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通論
第一節:西漢玉器;
第二節:西漢玉器特徵。
第二章:西漢早期玉器:
第三章:西漢中期玉器:
第四章:西漢晚期玉器:
第五章:西漢它式:
第一節:漢代楚式:
第二節:漢代濮式:
第三節:漢代西甌:
第四節:漢代壯族:
第五節:漢代越式:
第六節:漢代匈奴:
第六章:其他、
第一章:通論
北山頭漢墓~西漢早期
中山靖王~劉勝墓~武帝同父異母哥哥~妻竇綰墓~公元前113(中期)。
僖山漢墓~梁王劉武~漢文帝兒子~公元前144年(中期)
劉遷(?~前122年)~淮南王劉安太子~漢武帝建元末年
放王崗漢墓~呂柯~西漢武帝或稍晚宣、昭帝時期
雙乳山漢墓~濟北王劉寬~西元前97年
中山懷王~劉勝六代孫劉修~河北定縣~死於公元前55年~末代中山王。
漢元帝劉爽~公元前33年
中山穆王~劉暢~東漢
秦朝僅存在十五年便被劉邦的起義軍推翻,建立了西漢王朝BC202-AD9。
西漢(中期)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拓西域,取消諸侯。
漢起於楚,劉邦、項羽的基本核心成員大都來自楚國地區。
西漢早期(高祖~景帝),西漢中期(武帝~昭帝),西漢晚期(宣帝~平帝,含新莽時期~~王莽篡漢AD 9~23年)。
漢景帝3年(前154年)冬,第三代楚王劉戊因削藩問題聯合吳王劉濞等發動了諸侯王國與中央王朝的戰爭,史稱“七國之亂”。王國聯軍戰敗,楚王劉戊返都後自殺,楚國除。因文、景二代皆尊寵楚元王劉交,次年漢景帝又以元王子劉禮復置楚國。但景帝3年後的楚國疆域卻大大縮小,由此前所轄之彭城、東海、薛三郡的數10座縣邑,變為僅有楚都彭城(今徐州市)及其附近的七縣之地。
漢武帝兩次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發動了祁連山之戰,擊敗匈奴貴族,河西走廊遂入西漢版圖,“建四郡,据兩關焉”。兩關之一的玉門關,就是西域的玉石運往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故曰“玉門”。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分封許多異姓王,“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建國後開始剷除異姓諸侯,“訖至孝文,異姓盡矣”。大封同姓王,以期“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諸侯王權力逐步被削弱, “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
西漢楚國從元王劉交於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封,地節二年改為彭城郡,王莽篡漢以後,改楚國為和樂郡。
第一節:西漢玉器;
《通典》雲:“秦置尚方令,漢因之。後漢主作手工作、御刀劍、玩好器物及寶玉作器。
西漢統治者提倡孝道,崇尚厚葬。儒家君子比德於玉,成為玉器發展的支柱。
兩漢時期王室特製的珠璣玉匣(金、銀、銅、絲縷玉衣),應是春秋時期珠襦玉匣的繼承形式。
