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会河临床惯用秘验方40首

印会河(1923—),男,江苏省靖江市人。世医家庭。1954年上海市中医考试及格并取得开业执照。1956年3月江苏省中医学校任中医教研室业务组长兼金匮教研室组长。1957年8月以“名老中医”身份奉调率队支援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内科金匮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内科主任,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为卫生部首批中医教授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创办伊始曾任副院长,专家室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7月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印会河先生长于内科肝胆疾病,泌尿系病等。曾治愈大肠埃希菌肺部感染引起大面积肺炎(此病在我国第一例发现,世界第三例发现)。他自制舒肝散结治疗良性肿瘤疗效可喜。他编写的《中医学概论》1958年版,曾被用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一本通用中医教材。1993年,著《中医内科新论》,被译为日文,迅速传播。

1.人参白虎汤加味治糖尿病方

太子参、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黄连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尿频量多者加桑螵蛸、芡实;大便干者加草决明;心烦失眠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清热养阴止渴。病例:刘某,女。54岁,2002年3月11日初诊。半年前,出现口渴多饮,乏力,身体消瘦,空腹血糖12.3毫摩尔/升,尿糖+++,诊断为2型糖尿病。曾服二甲双胍,血糖、尿糖基本控制正常,但病人仍有口干咽燥、口渴等症,并出现腹胀,恶心欲吐,要求配合中药治疗。刻下:体消瘦,口干欲饮,乏力,恶心欲呕,腹胀纳差,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而缺津,脉沉细稍数。证属气阴两虚,燥热偏盛,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药用太子参30克,花粉20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麦冬20克,玄参15克,葛根30克,生地15克,石斛15克,黄连l 0克,陈皮12克,竹茹l 0克,厚朴12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西药减去二甲双胍。服药7剂后,临床症状好转,恶心欲呕、腹胀消失,口渴多饮明显好转。但仍有乏力,空腹血糖7.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4毫摩尔/升。照上方加黄芪30克,继续服用12剂,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控制达到良好水平。

2.温胆汤加减

苍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佩兰、藿香、枳实、葛根、荷叶、生山药、生薏苡仁等。

加减:若口苦者加黄连、竹茹;头昏目眩加天麻、石菖蒲;大便干加瓜蒌;纳差加鸡内金、焦三仙。

学习和运用体会

健脾除湿化浊。病例:夏某,男,48岁,2001年6月4日初诊。形体肥胖,平素喜肥甘厚味,近两个多月,感觉乏力,精神欠佳,口干不欲多饮。经某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1.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4.8毫摩尔/升。尿糖+++,曾服二甲双胍,每次0.5克,每日3次,服药半个月,自感症状改善不明显。刻下,形体肥胖,头身困重,口苦,腹胀,精神欠佳,易疲劳,大便3日1行,舌体胖大,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沉缓。空腹血糖10.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2.5毫摩尔/升。中医辨证属痰热内盛。治以清热化浊,升清益脾。药用黄连10克,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20克,瓜蒌、葛根各30克,佩兰15克,藿香10克,厚朴12克,荷叶20克,苍术、白术各12克,鸡内金15克。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仍按原来的服用。服药15剂,精神好转,口苦、腹胀基本消失,大便日1行,空腹血糖7.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4毫摩尔/升。舌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去苍术,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病例:李某,男,43岁,干部,199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体态丰腴,精神困倦,自述1个月前发现口渴不欲饮,消瘦,经某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0.6毫摩尔/升。诊为2型糖尿病,曾服D860,优降糖1片,1日2次。症状无明显变化,血糖控制欠佳。目前仍口渴不欲饮,时感腹部胀满,溲多而浊,倦怠头晕,胸闷气短,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查空腹血糖:11.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3.9毫摩尔/升,尿糖:+++;处方:佩兰、蚕砂、石菖蒲各15克,藿香9克,苍术12克,玄参15克,黄连9克,茯苓、泽泻各12克,天花粉30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另外停服860,优降糖减至1片/日。嘱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忌酒肉油腻。6月18日,上方服10剂,口渴不欲饮大减,小便转清,舌苔薄腻,上方加太子参30克,继服。7月3日,口渴止,溲正常,自觉全身有力,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7.78毫摩尔/升,10.0毫摩尔/升;尿糖:+。湿性缠绵难愈,非朝夕之功。上方去藿香加干葛9克,隔日服。停服优降糖。上方随证加减,调理两月余,诸症消失,复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6.67毫摩尔/升,9.2毫摩尔/升;尿糖:-。嘱节制油腻,多食素,适当运动,迄今未见复发。

3.防己茯苓汤加减

黄芪、桂枝、茯苓、白术、泽泻、当归、水蛭、泽兰、益母草、大腹皮等。

加减:畏寒怕冷者加附子、仙茅、淫羊藿;大便干者加大黄、黑牵牛、白牵牛;腹胀加厚朴、陈皮;大便溏加生山药、生薏苡仁;恶心欲呕加半夏、生姜。

学习和运用体会

治则:益气通阳,调畅气机,活瘀利水。病例:李某,男。66岁,2001年3月11日初诊。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经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曾服消渴丸、达美康、二甲双胍等药。一年前,出现下肢浮肿,蛋白尿+++。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刻下,面色苍白,乏力,颜面及下肢浮肿,踝以下尤甚,腹胀,小便量少,大便干,空腹血糖7.4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9毫摩尔/升。蛋白尿+++,舌质淡暗,苔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为气虚水停,三焦不畅,治以益气通阳利水。调畅气机。药用黄芪30克,白术12克,泽兰15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槟榔15克,陈皮12克,大腹皮30克,大黄10克,川牛膝15克,桂枝10克,茯苓皮、益母草、车前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胰岛素继用。20剂后乏力症状好转,颜面及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大便日1行,尿蛋白++。照上方继续服用,同时加服百令胶囊。

4.四物汤加减

生地、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知母、防风、荆芥、全蝎、蜈蚣、僵蚕等。

加减:若肢体麻木遇寒加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全蝎、蜈蚣、鸡血藤、川牛膝;若血虚筋脉失养者,易生地、赤芍为熟地、白芍,加女贞子、制首乌等。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冯某,男,51岁。1999年12月14日初诊。患糖尿病20年,曾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药。血糖控制不理想。1999年6月,消瘦,乏力,口渴症状加重,小便量多,尿糖++++,尿酮体++,空腹血糖19.60毫摩尔/升,到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胰岛素,尿中酮体消失,症状改善,继而全身皮肤疼痛。初诊时,证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全身皮肤疼痛,苦不堪言,衣不能穿,夜不能寐,空腹血糖7.4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6毫摩尔/升,舌质淡暗,脉沉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肌肤失养,治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药用黄芪30克,当归12克,赤芍、川芎各15克,荆芥12克,防风10克,知母15克,鸡血藤30克,桑皮12克,川牛膝15克,水蛭12克,延胡索15克。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仍按原来胰岛素量应用。服中药15剂后,乏力及全身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但下肢麻木遇冷加重,上方加桂枝12克,全蝎10克,蜈蚣3条,继服1个月,全身皮肤疼痛、下肢麻木消失,体重增加,精神振作,空腹血糖6.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9毫摩尔/升。

