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牡丹亭》后的一些感想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
期:2010.12
索书号: I247.57/3195
汤显祖言“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可以复生者,皆为情之至至也”。丽娘也,梦梅也皆为情之所伤也。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读完明代中叶的小说《牡丹亭》,我不禁为杜丽娘而欣慰,为情死也为情生。《牡丹亭》本是戏剧,但是由于戏剧的文言使人读之较难理解,故编写为白话小说,既通俗易懂也免于露骨,也许这和当时的政策以及当时的文风相关。
杜丽娘虽然是太守的女儿,但是在她身上仍然有封建社会的影子,从文中“不入春园,怎知春意几许”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在生活上是单调而乏味的,除了学学女工,翻看书籍,写写毛笔字,就是父亲为她请的教师教她诗经,虽说 请私塾老师是为了“女儿到婆家与相公能谈吐相称,也能为父母长脸”但其背后不正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吗?
“梦长梦短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从这里可以看出丽娘是一个多情的女子,特别在她学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后而思春,在偷偷的游玩了后花园之后更是伤春思春,如花一样的年龄却整天被束缚在高墙之下,又怎能不伤春?也许是现实得不到满足,在梦境里却是那么的向往,飘飘然如梦乎,伤春之时却是梦境之始,梦中与一位风流秀才握雨携云,好不风流。然而就是因此一梦,日夜思念佳人,而日积成疾,感伤之际,忧郁成疾,在中秋之夜,竟一命呜呼。正如文中所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韵广贱”虽然世间姹紫嫣红但是却没有她想要的,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又岂知,爱恨情仇,终难忘,刻骨铭心。这一切都已成了定型不知情所起也不知所终,“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梦中的男子,早已在心中叫她如何不思量呢?
梦梅之于丽娘,也是梦中相见私定终身,梦醒时分竟是南柯一梦,心中所想之人却如水中月,镜中花。丽娘与梦梅在梅花观魂魄相遇,呼风唤雨,好不开心。“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情之所至,死者可以生,虽然带着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表达了那个时代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主义。梦梅把丽娘的尸体挖出来,更是表现敢于冲破传统压力而与丽娘成婚。
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好的结局,从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当时的青年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