玉衣在漢代文獻中,被稱為玉匣、玉柙。
髮式:髮髻的位置由低向高發展。西漢早中期以背後或頭後挽髻為主,幾乎不見頭頂挽髻;西漢中晚期開始出現頭頂高髻,之後頭頂挽髻開始普遍流行並盛行於東漢。頭髮上的裝飾呈現由少到多,由樸素到繁雜的轉變。
服裝:西漢早期緊身束裹,西漢中後期合體,至東漢開始變得寬鬆,發展到東漢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飾整體風格是由嚴肅拘謹向輕鬆活潑轉變。
大約在戰國、西漢時期,焊金珠、鑲寶石工藝傳入我國,並在漢、晉時期金器上廣為流行。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
秦統一六國後,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
規定皇帝獨稱「璽」,其材料用玉,臣民稱「印」,且不能用玉。
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略放寬,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璽」。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 而在倉促之間刻篆刻而成,稱之為「急就章」。
以印質和印鈕、印綬區別地位高低。
皇帝玉璽、虎鈕,皇后之璽螭虎鈕,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別為黃金印龜鈕,銀印龜鈕,銅印鼻鈕。
印綬也有紫綬、青綬、墨綬、黃綬等分別。
印文有鳥蟲篆,篆書,隸書。
第二節:西漢玉器特徵:
由單一紋樣向綜合性圖案方向發展。
對稱為骨,均衡為飾。
寓意於美之中,盛行細毫刻。
螭虎機警、勇猛、身形有律 。
輾琢技法有圓雕、起突、隱起、平凸、鏤空、陰刻,每一種工法都有好幾種刻法。
氣勢雄偉,特徵誇大,肌體豐滿,神態生動,充滿生命力。
由戰國的擰厲欲搏的強勁動態轉變為馴擾可押。雕工在精密之餘,趨於飽滿匀整。
著重鑲嵌工藝。
由表現對象的精神狀態,進而求形體的準確,作到了形神完美結合。
漢代法官帶獬豸帽,獨角,似羊,頦、腳、胸有密毛。
和闐玉輸入較多。
漢代不見玉玦,一般手鐲都是金屬製造。
漢以後也基本不見玉戈。
漢代玉人俑(或陶俑)平頭者為楚式(越式也一樣),中原式一般頭上有小冠。
玉舞人:
1.翹曲折腰;2.衣袖中期到肩,晚期到裙擺;3.垂擺間裙尾;4.器形長方,水平穿孔;5.有半身者;6.的衣袖越晚紋飾越多。戰國、秦、漢玉貝的中線旁都有細陰線
。
片飾器多鏤雕,鏤出的形體邊緣加飾髮絲細線。
璧:
1.無廓璧源於吳式璧;2.內外圈多以繩紋及弦紋區隔,最多三圈;3.璧廓一般內圈寬,外圈窄。漢代凸齒萎縮近無。
馬首帶鉤是戰國舊制,螭首帶鉤是漢代新制。
西漢玉器未見圓雕螭虎,螭龍倒有。
秦馬是中國馬,大腕出天馬,漢馬脖子長,面瘦有稜角,漢唐的馬都肥壯,魯國馬則脖子短。
「勝」是髮笄兩邊的掛飾。
人物:
1.頭的比例較大;2.衣紋粗線陰刻;3.無層次感;4.髮中分;5.領口左往右下斜;6.袖下垂。7.漢代女俑穿長袍,下部較寬。(戰國穿深衣,由前卷至後面)。西漢的龍啣尾或腳成圓,上額卷曲,龍額很尖。
簡化獸紋
表示。
鉤連雲紋再發展下去就是流雲紋。