5.清热养阴方

知母5克,石膏50克,麦冬、天冬、芦根各30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西洋参、甘草各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清热生津止渴。病例:常某,女,45岁。1989年9月6日初诊。患者2月前劳动后始觉口干舌燥,烦渴欲冷饮,每日饮凉开水约4000毫升,饮不解渴,食量及尿量如常,周身汗出,动则尤甚,气短乏力,身体逐渐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空腹血糖12.6毫摩尔/升,尿糖+++,诊断:1型糖尿病。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治宜清热生津止渴。药用知母5克,石膏50克,麦冬、天冬、芦根各30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西洋参、甘草各6克。初服12剂,口干舌燥、烦渴汗出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去黄芩,改石膏为15克。继服36剂诸症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作。

6.益气养阴方

西洋参6克,黄芪50克,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杜仲、芡实、鸡内金各15克,肉苁蓉、淫羊藿各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益气养阴补肾。病例:金某,男,65岁。1992年7月6日初诊。1989年查体时发现糖尿病,其后自己控制饮食,三多症状不明显。近1年自觉形体略显消瘦,精神疲惫,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小便时有滴沥不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空腹血糖10.3毫摩尔/升,尿糖++。证属气阴两虚,肾气不足之证。治宜益气养阴补肾。方用:西洋参6克,黄芪50克,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杜仲、芡实、鸡内金各15克,肉苁蓉、淫羊藿各20克。连续服用3月余,自觉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

7.清热生津方

知母5克,石膏50克,麦冬、天冬、芦根各30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西洋参、甘草各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热生津止渴。病例:常某,女,45岁,1989年9月6日初诊。患者2月前劳动后始觉口干舌燥,烦渴欲冷饮,每日饮凉开水约4000毫升,饮不解渴,食量及尿量如常,周身汗出,动则尤甚,气短乏力,身体逐渐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空腹血糖12.6毫摩尔/升,尿糖+++,诊断:2型糖尿病。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治宜清热生津止渴。药用:知母5克,石膏50克,麦冬、天冬、芦根各30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西洋参、甘草各6克。初服12剂,口干舌燥烦渴汗出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去黄芩,改石膏为15克。继服36剂诸症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作。

8.健脾理气方

太子参15克,焦白术、炒苍术各12克,茯苓、陈皮各15克,炒枳壳12克,广木香6克,半夏14克,葛根15克,甘草3克,生姜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健脾理气,芳香化湿。病例:患者贺某,男,64岁,退休干部。1992年10

月4日来诊。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而渐觉口干渴而多饮,尿多,曾去某医院查空腹血糖11.2毫摩尔/升,尿糖+++,诊为糖尿病,给予消渴丸治疗(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渴减轻,但时有反复。近几个月来曾见全身困倦,肢体酸沉,又给服用滋阴清热之中药,以后虽然口渴缓解,但仍觉肢体酸困,疲倦乏力,脘腹胀满、迁延不愈。特来求诊治。诊见患者精神不振,自觉口干而不欲饮水,纳差,食后胃院痞闷腹胀,肢体困重,大便黏滞不畅,小便频数而量少,舌苔白厚而腻,脉沉缓无力。查空腹血糖14.8毫摩尔/升,尿糖+++,此乃脾虚湿困,气机受阻,治宜健脾理气,芳香化湿。处以太子参15克,焦白术12克,炒苍术12克,茯苓、陈皮各15克,炒枳壳12克,广木香6克,半夏14克,葛根15克,甘草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6剂后,饮食增加,腹胀、肢体困重减轻,大便通畅。唯仍神疲乏力,口干,表明脾运湿祛。中焦枢机已转,气阴两虚之证显观,遂投以益气生津、健脾升清之剂,处方:太子参15克,焦白术12克,茯苓、山药各15克,枳壳12克,葛根、黄芪、桔梗各15克,炙甘草6克,连服15剂,以上诸症明显好转,空腹血糖8.67毫摩尔/升,尿糖+,守上方继续服用,2个月后来诊,病情稳定。空腹血糖维持在6.0~7.2毫摩尔/升之间,尿糖-。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9.养阴清热方

生地15克,山茱萸12克,生山药20克,天花粉20克,川黄连12克,丹参20克,丹皮、赤芍各12克,水蛭10克,焦山楂30克,甘草3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病例:王某,男,61岁。于1990年3月14日体检发现空腹血糖9.65毫摩尔/升,无“三多症”。经药物治疗而得缓解,近2个月来因劳累、体倦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失眠多梦、舌质暗、边有瘀斑、脉弦数,曾服清热养阴药10余剂而无效,特来就诊。经查,空腹血糖10.62毫摩尔/升,尿糖+,血总胆固醇6.2毫摩尔/升,血脂1.58毫摩尔/升,此证属阴虚热盛,瘀血内阻,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处以生地15克,山茱萸12克,生山药20克,天花粉20克,川黄连12克,丹参20克,丹皮、赤芍各12克,水蛭10克,焦山楂3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口干、心烦减轻,睡眠也有好转。待服完30剂,诸症大减,查空腹血糖7.13毫摩尔/升,尿糖+,总胆固醇5.9毫摩尔/升,血脂1.46毫摩尔/升。在原方基础稍作加减,再服用1个月,诸症消失,查空腹血糖6.2毫摩尔/升,尿糖-,总胆固醇5.4毫摩尔/升,血脂1.24毫摩尔/升,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片以调理之。

10.消渴方加味

天花粉15克,黄连6克,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麦冬9克,知母12克,玄参15克,牡丹皮12克,虎杖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热润肺。病例:患者,女,66岁。初诊日期:1948年5月12日。患者患2型糖尿病7年。长期口服达美康1片,1次/日,二甲双胍1片,3次/日,平时空腹血糖波动在7.8毫摩尔/升之间。近月来,口干,尿频明显,伴乏力肢楚,四肢发麻,大便干结,查空腹血糖10.2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5毫摩尔/升,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乃肺肾阴虚,肺热蕴盛所致,治拟清热润肺为先,方用消渴方加味:天花粉15克,黄连6克,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麦冬9克,知母12克,玄参15克,牡丹皮12克,虎杖9克。服药2周,口干、尿频、便结缓解,唯乏力肢麻,舌红苔薄。脉细,治拟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桂枝6克,淫羊藿12克,肉苁蓉9克,取其滋阴固肾、阳中求阴之效,三诊(1月后)时诉诸症消,复查空腹血糖为7毫摩尔/升,嘱改服六味地黄丸并继服西药以固本善后。方中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连、虎杖、知母清热降火,葛根、桑白皮、麦冬辛润共济、生津止渴,玄参养阴清热、润便,牡丹皮、虎杖清热凉血活血,诸药相配,共奏清热润肺、辛润并济之效。

