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淋病

  淋病是指小便频急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疾病。淋病初起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久病则由实转虚。若肾气已虚而湿热未净,形成肾虚而膀胱湿热的虚实夹杂之证。后期亦可致肾阳衰微,湿浊之邪壅滞,三焦气化不利而转变成关格。
   【范围】
   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合并于其它内伤杂病之中。西医学中泌尿系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乳糜尿等,临床以小便频、急、涩、短、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特征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下阴不洁湿热之邪可因下阴不洁,侵入膀胱,膀胱湿热蕴结,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淋病。
   2.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醇酒之类,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膀胱,膀胱湿热蕴结,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发为淋病。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气滞不畅,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膀胱,或气滞血瘀,膀胱脉络不畅,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发为淋病。
   4.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肾精亏虚,肾气不固,统固失常,发为淋病。
   5.禀赋不足,年老体衰禀赋不足,或年高之人,肾精不足,肾气不固,统固失常,发为淋病。
   6.久病不愈,脏腑失调久病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或脏腑有热,传入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或脾肾亏虚,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肾气不固,统摄失常,而成淋病。
   二、病机
 
  1.发病膀胱湿热,肝郁化火所致之热淋、气淋、血淋一般发病较急,石淋亦有急性发作者,膏淋、劳淋一般发病缓慢且易反复发作。
   2.病位淋病病位在膀胱和肾,与脾、心、肝都有密切关系。
   3.病性热淋、“气淋、血淋、石淋发病早期多为实证,邪实主要为湿热、沙石、气滞、血瘀等,日久虚证渐显,成虚实夹杂证,致后期发展为劳淋、膏淋多属虚证,以脾肾亏虚为主。
   4.病势本病初期病变均在膀胱,日久可损血入肾,病势由上及下,由腑(表)及脏(里),病情逐渐加重。 。
   5.病机转化本病早期以湿热为主,淋病各证之间可相互转化。热淋者因热伤血络而发生血淋;湿热蕴结,煎熬日久可成石淋;气淋者气郁化火,可成热淋等等。热淋、气淋、血淋凡日久不愈,损伤脾肾,可成劳淋、膏淋,病由实转虚;同时虚证膏淋、劳淋可因复感外邪急性发作而出现热淋、气淋,成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小便频急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腰腹疼痛为淋病的基本特征,各种淋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热淋起病多急,伴有发热,小便灼热刺痛。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膀胱俞、肾俞等穴位有压痛及扣击痛。尿常规及尿培养有异常改变。
   2.气淋小腹满急,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每因情志不遂诱发或加重。
   3.石淋小便排出砂石,或小便艰涩窘迫疼痛,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尿常规检查常有红细胞,B超、腹平片等辅助检查有助诊断。
   4.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
   5.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6.劳淋小便淋沥不已,涩痛不显,腰痛缠绵,遇劳即发。
   二、鉴别诊断
   1.癃闭 癃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特征。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病相似。而癃闭无尿频、尿痛,每日排尿总量少于正常;淋病有尿频、尿痛,每日排尿量正常。
   2.尿血尿血与血淋均有小便出血,尿色赤红,甚至溺出纯血的特征,但血淋有尿痛,而尿血则不痛。
   3.尿浊 尿浊者小便浑浊,白如米泔,与膏淋相似,但尿浊者排尿时无疼痛及滞涩感,淋病有疼痛及滞涩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淋病的辨证在区别各种不同淋病的基础上,还需审察证候的虚实。一般说来,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以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为主,表现为排尿烧灼痛、刺痛或胀痛,或尿砂石,或尿中见鲜红血丝、血块,小腹拘急、胀满,脉滑数有力,苔黄腻等,多为实证。淋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或年老体虚,正气损伤,伤及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主,表现原有的排尿灼热、刺痛、短涩,小腹拘急、胀满消失或不明显,而以尿余沥不尽,小腹下坠,或腰酸膝软,舌淡,苔薄,脉细弱为特征,多为虚证。若虚证复感外邪,多食辛辣或受情志刺激后呈急性发作,或实证日久伤正,致正虚邪恋,均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当辨虚实孰多孰少,孰急孰缓,孰轻孰重。此外同一淋病,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病机并非单纯如一,如同一气淋,既有实证,又有虚证,实证由气滞不利,虚证缘于气虚下陷,一虚一实,迥然有别。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湿热下注,热盛伤络者属实,由于阴虚火旺,虚火灼络者属虚。再如热淋经过治疗,有时湿热尚未去尽,又出现肾阴不足,或气阴两伤等虚实并见证候,均当详辨。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病的基本原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伤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虚实夹杂者,宜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兼顾。