流行簡化鳥紋
常出現在韘,成為邊飾;還有
及獸面紋。
韘:從西漢開始,都有龍、鳳、螭紋,一路到明清。
1.戰國早中期,韘邊微凸。
戰國晚期則較凸。2.西漢早期兩邊有鳳紋。3.西漢晚期左、右、上都被紋飾包滿。4.如果下面也包滿紋飾,則已經到東漢5.韘在漢代發展成為雞心珮,一面平雕。
湖北出土的雙層璧,有兩個龍頭朝內,是楚風;其時雙層璧也流行鳳紋,有兩個,有三個。
戰國的出廓飾比較小,到西漢出廓飾有喧賓奪主之勢。
漢印承戰國傳統,主要有覆斗鈕及獸鈕,獸鈕多曲身調尾,馴擾活潑之態。
漢印很多。
劍飾器常用玉皮巧雕,利用浮面製造立體效果。
西漢出現完整玉衣;南越王趙昧墓是絲縷。
喪葬多用握蟬、握豬、含蟬。
漢蟬瘦長,凸眼,翼長尾短;蟬有只食露水,羽化再生之意。
西漢玉豬,圓翹鼻還有豬樣,東漢則僅有八刀,魏晉有毛。
流行佩劍,大丈夫都佩,連韓信非常窮都要佩。
漢代玉劍飾兩面紋飾不同。早期多用鉤連雲紋,晚期多饕餮紋。
劍首:多圓形,外圈多榖紋,內圈三股或四股卷渦紋,六葉紋,螭首罕見(南越王趙昧墓有)。型是少數民族用。
劍格:一面雕獸面,另一面雕雲紋。
劍璲: 1.漢代器形比戰國長;2.上下都出頭且內卷;3.上壁微凸有圓弧,上壁厚於下壁,晚期同厚;4.孔橢圓;5.一般長8到10公分,戰國稍短;6.前期多飾榖紋、蒲紋,後期多飾鉤雲紋獸面和螭紋; 7.獸首在短邊;8.螭龍有單隻、穿雲者、子母螭; 9.未見鳳鳥紋。
劍珌:1.梯形,兩側邊內凹;2.一面鉤雲紋或矩雲紋(獸面簡化而來),另一面刻饕餮紋-與戰國不同。3.漢珌主要紋飾有鉤雲紋、矩雲紋、雲螭紋;4.孔有單孔及三孔(兩外孔斜通中孔);5.河南僖山西漢晚期墓出土一件鏤雕劍珌。
螭:常見於漢代:1.形似壁虎而長頸;2.頭似虎;3.耳尖下垂似犬;4.耳後有獨角;5.背上多有分脊線;6.尾作絞繩狀;7.尾捲如意;8.腳有力。西漢玉珠都為圓形,戰國為菱形。
戰國的尖頭圭在漢代很少。
西漢辟邪多作匍匐狀,東漢則出現蹲坐狀辟邪
玉質辟邪出現的時代,目前考古所見及文獻記載都在武帝以後,此和武帝通西域後,獅子等獸才傳入中國有關。
一角者稱天祿,二角者稱辟邪,無角者稱為符拔。
第二章:西漢早期玉器:
已發掘的西漢楚王陵墓中,出土屬官印章的只有獅子山和北洞山,景、武以後的其他楚王陵墓中均未再發現陪葬屬官印章。
西漢前期,經濟凋蔽,黃老思想盛行,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漢文帝在位,提倡生前節儉,身後薄葬,所以西漢前期墓葬鮮見金銀等貴重器物隨葬。
《漢書.高帝紀》載,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並分其地為二國。淮河以前仍為楚,劉邦以其異母少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領薛、東海、彭城等三郡三十六縣,是為第一代劉姓楚王。
早期出有玉面罩、玉套的墓葬中均使用握具,但握具的形制明顯不同。
韓山M1、馱籃山M1等均以玉豬為握,繡球山M2、白雲山漢墓、北郊米山M1等墓中未見有玉面罩,卻都使用玉璜為握,這類墓葬比使用玉面罩的墓葬墓主身份為低。由此可見璜的使用較之玉豬層次要低。
宮廷在番禹設楚廷,廣州早期自制玉器,曾上繳朝廷。
玉人:
皖石鄉山崖墓5.75玉人斜髮髻,著官袍,寬袖窄口,露鞋,配佩。
