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不了解历史背景,只看报表,产生的误解。 在兴业银行建行之初,只是个地方银行,规模啥的都不行。...
其实这是不了解历史背景,只看报表,产生的误解。
在兴业银行建行之初,只是个地方银行,规模啥的都不行。
后来靠和证券业务合作,在金融市场做中间商,捞了第一桶金。
所以金融市场业务,是兴业银行的根本,也是兴业银行独特的发展轨迹。
只有理解了兴业银行的初始基因,才能理解兴业银行为啥一直在走同业之路,和其它银行的发展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也是持续加深金融市场业务,才有了后面直到现在的同业之王。
~~~~
2007年搞银银平台,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拍脑袋。而是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同业基础。(因为同业合作业务比较多)
到了2012年,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比例大,是因为银银平台的原因,因为银银平台带来了大量的同业结算存款,占到了一多半的同业负责。
2014年,报表上的同业收缩,并不是真的同业收缩。
而是jg下文,限制买入返售这类金融资产。
所以兴业银行只是把那些资产从报表的科目变化,变到了投资类资产,实际资产并没有变化。
简单说,就是表内非标?
兴业银行为啥对表内非标情有独钟?
实际这是投行能力的体现,兴业银行有能力做好复杂金融产品,而且风控非常好。(表内非标并不节省资本)
就算是到现在,jg这几年让快速压缩非标,非标的坏账也是持续低于贷款的。
如果不能理解兴业银行为啥当时非标可以做的全市场第一牛,也就不可能理解商行 投行的逻辑。
~~~~
所以这部分并不是兴业银行走不下去了,也不是风险高,再去转型,兴业银行做的非常好。
实际是2017年jg强制限制压缩非标,兴业银行为了达标,不得不降。
如果没有2017年的事情,兴业银行早就一飞冲天了,利润翻一倍都没多大问题。
既然jg看不懂,也搞不清楚金融市场业务是咋回事,兴业银行只能被迫调整资负结构。
本质上,这是jg能力达不到,为了适应监管的能力,兴业银行做的妥协。
用宏观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兴业银行跑的太快了,jg理解不了。
~~~~
其实绿色金融也是一样,上面从5年前顶层就要设计绿色金融制度。
结果5年过去了,jg还是不理解绿色金融,5年的时间,顶层设计以蜗牛的速度前行。
如果不是碳中和事件,jg还在蜗牛爬呢。
如果不是碳中和事件, jg说不定又会像金融市场业务一样,乱搞一气。
不过绿色金融是大趋势,总会搞起来的。
~~~~
表内非标,本质上是综合金融业务,也是金融市场业务。
需要的市场建设和规则达到一个更高水平,才能真正的jg。
这其实也是一个大趋势,只不过国内经济在特殊阶段,并不是太注重效率,把安全放到了第一位。
商行 投行,只是另外一种综合金融的表达方式。
既然金融市场层次不完善,兴业银行就只能采用一些迂回的手段,比如资产证券化,来达到目的。
把那些金融资产,逐步从表内向表外迁移。
从持有资产,变成管理资产,这也是非常好的一条路。
~~~~
兴业银行从成了以后,捞到第一桶金,兴业银行的基因就已经注定了,金融市场业务才是它的主战场。
其它的所有主要业务,都是金融市场业务的延伸。
所以兴业银行一直是最市场化的一家银行,这是基因决定的。
所以兴业银行从没有变过,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穿的马甲不同。
房地产,融资平台,同业,绿色金融,无不是如此。
~~~~
只看报表,这些实质的内容是看不到的。
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从历史发展过来的。
不了解他的历史,也就很难理解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