11.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清半夏各10克,白芍、黄芩各15克,黄连、黄柏、枳实各10克,生大黄5克,生姜5片,水蛭6克,地龙10克,土鳖虫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开郁清热。病例:患者杨某,女,70岁。初诊:2005年5月30日。2005年5月17日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3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9.7毫摩尔/升。经饮食和运动控制后,血糖检验结果改变。血糖空腹:6.4毫摩尔/升;1小时:13.9毫摩尔/升;2小时:13.5毫摩尔/升。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及其他不适感。患者面色隐红,口唇紫暗,舌红苔白厚。舌底脉络迂曲,增粗。腹型肥胖,纳佳,寐可,大便每日1次,不干。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柴胡15克,黄连5克,黄芩、枳实各15克,清半夏10克,大黄3克,水蛭3克,桃仁10克,丹皮15克,山楂20克,生姜3片。2005年8月24日,血糖空腹:5.55毫摩尔/升;1小时:9.4毫摩尔/升;2小时:8.2毫摩尔/升。治疗:上方去丹皮、山楂、生姜,加枸杞子15克。2005年10月10日,血糖空腹:5.1毫摩尔/升;1小时:9.2毫摩尔/升;2小时:7.3毫摩尔/升。近日情绪颇有波动,觉饭前饥饿明显,大便干,两日一行。调方:前方加山楂20克,荷叶15克。2005年12月15日,血糖空腹:4.5毫摩尔/升;1小时:6.0毫摩尔/升,2小时:5.7毫摩尔/升。调方如下:西洋参60克,黄连180克,水蛭60克,桃仁90克,生大黄60克,黄柏、苦参各90克,鸡血藤120克。两剂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2次。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合芍药,一散一收,调理肝气;黄芩清肝热,大黄、枳实通腑以泄胃热,半夏化痰;水蛭、地龙、土鳖虫调畅络脉,易于散邪,易于排毒;诸药同用,共奏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清热泻火之功。

12.加味三黄汤加减

黄芩15克,黄连9克,生大黄6克,柴胡、清半夏各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瓜蒌30克,丹参、赤芍各20克,水蛭6克,地龙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病例:患者,男,2002年11月24日因烦渴10余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于10年前在外地出差途中,时逢酷暑炎热,自觉口渴,每日多次饮水,并日食西瓜5千克仍不解渴,未介意,随后烦渴益甚,日饮水达7.5千克以上,即在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7毫摩尔/升,尿糖++++。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拜糖平,又间断口服消渴丸,美吡达等药,血糖控制在8.6~10毫摩尔/升,10年间未坚持服药、未做定期检查,于2年前先后并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因视力下降在眼科检查轻度眼底出血。2个月前在他院住院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每日30单位,并配合益气养阴、清肺益肾、健脾固肾等中药汤剂,但效果不佳。空腹血糖在11.1毫摩尔/升,总胆固醇9.8毫摩尔/升,遂转至本院治疗。现症:口渴多饮,日饮水量2500~3000毫升而渴仍不解,消谷不著,体丰,神疲乏力,视物模糊,左侧半身不遂,时作胸闷心悸,大便干结,舌暗红,舌底瘀斑,脉洪数,沉取无力。予以三黄汤合玉女煎加味治疗。黄芩9克,黄连、生大黄各6克,生地、生石膏、麦冬各20克,知母、水蛭、地龙各9克,炙甘草6克,进药5剂,日饮水量降至1000~1500毫升,口苦口黏减轻,大便正常。在上方基础加南沙参30克,续进7剂,日饮水量降至500毫升左右,乏力改善。又在上方加苦参9克,石榴皮15克,乌梅9克,再进7剂,胰岛素每日用量30单位,空腹血糖在8.6毫摩尔/升左右,原方增减又服14剂诸症悉平,胰岛素减至每日20单位,空腹血糖已平稳于5.2毫摩尔/升左右,遂出院。

13.缩泉益肾煎加减

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山茱萸9克,熟地15克,五倍子9克,五味子6克,白果15克,桑螵蛸、芡实、金樱子各30克,生大黄15克,桃仁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方中黄芪补气,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二药共用可使肾中精气充沛,肾阳得温;用山茱萸、熟地以培补肝肾之阴,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五倍子、五味子、白果、桑螵蛸、芡实、金樱子收涩缩泉;大黄、桃仁活血化瘀。

14.糖尿病瘙痒症方

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白鲜皮30克,苦参、黄柏各10克,水蛭6克,地龙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兼有湿毒症状明显的,加用土茯苓、败酱草各30克。祛湿清热,通络止痒。

15.糖尿病外阴瘙痒

苦参、黄柏各1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竹叶15克,车前草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白带多加椿根白皮30克。清热祛湿杀虫止痒。外用药:苦参、黄柏、白鲜皮各30克,地肤子20克,樟脑5克,以加强止痒功能。将以上药物装入纱布袋后煎煮,全身皮肤瘙痒者取汁500毫升,用棉纱布涂患处,每天2~3次,1天1剂。或者采用泡澡的方式,将煎好的药汁及药袋倒入浴池,再加入适量温水,注意水的温度不要太热以免烫伤,水量不要太多,要保持药物的浓度,每天泡20分钟左右。外阴瘙痒者上方加蛇床子30克,煎汁适量局部先熏再洗。

16.肺燥津伤型

降糖I号:石膏30克,知母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葛根、天花粉、黄芪、山药各30克,黄连5克,淡竹叶l 5,甘草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肺润燥、生津止渴。

病例:张某,女,54岁。有糖尿病史2个月,此次口渴、口苦、多饮、多尿、尿黄、咽干、乏力就诊。舌红苔少。脉细数,空腹血糖8.8毫摩尔/升。诊断为2型糖尿病,为肺燥津伤型。拟方:石膏30克,知母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葛根、天花粉、黄芪、山药各30克,黄连5克,淡竹叶l 5,甘草5克。2剂后诸证减轻,继服4剂,症状基本缓解。复查空腹血糖6.3毫摩尔/升。方中石膏、知母清热生津,沙参、麦冬、葛根、天花粉、生地养阴润燥,黄连清热降火。