文官俑帶小冠,女立俑垂髮結髻於背後;重袍合身,袍擺寬大,露鞋。
山東範家村M5:44玉人是典型的西漢早期玉人,梳髮結髻於腦後,寬袍陰線無層次感。
玉人多杏形眼或簡單的一字眼。
玉舞人有單舞人、雙舞人,多數為組配零件。
雲貴地區的人俑多著對襟外套或披風。
動物:
螭、熊臉部都有落腮鬍子。
脖子上有貝帯裝飾,表示此動物為圈養者。
腿部肥壯,出現斜細陰線。雙足並列在胸前。
爪的表現強而有力,肉墊或蹄以陰線表示。
尾跨雙腿間向身體左側曲卷。
動物大都實體圓雕。
螭龍:
上下顎勾卷,卷牙,啣毛;眉出尖;杏仁眼有睛,眼尖上卷,眼尾拉長;
圓首尖勾形耳;鬣分三叉;臉、嘴有鬚,腿有毛。
圓雕獸頭眉起鼻端,水平眉,眉尾上揚;臉頰起凸;雙角上揚。
個別脖子有貝紋,龍身有簡化鳳紋,花朵紋。
大腿粗壯有力,表現趾骨。
流行陰線邊坡打斜以製造光影效果。
皖彭嶺M35:14玉龍;粵蜆殼崗1091:26龍紋玉環,龍身裝飾鱗紋。
螭耳直尖,逐漸垂耳到中期。
玉鳳:
鳳喙勾卷,或開口或閉合。
身如流雲,或裝飾流雲紋。
玉豬:
玉豬圓體,器形具像,各部位交代清礎,腿粗腳細。
玉豬有局部包金現象。
蘇12奎山塔西64-1玉握豬;蘇16蘇山頭13.0玉握豬;蘇14韓山劉縡M1:68玉豬,幾何塊狀分體玉豬。
玉蟬:
大都實物圓雕(三角狀),各部交代清楚。
佩蟬打通天孔,含蟬則不打孔。
脖子裝飾綯紋,頭背處打斜,個別漏尾,尾長過羽。
簡化含蟬只刻眼線,頭背線。
環璧璜:
流雲式的鏤孔穿雲螭龍紋環璧形玉器始出於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永流鄉商王村的商王墓地。魯12商王M1:62玉環;魯12商王M1:58玉環。
出現鏤孔流雲式環璧,流行在雲氣中上下穿梭。
除了龍紋、螭紋、鳳紋、繩紋,連猴子也出現了!
獅子山W1:99穀紋玉環的榖紋方折,極為特殊。
流行凸弧面玉鐲。
環璧的榖紋分佈相較於戰國榖紋較為疏朗。
湘14漁陽E;11、40、43玉環,延續戰國風格螭頭特殊。
西漢初期的層璧多數為戰國器物,逐漸沒落。
湖南地區出土大量滑石璧。
獅子山甬:164獸面龍紋玉璜出現龍首鳳身紋飾,出現大量鱗紋與管鑽痕跡。
鏤雕龍紋環,這種無邊廓的鏤雕象生紋玉環,是西漢始出現的玉環的一種新造型。
玉韘:
西漢早期的韘形佩,對稱性較無規律;有對稱性反而較晚一些;
早期的孔沿內凹,晚期變平。
鳳紋的尾羽如大刀。
北洞山M6093九龍玉韘與北洞山M6094玉韘為韘中精品。
劍首:
陜西北郊紅旗機械廠螭、龍、猴紋熊紋玉劍首,全器包滿出廓浮雕紋飾。
廣東石頭崗4.6玉劍首為六圈紋飾,外圈為簡化鳳紋,內圈為圈紋與席紋;麻鷹崗110314玉劍首則為曲線紋加弦紋;底部皆圓弧。
陜西南鄭龍崗寺出土編號M1:11鷹形玉劍首。
山東範家村M275:3鐵劍的劍首為弧面素劍首。
劍格:
兩面紋飾不盡相同的螭紋。
一面雕獸面,另一面雕雲紋。
出現剔地勾卷雲紋,格尖特甚。
廣州西村鳳凰崗出土獸面特異的玉劍格,獸面凹陷底部裝飾席紋。
劍璲:
螭虎穿雲淺浮雕。流行兩側弧凹中間弧凸的弦紋。
前獸面,後卷雲紋者,始於西漢早期;劍璲的器形越晚越長、越窄、越低。
卷雲紋中有交叉花紋者,已經到東漢。
出現璲面雲紋狀兩區勾連雲紋者。
~~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