自由,失去生命的活力而成为欲望的奴隶。过于执著的追求和热情,也会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宁静和简单。

原文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①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为人勇武,故问孔子什么是强。

②抑而强与:还是你认为的强吗?抑,抑或,还是,疑问语气。而:即“尔”,你。与,句末疑问语气词。

③不报无道:不报复无理的人。报,报复。无道,蛮横无理。

④君子居之:品德高尚的人具有或持有。居,处,持有。

⑤衽(rèn):卧席,此处作动词用,即以金革为席。金革:刀枪甲盾之类的兵器。

⑥死而不厌:不畏牺牲,死了也在所不惜。厌,憎恶,嫌弃。

⑦和而不流:性情平和,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流,流俗。

⑧矫:勇武、刚强的样子。

⑨中立而不倚:守住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倚,不正,偏侧。

⑩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还是北方的强大呢?或者是你所认为的强大?用宽容温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行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大,君子就属于这类。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不反悔,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因此,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

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和子路讨论了“强”的问题。孔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论述南方之强、北方之强,逐渐引出所要论述的主题,启发子路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强。

在孔子看来,南方之强宽柔,北方之强好斗。不过,这两种强并不是真正的强。因为前者不及,而后者又太过。真正的强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强。坚韧、勇敢,不同流合污,不人云亦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坚守住中庸。要想成为强者,就要拥有足够的自信,不管处于什么位置,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坚守住自己的本心,这才是强者应该有的风范。

子路问强” ,子路问孔子怎么才算是“强”呢?

子路本名仲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耿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在卫国内乱时,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孔子说:“讨论南方的强呢?或是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在争论中能用宽容柔和的道理去教导说服对方,而不报复对方的无道无礼,这是南方的强,温文尔雅的君子具有这种强。在争议中能那怕是披铠甲卧枕刀枪,而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尚武勇猛的强者就具有这种强。所以,真诚的君子是和而不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在争议中能用宽容柔和的道理去教导说服对方,而不报复对方的无道无礼,这是南方的强,温文尔雅的君子具有这种强。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在争议中能披铠甲卧枕刀枪,而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尚武勇猛的强者就具有这种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所以,真诚的君子是和而不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在争议中始终坚持这个事物的“中”这个“大本”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

理解“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是这一段的要点。首先,应明白这是子路问老师孔子遇到争议时,何为强者的一段对话。这里的“中立”不是在“南北方”那个强之中保持“中立”,也不是在争论中保持“中立”。而是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始终坚持自己对这个事物的“中”这个“大本”主张的的立场、立足,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也就是坚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强者。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国家强盛时,尽心辅佐君王,刚正不阿,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才是真强。国家衰败时,坚守气节,秉持中庸之道,宁死也不愿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这里的“塞”有满的意思;“矫”有强壮、矫正的意思。这里孔子说,君子是凭借“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就跟广阔草原上一棵直立挺拔的树木一样,虽然孤零零的,但是能够抵抗狂风骤雨。君子立于国,也是如此。

孔子比较了“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南方(这里应该是指羌戎部落和中原地带)的强,能够宽厚柔和以教化百姓,哪怕别人“无道”——就是不能遵道而行,也不会去报复打击他,君子就是以此立足于世的。而北方的强,靠的是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就是依靠武力来征服。

在这一段中,我们还可以充分领略到时孔子的教育艺术。因为子路好勇斗狠,所以孔子会暗示他多去关注“南方”之强。在讨论中,孔子并没有直接给子路明确的答案,而是采取启发的方式,让子路自己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强”。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强一定是合乎中庸的精神,过犹不及,二者皆不可取。

真正有力量的人,并不恃强凌弱,处处显摆自己的强大,而是对人温柔仁慈。正是因为具有温柔宽和的特质,才会“得道多助”,使得自身更加强大。这就是柔与刚的辩证法。武力能够结束战争和国家的混乱局面。但只靠武力治国是不能长久的,还要靠教化,靠文治。真正的强者以德服人。

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就是内心意志的坚贞不屈。

现实生活中柔克刚的实例不胜枚举。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处在低下的地方,却最接近道。中庸之道正是这样,自然而然,不偏不倚,自然地顺应天道。

【学习札记】

夫子得意赞颜渊,择乎中庸尚圣贤。

爵禄可辞蹈白刃,智仁神勇仍缺陷。

仲由与师论强辨,南北之间各有嫌。

宽柔以教和合道,大本不倚亦不偏。

中庸研读第5讲学习总结

本讲研读了《中庸》第8、9、10章。第8章讲述了孔子对颜回的赞扬,称赞他能努力践行中庸之道;第9章论述了中庸之道实现之困难所在;第10章通过孔子和子路的教导,体悟真正的强一定是合乎中庸的精神。

(0)

相关推荐

  • 《中庸》注释(九)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 ...

  • 语音版《中庸》赏析(9)什么是真正的强

    <中庸>赏析(9)什么是真正的强 各位网友,<中庸>第十章,引述了一段孔子与子路的精彩对话. 子路名仲由,是孔子最倚重的学生,他刚直好勇,故而问老师什么是强.孔子的回答切中子路 ...

  • 语音版《中庸》赏析(7)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

    <中庸>赏析(7)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 各位网友,<中庸>的六.七.八章,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第六章,孔子从正面称赞舜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第七章,从反面指出那些 ...

  •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8--19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武.周公之功德,周公制定礼仪:礼仪在古代是团结家庭,维护国家的纽带.认识武王.周公之孝: ...

  •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1--23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诚"与"明"之间的关系,诚与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 ...

  • 中庸研读第8讲:第15-17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5--17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庸之道要从身边做起:祭祀活动及鬼神之道的细微精妙.了解舜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成为圣人,并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财富和寿命,理解& ...

  •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3--14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道不远人,努力实践中庸之道.理解"素其位"的论述,从"素富贵. ...

  •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4--25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之道"的功用,可以出神入化,"至诚之道"就是 ...

  •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6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的功用和意义.至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自然演化的内在 ...

  •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7--28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圣人之道"的内涵,懂得素位而行和明哲保身.深入体会"为下 ...

  •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1--12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君子遵道而行及君子依乎中庸等观点:理解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之道用途广博,体含精妙等道理:认 ...

  • 中庸研读第16讲:第29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6讲:第29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9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议礼""制度""考文"是治理天下的三件大事 ...

  • 中庸研读第17讲:第30-31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7讲:第30-31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30-31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孔子的圣德及敦化作用.理解圣人的五种美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