   淋病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揆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病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病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病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至于淋病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三、应急措施
   本证多因结石阻塞尿路而出现腰痛如绞,牵引少腹,或尿中带血。痛甚者,当缓急止痛;尿血量多者,止血为先,可选用以下方法:
   1.痛甚当止痛用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lOg,急煎服。或针刺肾俞、大肠俞、三阴交,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尿血量多当止血服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4~6次.口服。或白茅根60g,煎水当茶饮。
 
  四、分证论治
   1.热淋 ,
   证候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痛引腹中,伴腰痛拒按,或有寒热、口苦、呕恶、便秘,苔黄或黄腻,脉濡数。 ’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灼热刺痛,频数短涩,痛引腹中;腰为肾之府,若湿热之邪侵犯于肾,则腰痛拒按;邪正相争,可见寒热、口苦、呕恶;热扰大肠则大便秘结;舌苔黄或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八正散加减。药用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灯芯草、大黄、栀子、甘草梢。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本证。故当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出,膀胱气化则能正常。方中瞿麦、木通清热降火,利尿通淋,故为君药;篇蓄、车前子、滑石、灯芯草助君药清热利湿,通淋利窍,故为臣药;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加强泄热之功,以为佐药;甘草梢直达茎中,引药入茎,又能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为使药。
   (2)加减大便秘结,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泄热;寒热、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小腹坠胀疼痛者,加川楝子、乌药以理气疏导;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伴尿血者,加生地黄、自茅根凉血止血。
   (3)临证参考白茅根性凉清热,可重用至30g。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输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剂中药,分4次服,隔4小时服1次。
   2.气淋 .
   证候实证者小便艰涩疼痛,少腹胀满,淋沥不已,苔薄白。脉沉弦。虚证者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证候分析 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化火,气火郁于下焦,则膀胱气化失司,少腹者,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故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淋沥不已,此气淋之实证;若久病不愈9耗伤中气,气虚下陷,见少腹坠胀;气虚不能摄纳,故尿有余沥,面色咣自,此气淋之虚证。苔薄白、脉沉弦为气滞之象;舌淡、脉虚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 实证宜疏肝理气,利尿通淋。虚证宜补中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①实证以沉香散加减。药用沉香、陈皮、王不留行、当归、生白芍、炙甘草、石韦、冬葵子、滑石。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阻滞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形成淋病,故当疏肝理气,调畅下焦气机治其本。方中沉香行气降气,疏理下焦气机,又能行气止痛,故为君药;陈皮调畅气机,助沉香行气之功,故为臣药;王不留行、当归活血消瘀,使气血运行调畅,当归、生白芍养血柔肝,体现肝体阴而用阳之性,生白芍配甘草又可缓急止痛,石韦、冬葵子、滑石利尿通淋,共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②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化裁。药甩炙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北柴胡、甘草。
 
  脾气主升,今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气不摄纳而成淋病,故当益气升提治其根。方中炙黄芪补益中气,益气升提为君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助君药补益中气,是为臣药;陈皮调畅中焦气机升降之枢,当归补血活血,取血为气母之意,升麻、柴胡加强黄芪升阳举陷之功,共为佐药;甘草和中又能调和药性,是为使药。
   (2)加减实证气滞严重,小腹胀满难忍者,加青皮、乌药、小茴香理气;气滞日久,夹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虚证兼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白芍;兼肾亏者,加杜仲、枸杞子、淮牛膝。