17.气阴耗伤型

降糖Ⅱ号:太子参30克,黄芪50克,白术、茯苓、佩兰、陈皮各15克,怀山药、薏苡仁各30克,苍术、玄参各15克,麦冬30克,甘草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加减:有血瘀者加活血之丹参、川芎、红花等,兼浊者加薏苡仁、佩兰、苍术等。治则:益气养阴。病例:卢某,男,61岁。糖尿病史7年,半月来疲乏感明显加重,胸闷,纳差,口干,咽干,不思饮水,尿量无明显增多,大便正常,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细。空腹血糖9.3毫摩尔/升,诊断为2型糖尿病,为脾虚不运,气阴两伤型。拟方降糖Ⅱ号:太子参30克,黄芪50克,白术、茯苓、佩兰、陈皮各15克,怀山药、薏苡仁各30克,苍术、玄参各15克,麦冬30克,甘草10克。4剂后疲乏无力、胸闷大减,纳食增进,舌苔变薄白。上方减陈皮,加天花粉15克。继服4剂,症状明显好转,复查空腹血糖7.1毫摩尔/升。方中重用黄芪、天花粉益气清热生津,配伍熟地、怀山药、枸杞子、女贞子健脾益气、补肾滋阴。

18.肝郁脾虚型

降糖Ⅲ号:柴胡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泽泻、合欢皮各30克,陈皮、法半夏各15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甘草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病例:吴某,女,46岁。因体检时发现血糖血脂升高就诊。症见忧郁,肥胖,疲乏无力喜叹息,口干不思饮,纳食尚可,大便溏,舌淡红、胖大,苔薄白,脉弦滑。空腹血糖为8.2毫摩尔/升,胆固醇6.23毫摩尔/升。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肝郁脾虚,痰浊内停型。拟方降糖Ⅲ号:柴胡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泽泻、合欢皮各30克,陈皮、法半夏各15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甘草10克。并嘱其配合饮食和运动疗法。4剂后疲乏、便溏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方去陈皮、法夏,加天花粉、山楂各30克,继进8剂,复查血糖为6.0毫摩尔/升,胆固醇为5毫摩尔/升。方中选用柴胡疏肝理气,党参、黄芪、山药健脾益气,天花粉、玄参、葛根养阴生津,山楂、赤芍活血通络,配何首乌、泽泻还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19.清热降糖汤

生地,熟地,石斛,石膏,知母,黄芪,天花粉,葛根,黄连,黄柏,沙参,炙甘草。

学习和运用体会

口渴甚者加五味子、尿频数者加益智仁,大便干燥者加大黄;头晕明显者加菊花;肝郁明显者加柴胡、芍药。清热为主,佐以益气养津。病例:患者,男,58岁。1990年2月12日初诊。患者3年前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过多种降糖药,效果不佳。诊见精神差,情绪低落,全身乏力。口苦咽干舌燥,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数,大便干燥,脉弦数。当日空腹血糖12.9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9.7毫摩尔/升,尿糖+++,尿酮体-。证属:肝胃郁热,气阴两虚。治则:清热滋阴,益气养阴,疏肝解郁。处方:生地60克,熟地、石膏、黄芪、天花粉各30克,石斛、知母、葛根、黄柏、沙参、益智仁、菊花、芍药各15克,黄连、五味子、生大黄、炙甘草各6克,柴胡12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月20日二诊:上方服完后乏力、口干、烦渴、多食易饥、尿频、大便干燥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空腹血糖9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6毫摩尔/升;尿糖+。舌质红,苔薄黄,脉沉。于原方中去柴胡、芍药,将生地60克改为30克,加玄参15克以加强清热生津。3月2日三诊:乏力、口干、烦渴、多食易饥、尿频、大便干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转佳,情绪好转,复查空腹血糖5.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6毫摩尔/升,尿糖-。继服上方5剂后改服消渴丸以维持血糖平稳。

20.杞菊降糖汤

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茱萸,茯苓,丹皮,杜仲,首乌,旱莲草,五味子,黄芪,菟丝子,琥珀末。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全方滋补肝肾,补气活血。

病例:患者,女,40岁。1996年2月21日初诊。患糖尿病7年余。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经朋友介绍来治疗。患者自诉头晕,倦怠乏力,口干渴,左肩部疼痛3年余,活动受限,胳膊不能平举、睡眠欠佳。舌黯红、无苔,脉沉细,当日空腹血糖10.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2.9毫摩尔/升,尿糖+,尿酮体-。证属:肝肾阴虚夹淤。治则:滋补肝肾,补气活血。处方:生地、黄芪各30克,熟地、山茱萸、何首乌各20克,枸杞子、菊花、茯苓、丹皮、杜仲、旱莲草、菟丝子、白蒺藜、远志、豨莶草、丹参、木瓜各15克,五味子、乳香、没药各6克,琥珀末2克。10剂,每日1剂,水煎服。3月1日二诊:头晕、倦怠乏力、口干渴等症减轻,左肩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变大,活动后胳膊勉强能上举。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空腹血糖6.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9毫摩尔/升;尿糖-。于上方加半支莲、伸筋草各15克。以加强活血通络作用。20剂。4月2日三诊:头晕、倦怠乏力、口干渴等症消失,左肩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复查空腹血糖5.4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2毫摩尔/升;尿糖-。嘱其改服杞菊地黄丸维持血糖平稳,每半年复查血糖1次。

21.老年糖尿病方

黄芪、丹参、山药各30克,苍术、白术、山茱萸、沙苑子各15克,蚕茧15个,玄参20克,黄连、水蛭各l 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健脾益气、阴阳双补、化湿祛瘀。

病例:患者,男,67岁。口干多饮2月余,伴神倦腿酸,体重渐降,纳食欠佳,食后脘腹痞满,便溏,小便频多,入夜尤甚。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察其体胖面黄,动则气短,唇舌瘀黯、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中宫不健、阴阳两亏、湿瘀内阻之消渴,治以健脾益气、阴阳双补、化湿祛瘀,药用:黄芪、丹参、山药各30克,苍术、白术、山茱萸、沙苑子各15克,蚕茧15个,玄参20克,黄连、水蛭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饮水减,体力增,苔退便实,痞除满消。诸症皆除,后以本方加减间断服药1年余,血糖控制良好,至今病情稳定。

22.芪术蛭黄汤

黄芪、山药、丹参各30克,苍术12克,白术、太子参、茯苓、大黄各15克,葛根20克,水蛭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可治高胰岛素血症。以脾气虚为主,重用黄芪、山药,去太子参易人参以增健脾益气之功,加鸡内金以助脾胃强健之力,消食开胃;若以脾阴虚为见症者,加天花粉、莲子、玉竹、黄精等甘淡养阴之品;若兼见脾阳不足者,加干姜、桂枝温阳健脾助运;若湿浊不化,苔厚脘痞呕恶时作者,加砂仁、薏苡仁、佩兰、生姜等化浊止呕。对血糖居高不降者,则加服双胍类以速降其糖,尽快达到治疗目标。

23.参蚕增胰汤

人参(或西洋参)12克,黄芪、山药、黑豆、春蚕、丹参各30克,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各15克,益母草20克,猪胰1条。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低胰岛素血症。

用法:先以水煮黑豆与猪胰,待豆烂胰熟后取汁与其他药物同煎,每日3次温服,而黑豆与猪胰可适加葱、姜、盐等调制成菜肴食用。以口干多饮,上消见症者,加天花粉、麦冬、玄参等养阴生津润燥;以多食善饥,中消见症者,加黄连、知母、玉竹、沙参等清热滋阴益胃;以多尿而频,尿浊如膏,下消见症者,加沙苑子、肉桂、附子、五味子、覆盆子等温补肾气,敛津固涩;对血糖较高,无胰岛素分泌或分泌水平很低者,则配合西药联合治疗。

24.芪地二黄汤

黄芪、生地黄、地骨皮、山药各30克,天花粉、知母、玄参、山茱萸、枸杞子各15克,牡丹皮、大黄各12克,黄连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餐前高血糖。对心阴不足、心火上炎见心烦失眠、口糜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百合、莲子心等养阴除烦、清心泻火;对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者,加白芍、桑葚子、何首乌、龟板、鳖甲等养肝滋阴潜阳;对脾阴不足,体瘦颧红、身时烘热者,加玉竹、地骨皮、莲子等滋阴清热;对津亏肺燥、口干多饮者,加沙参、麦冬、天冬以润肺生津;对阴虚胃热,消谷善饥者,加生地黄、石膏养阴清胃。

25.芪术降糖方

黄芪、山药、生地黄、黄精、丹参、地骨皮各30克,苍术、白术、茯苓、山茱萸、大黄、黄连各15克,玄参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餐后高血糖。补脾益气,养阴清热方中运用了施今墨先生治消渴两个药对,即黄芪、山药与苍术、玄参。其意在健脾降糖,补肾固精。黄芪甘温,补中气升阳而止渴,山药甘平,益脾阴固肾而涩精,两药相配,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相得益彰;苍术辛苦温,入脾、胃二经,能燥湿健脾益精,玄参甘苦成寒,入肺、肾二经,能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两药相伍,既有健脾敛精以助运化之功,又能滋阴清热以降血中“伏火”,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复津回,则血糖自降。以上药物,一阴一阳,一脾一肾,降血糖,涩尿糖,其效非凡。再配以黄精、山茱萸、生地黄补益脾肾,地骨皮养阴清热,茯苓、白术健脾助运,大黄、黄连泄浊清热,共使脾气健旺,运化复常,津回热清。糖降病消。

26.六味地黄汤加味

黄芪、丹参、山药各30克,生地黄20克,山茱萸、枸杞子、茯苓、沙苑子、覆盆子、益智仁各15克,泽泻10克,牡丹皮、五味子各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尿糖改变,治则滋阴补肾,益气固涩。方中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加五味子敛阴生津,与六味相合乃成都气丸,其滋补肝肾之力愈强;加黄芪补气升阳,温运阳气,助气化津,与山药相伍,脾肾双补,能够涩精止遗,对于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降低尿糖起着良好的作用;以沙苑子、覆盆子、益智仁增其益肾固摄涩精之功。

27.清解表热方

桑白皮、桑叶、菊花各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45克(先煎)。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解表热,适用于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本方适应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如症兼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10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各10克。曾治陈某,男,26岁。初诊1989年8月21日。主诉:高热9天。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发热(38~40.2℃),咳嗽、吐黄色脓痰,伴头痛、咽痒、纳少。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住院。检查:血沉47毫米/小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变。虽经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但体温、咳嗽等症状均控制不满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风温肺热。西医诊断右下肺肺炎。治法:宣降清肺。处方:桑白皮15克,桑叶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橘红10克,清半夏6克,桔梗、紫菀、款冬花、生甘草各1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地骨皮各15克,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89年8月26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唯仍咳嗽,吐白黏痰,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前方显效。继服原方7剂,每日1剂。患者于1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温热之邪在表,需从皮毛疏散。杏仁、桑叶既有开散皮毛、微微发汗的作用,且其性凉润,功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生石膏解肌清热;橘红、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叶、芦根宣肺润肺,加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银花、连翘为优。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合方,经多年临床使用,现已成为印教授抓主症的常用方剂,临床凡遇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炎症明显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

28.小柴胡汤加减方

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0克,山豆根、生姜各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小柴胡汤应用甚广,善能解热,故苏沈良方有“但有一症,更勿疑便可服”,《伤寒论》本方下也有“证便不必悉具”。本方和枢机、解郁结、畅三焦、达气机,可促进五脏六腑新陈代谢,调畅精神情志,凡发热皆可退热、解郁消愁,可以促进代谢,调整月经和治疗带下,古人说小柴胡汤可以左右逢源,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用。而且,本方多消化药,伤寒也多为消化系常见之证,夏秋间消化系常见热性病,寒热往来或口舌干胸苦满呕宜之。小儿食积,身热夜甚,应用也效。消化系热病,十之六七用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甚者加黄连竹茹,呕恶甚者加玉枢丹,大便闭者加枳实、槟榔,胸闷甚者加川朴、苍术,应用多效。小柴胡汤还用于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治某女,10岁,1993年8月1日初诊。发热6日,往来寒热,体温38~40℃之间,下午尤甚,咽痛,恶心,头痛,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患儿发热,往来寒热,咽痛,头痛,口苦,有汗,恶心,小便黄,大便干。中医诊断温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大黄。1剂后,体温最高38℃,继以上方加竹叶,5剂而愈。温病为温疫时邪,郁于少阳,渐至阳明而致。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入生石膏、大黄清泻阳明热结。方证相符,故服之热退。又治一例特发性水肿,某女,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2年余,常以经期为重。此次浮肿5天,尿少色黄,心烦急躁,时而面部烘热,胸满恶心,两乳胀痛,虽多方治疗,效均欠佳,浮肿呈凹陷性,舌暗红,苔略黄,脉弦细。内科各系统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治以小柴胡汤加茯苓、泽泻等。服药4剂后,水肿减轻,诸症基本消失。仍以前方加木瓜,又服6剂,尿量增多,浮肿渐消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本病为更年期特发性水肿。辨证为肝胆气郁,枢机不利,三焦气化不行,水湿不运,外溢肌肤所致。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其解郁利气,调达升降,使三焦气机调和,水湿运化通行,更以茯苓、泽泻、木瓜化气利水,通调水道,药到功捷。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被医家们广泛运用于外感发热、胃寒、呕吐、肺水肿、肝胆等疾病的治疗,由于疗效独特,它不仅对传统医家的组方用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许多现代医家也对这一方剂极为推崇。印先生指出,人类认识中药,是由单味药的应用逐渐上升到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应用的,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和发展,那么多种药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个复方,那么这就需要人类摸索很长时间,经过许多临床实践,才能够得出一个疗效很高的一个复方的成就,而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实,有很好很高的组方成就,这对方剂学的发展和组方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便实者加生大黄3~10克。曾治王某,女,53岁。初诊主诉:发热5天。病史:患者因感冒发热5天,体温38℃左右,伴有畏寒恶风,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黄涕,有时带血,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燥,两日未行,小便黄。检查:热病面容,语声重浊,咽喉充血舌苔薄白,脉浮滑数,心肺-。邪居少阳、阳明二经。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柴胡、半夏各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生甘草、枇杷叶各10克,青蒿15克,佩兰10克,芦根、板蓝根、鱼腥草各30克,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身热即退,唯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纳少,大便已通畅。舌苔薄白,脉滑数余邪未尽,继服上方3剂。随诊:服药尽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复正常。该患者系外感发热5天,邪已传至少阳,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进而邪达阳明,乃见鼻流黄涕,带血,大便燥结,为阳明腑实之症。故予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滋补之味,加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泻阳明之火;芦根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枇杷叶润肺止咳祛痰;青蒿、佩兰清热化湿;生姜温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发热3剂而退,又3剂而病愈。

29.麻杏石甘汤加味

(1)肺炎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杏仁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哮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黏,量少难排。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子、苏子各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气平喘。

(2)肺炎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杏仁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15克,葶苈子10克。宣(清)降肺热。主要症状高热微寒,咳喘,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浮数。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黏,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曾治张某,女,60岁。初诊1993年4月27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病史:因感冒引发咳嗽1周,痰黄白相兼,量不多,质黏,不易咳出,不发热,微恶风寒,头痛(两侧太阳穴处),口干口渴,欲饮冷水,口苦有汗。胸背及四肢疼痛,大便干燥,1~2日一行,便短赤。检查:心-,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体胖大,舌苔少根黄腻,脉滑数。辨证:肺热咳嗽。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桔梗、牛蒡子各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象贝母各10克,鱼腥草30克。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随诊:患者因冠心病来门诊,诉服上方3剂后咳嗽即减轻,服6剂病情告愈。

麻杏石甘汤加味是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凡咳嗽、咯吐黄痰,不能平卧,喉间哮鸣,痰量不多者,均可投用此方。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肺泄热,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宣肺而不助热,杏仁降肺气,止咳;生甘草泻热,合用石膏能生津润肺。加入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治肺部细菌之感染。

30.枳实消痞汤

枳实、苍术、厚朴各12克,生姜、半夏、茯苓、木香、麦芽各10克,黄连6克,吴茱萸、甘草各3克,党参18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临床曾对38例胃下垂患者予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其证候改善情况及胃下垂均值的变化。结果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治愈率为65.8%,总有效率为94.7%。结论:枳实消痞汤能使胃下垂降幅明显缩小,改善临床症状,疗效十分确切。另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此属于中医“胃脘痛”、“痞症”、“呕吐”、“反胃”等范畴。脾胃损伤,中焦气机失调,清浊相干,传导失常故致。本方既调脾和胃,又枢转中焦之气,降逆而散结,此方中有清、有和、有温,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脘腹胀满、食少不化和大便不畅,俱可一用。曾治一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某女,50岁。近2年感上腹部反复饱胀、隐痛,复发加重7月余。曾服多种中西药效不明显而来诊。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每在食后、劳累或情绪不畅时加重,伴见恶心、呕吐、泛酸,大便时结时溏,舌苔白而厚腻。经检查,诊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属脾虚湿滞,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投以枳实消痞丸加减迅速取效。

3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200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75克,半夏30克(洗),大黄100克,牡蛎75克(熬),大枣6枚(擘)。

学习和运用体会

《内台方义》:用柴胡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满,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11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伤寒来苏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骨、牡蛎,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本方是中医经方中非常重要、作用又非常奇特的一首名方。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许多人也很致力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原来张景仲《伤寒论》107条说是“治伤寒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其实临床上不管下不下,但烦满、烦躁以及精神、神经系统出现一些症状,本方的治疗功效是显著的。如曾治心悸,主诉发作性心慌、胸闷半年余,加重1周。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半年,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发作因精神刺激诱发。心慌、心悸,伴失眠多梦,烦渴头昏,面黄肌瘦,舌淡红,苔淡黄微腻,脉弦细。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加五味子。5剂服毕,诸症俱解,再予养心丸调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柴胡、半夏、党参、龙骨、牡蛎、桂枝、大黄、茯苓、生姜、大枣、铅丹组成,主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烦惊谵语等症。此例辨证属阴阳失调,痰热内结,治以此方,药证相符。本方还治顽固性失眠,某女,2年来,因悲思过度而失眠,卧则噩梦纷扰。刻诊:精神紧张,头痛,不思饮食,逐渐消瘦,大便2日一行,舌暗、苔白略厚,脉弦滑。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加珍珠母、竹茹,大黄用至15克。7剂,大便较通畅,但仍2日一行,纳食增加,眠较佳,头痛止,舌略红,苔白,脉仍弦。继予上方20余剂,病愈。阴阳不相接续,或阳不入于阴,皆可致魂不宁于舍而失眠。顽固性失眠,往往又夹有痰火结滞,脉络瘀阻,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本案即属此列。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加珍珠母、竹茹等安神、祛痰、清热,效果显著。

32.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15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逍遥散治许多种疾病有效,但临床使用需视情加味,历来有加味逍遥散、八味逍遥散等,治肝治脾,许多杂病,如特发性水肿,以逍遥散去大枣,加天仙藤,面足水肿甚者,酌加防己、冬瓜皮;月经不调者,酌加益母草、泽兰;面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者,加生龙牡;体重渐增者,加草决明、丹参、山楂;自汗、气短、无力,可加黄芪;老年震颤,以逍遥散为主,气虚头晕,面白,动则气短汗出者加人参、黄芪;头痛痰多,行走不稳者加天麻、白僵蚕、钩藤;神志恍惚,词不达意者加磁石粉、酸枣仁、远志、朱砂;不射精,以逍遥散加龙骨、牡蛎、穿山甲等为基本方,痰湿者加法半夏、陈皮、白芥子;湿热者加龙胆草、黄芩、丹皮、栀子,阳虚者加仙茅、淫羊藿、韭菜子;阴虚肝旺者合六味地黄汤;便秘,以逍遥散去茯苓为主,治疗便秘有效。加减法:肠道实热,口苦苔黄加大黄、芒硝、槟榔;阴虚内热,舌红少津加生地、玄参、麦冬;血虚重用当归、白芍,加熟地、桃仁等;阳痿,用逍遥散合三子丸(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加蜈蚣为基础方,命门火衰者酌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心脾虚损者加夜交藤、炒枣仁;惊恐伤肾者加升麻、炒枣仁;湿热下注者加车前子、泽泻。另外,本方治高脂血症,疗效亦佳,如治某男,因头晕,伴心前区隐痛,以高血压病、冠心病收入院。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经常出现头晕头胀、胸闷心慌等,诊断为高脂血症。予逍遥丸每日2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并停服其他降脂药,治疗60天后,血压稳定,头晕、胸闷胸痛减轻。继维持治疗,后复查,血脂正常。

高脂血症似属祖国医学“痰浊”、“瘀血”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因多为恣食肥甘厚味、饮酒、体质、年龄及先天禀赋等,病机上则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而成痰,流注经脉,阻碍血运,形成痰瘀互结,用逍遥丸,取疏肝理脾之功,肝郁得解,疏泄则常,健运有权,运化有序,则其症可解。

33.犀角地黄汤

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热不清则血不宁,热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适于温热之邪,深入血分,热甚动血,吐血、衄血、便血者;蓄血发狂,漱水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言痞满,大便黑而易解者或热入营血,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者。本方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解毒。本方专为温热之邪燔于血分而设。方后注云:“喜忘如狂者加大黄、黄芩。”此时热燔血分,且邪热与瘀血互结,故以清热逐瘀药与凉血散瘀药同用。清营汤与本方相比,前者在清热凉血法中伍以清气药,故能透营分之热转出气分而解,因之适用于热邪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本方纯由血分药组成,着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以治血分燔热之证。这是两方不同之点。

34.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300~400克,中剂100~200克,小剂40~60克,生地大剂30~50克,中剂15~25克,小剂10~20克,犀角大剂30~40克,中剂15~20克,小剂10~20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主治一切火热之证,大热烦渴,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大而数等证。本方是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地黄、玄参、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余师愚云:“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亦。”从而可知本方虽合三方而成,但以白虎汤清解阳明之热毒为主。凡一切热疫之证,因热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变见诸证者,均可加减治之。曾治白塞氏综合征,某男,患者有口舌破溃史15年,经常复发,外阴溃疡史8年,3~5个月破溃1次,舌边尖口腔黏膜破溃,疼痛不已,难于进食、吞咽,饮水则疼痛加剧,阴茎阴囊溃疡,两目视物不清,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干燥,小便黄赤,方以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生石膏、生薏苡仁各30克,生地、赤芍、栀子、丹皮、黄芩、炙甘草、玄参各10克,炒知母6克,黄连3克。药后半月,一般情况良好,舌尖边及口腔黏膜溃疡基本消失,阴茎阴囊溃疡开始缩小,后经治3月余,获愈。邪热蕴毒过盛,蒸上迫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法。清瘟败毒饮清热凉血解毒,重用生石膏配知母、甘草,取白虎汤义以清热而保津。

35.真武汤

茯苓、芍药各9克,白术6克,生姜9克,附子(炮去皮)1枚,破8片。上5味,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日3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曾用真武汤治糖尿病心肌病,某男,55岁。患糖尿病5年。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心肌病,面色白,四肢浮肿,心悸易惊,胸闷气促,难以平卧,尿少腹胀,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怔忡。治以真武汤加味。服18剂,心悸基本消失,住院30天出院,随访半年未发。又用本方治高血压病,某女,68岁。眩晕反复发作5年,每次发作时血压升高,服西药血压下降,症状消失。5天前因劳累加重,西药不效,转中医治疗。诊见体胖,颜面虚浮,面色苍白,疲乏懒言,夜尿频,畏寒肢冷,口淡不欲饮,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诊为眩晕,证属肾阳虚衰,水气上逆。处方:熟附子、茯苓、泽泻各15克,白芍12克,生姜、白术各10克,龙骨、牡蛎各30克。服14剂,血压稳定,症状消失。还用本方治阳虚不寐,某女,24岁。主诉失眠,门诊以“神经衰弱”曾服大量的镇静安神药及其他西药不效。近两日来彻夜不眠,头痛、头晕、乏力、食纳尚可。平素畏寒喜暖,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日2行。检查:精神不振,四肢不温,舌淡体略胖,苔薄白微腻,脉沉细迟。处方:白术6克,黄芪40克,党参15克,炮附子10克,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5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均减。案一:糖尿病心肌病一般临床表现心悸气促,肢体面浮,尿少腹胀,中医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糖尿病初期病理改变为阴虚燥热,随着病程进展,“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消渴日久,肾阴不足,损及肾阳,阳气不布,不能蒸化水液,水液潴留,冲逆于心肺则见悸动不安,喘促气逆。真武汤有温肾散寒、利水消肿之功,使阳气振奋,水邪得去,从而达到宁心安神的目的。案二:高血压病多属中医眩晕范畴,多从肝阳上亢辨证。本例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上逆。治宜温阳利水,重镇降逆,方中以熟附子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泽泻加强利水之力;龙骨、牡蛎重镇降逆;白芍既可缓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敛阳,刚柔相济。全方温肾健脾,利水降逆,使血压降而眩晕除。案三:不寐,其原因甚多,如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痰热内扰,等等。而临床中因阳虚者亦不少,尤多见于久病不愈,产后体虚,年老体衰者。真武汤治疗阳虚不寐此属异病同治之例。方中炮附子温肾暖土,以温补阳气;茯苓渗湿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生姜温阳祛寒,以助脾之运化;白芍酸寒,柔肝而敛阴气;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诸药相合,共奏温补肾脾之阳气,交通心肾,安神镇静之功,故本方治阳虚不寐疗效甚佳。

36.大补阴丸

黄柏炒褐色120克,知母酒浸炒120克,熟地黄酒蒸180克,龟板(酥炙)180克,碾为细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拌匀和药粉为丸,每丸约重1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开水送服,或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效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疲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这个方剂是朱丹溪提出的,朱氏以“相火”立论。朱震亨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肠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今时之人,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本方特点是降火滋阴,泻火即为滋阴,实际主治的阴虚虚火炎蒸,类于现代医学的结核性、消耗性疾病,临床配合月华丸,治疗肺结核;另用本方加减,治疗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可资借鉴。

37.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六君子汤是四君子汤加二陈汤相合而成。治在脾肺同病,对妇女病和衰弱性尤其是消化系疾病,兼有脾阳不足者。曾用本方喘咳。牟某,男,58岁。患慢性咳嗽多年,每遇寒而发,近2~3年来,更兼有气急、喘促之症,现已连续1月余,痰多色白如泡,气短,胸闷紧促不舒,身无寒热,病久胃纳日渐减少,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湿上犯。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党参24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法夏、陈皮、炙甘草、白芥子各6克,苏子9克,五味子4.5克,厚朴12克。连服9剂,咳嗽痰少,胸闷气促减缓,病有转机,上方去白芥子、厚朴、炙甘草,加胡桃肉15克,肉桂1.5克,枸杞子12克,沉香3克。连服10剂,喘咳已平,胃纳增进。乃嘱常用党参、胡桃肉之品煮汤饮食,取脾肾双补善后。慢性喘咳一证,病机以肺脾肾三脏之虚为主,但三脏之权衡,仍以脾脏至为重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变虽以咳嗽、喘促等肺经证候为主,但痰之本源为脾虚生湿所致,取六君子汤健脾补气,燥湿化痰以治脾脏之虚,加白芥子温化寒痰,苏子降气定喘,五味子敛肺纳肾,厚朴行气除满,此宗“补土生金”之法也,亦为肺脾同治之义。然老人久咳喘满者,又常为肾不纳气之表现,喘咳一症,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故于喘症状突出时,应先治肺平喘,而在喘满稍缓时,继后补肾纳气,取脾肾同治,以六君子汤加胡桃肉、肉桂、沉香、枸杞子、五味子之属,补肾阳而兼顾肾阴,以治其本。治慢性胃炎,某女,患者胃脘作胀及胁肋,纳呆,乏力,泛泛作恶,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稍弦。胃镜提示:慢性胃炎活动期。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焦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半夏、陈皮各9克,枳壳12克,佩兰9克,苏梗10克,砂仁6克,服药半月后症状明显减轻,1月后症状消失。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与胃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可及于胃。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消化迟缓,输布精微乏力致水湿内生,脾气反为所困,故脘胀;脾胃相为表里,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纳呆食少;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可见倦怠乏力。故凡见本虚标实为主者,皆可选用六君子汤加减。

38.瓜蒌薤白半夏汤

薤白、半夏各12克,白酒1升。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为《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而成。为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剂。方中瓜蒌开胸散结,畅气涤痰;薤白滑利通阳,行气止痛;白酒助药上行,调畅气机。胸痹的形成,主要是由胸中阳气不振,浊阴上逆,津液不能敷布,凝滞为痰,气机阻滞所致。本方具有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的作用,常为临床所采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治疗胸痹即以此为主方。但如病机不同,亦应加减运用。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治胸痹气结在胸,心中痞满,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因为胸中阳气不振,与气互结胸中,故加厚朴、枳实除痞散满,桂枝通阳化饮,则上逆之势可因而和调。临床化裁为全瓜蒌、薤白各30克,紫丹参15克,桂枝10克,葛根15~30克,甘草10克,白酒少许,治冠心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胸痛、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心电图缺血改变,胸痛、气短症状明显,脉结代或沉迟等;如寒象症状明显者,有慢性胃肠道疾患者不宜使用。如系病窦,可重用红参为君,对于冠心病心绞痛,证属痰瘀阻络者,需在本方基础上加用益气之品。全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并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方在临床应用中常听同道反映疗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乃辨证不确切之故。故应用时要抓住痰瘀互结、胸阳痹阻这个关键。但气阴两虚、气虚血瘀,以疼痛为主症者,疗效不佳,用之大便稀溏。

39.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陈皮,炙甘草,白术,天麻,茯苓。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即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而成。如治某女,40岁。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半日,加重4日。刻诊: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耳鸣耳聋,伴有眼球震颤,四肢倦怠乏力,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听力检查呈进行性感音性听力减退,甘油试验阳性,复聪试验阳性。脑CT扫描未见异常,颈椎X片正常。中医诊断为眩晕(痰浊中阻型),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处方:清半夏12克,车前子(包煎)20克,桔梗5克,胆南星、全天麻各10克,泽泻30克,代赭石(先煎)30克,淡竹茹15克,鲜生姜(后下)3片。10天后,症状明显减轻。40天后,听力增强,症状消失。继服1周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发。

梅尼埃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眩晕(痰浊中阻型)”之范畴。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病,不仅安全,而且效果满意。“无痰不作眩”,“治痰为先”,“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故治疗重在治痰。痰去则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消失。又以本方治颈椎病,某男,50岁。头晕额痛颈胀6年,X线示颈椎骨质增生。1周前因操劳感头部胀痛难忍,如戴紧箍,诸治不效。诊见:头痛以眉棱骨及后枕处为甚,耳鸣不止,眩晕,时恶心,呕吐黏涎,形体偏胖,四肢发凉,精神倦怠,舌质淡,苔薄滑,脉沉细。证属脾虚痰盛,寒湿中阻。治以化痰降逆,温中健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各12克,黄芪30克,红参、黄柏、附子、苍术各9克,泽泻15克,羌活、干姜、炙甘草各6克,水煎代茶频服,3剂后诸症大减,继服上方加桂枝6克,6剂后晕痛全消。

颈椎病一般多为风寒湿邪痹阻局部经络,然而通经活络之剂往往只能取效一时。患者形胖体弱,劳倦伤阳,脾胃失调,清浊不分,虚风并浊气上扰清空,故见头痛呕逆。脾主四末,脾阳为痰湿所困,则肢冷不温,方中二陈汤化痰降逆,二术除温健脾,天麻制虚风,参、芪、附益气暖中。脾胃健运则痰浊得化,清浊各行其道矣。又以本方不寐:丁某,男,46岁。失眠已3月余,精神恍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脘胀,嗳气泛恶,纳谷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数。治拟和胃宁心,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0克,清半夏、白术、枳壳、黄连、橘皮各7.5克,茯苓、远志、麦芽、瓜蒌、枣仁、竹茹各15克,水煎服。共进24剂,能正常入睡,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40.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12克(洗),瓜蒌实(大者)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治痰热互结,按之则痛,曾治一心悸(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某女,33岁。因心悸10天而就诊。1月前曾就诊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性室性早搏。屡服西药症状未改善。症见心悸怔忡,疲乏无力,午后微热,头晕头重,心烦多梦,咽干口燥,舌红,舌尖尤甚,苔黄干,脉促,重按无力。脉证合参,拟为外感热邪,灼津于里,炼液为痰,上扰清窍。拟小陷胸汤加减。处方:五味子、黄连各4克,全瓜蒌15克,法半夏、薤白各5克,太子参20克,麦冬、生地各10克。5剂。二诊热退,脉亦较缓。于上方加入金银花、连翘心、莲子心各10克,竹叶卷心20克。15剂后,心悸乏力等症日见减轻,心电图检查早搏明显减少,心肌劳损有所改善,后以益气生津,养心扶正之品善后而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