   (3)临证参考实证和虚证并非截然分开,常常虚实并见。上述两方合用,也可根据邪正的盛衰,或以补为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后扶正气。
   3.石淋
   证候小便排出砂石或小便艰涩窘迫疼痛,或排尿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腰腹绞痛,苔薄黄或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随尿排出则可见砂石;不能随尿排出则小便艰涩疼痛;阻塞尿道时则尿流突然中断;结石损伤脉络则可见尿中带血;结石阻滞,气血不通则腰腹绞痛;苔黄为湿热所致,脉细弱为热盛伤阴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石韦散加减。药用金钱草、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海金沙、鸡内金、甘草梢。
    湿热、砂石结聚下焦,使膀胱气化不利,形成本证,故当清热利湿排石利尿。方中金钱草能利水通淋,排除结石,为治疗泌尿系结石要药,故为君药;臣以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海金沙以利尿通淋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鸡内金化坚消石配金钱草增强化石排石之功;甘草梢引药入茎,亦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腰腹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发热者加黄柏、凤尾草、大黄、蒲公英清热泻火;小便频急,少腹胀满,涩滞疼痛,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膀胱湿热壅盛者,加生大黄、栀子、枳实、沉香清热泻火,行气排石;若攻伐太过或久病正虚,面色咣白,少气无力,舌淡脉结者,加黄芪、党参;气血两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白芍;结石盘结日久不下而无症状者,以利尿排石为主,加乌药、川楝子、白芍;石淋日久,阴液耗伤者,合六味地黄丸。
   (3)临证参考金钱草、海金沙用量均在30~60g。结石过大,久攻不下,不要再攻,改以其它疗法,如碎石机碎石,再用中药排石通淋,以免伤正,一般疗程以1个月为宜。
   4.血淋
   证候实证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血块,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虚证者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湿热下注膀胱,热盛伤络,迫血妄行,以致小便涩痛而有血;血块阻塞尿道,则刺痛难忍,血块随尿排出则尿色深红,而夹血块。舌尖红苔黄,脉滑数亦为湿热内蕴之象,此为血淋实证。若病延日久,肾阴不足,虚火灼络,则见尿色淡红;湿热不盛则尿痛涩滞不显著;肾阴不足,精气亏虚,则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亦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 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①实证用小蓟饮子加减。药用小蓟、炒蒲黄、藕节、滑石、通草、竹叶、当归、生地黄、栀子、甘草梢。
   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而下迫膀胱,热灼血络而成血淋,故治当清热凉血,通淋止血。方中小蓟清热凉血,利尿止血,治病之本,故为君药;藕节、蒲黄凉血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加强君药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故为臣药;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合通草、竹叶、滑石利尿通淋,使火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和血,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②虚证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小蓟草、白茅根、甘草梢。
   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成血淋,治当滋阴以清热,凉血以止血。方中生地黄滋阴清热又能凉血,故为君药;山药、山萸肉滋阴填精,助君药补水泻火为臣药;丹皮凉血又活血,使诸药补而不滞,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通淋,共为佐药;甘草梢引药入茎,又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便秘者,加大黄。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3)临证参考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5.膏淋
   证候实证者,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凝块,尿时不畅,灼热而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虚证者,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减轻,形体消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证候分析 湿热注于下焦,气化不利,脂液失于约束,故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灼热疼痛,属实证。若日久反复发作不愈,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脂液下泄,故见淋出如脂;湿热已减则涩痛减轻;肾精不足则形体消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属虚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舌淡、脉虚弱为气虚之征。
   治法 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泌浊;虚证宜补肾固涩。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①实证用程氏萆薜分清饮加减。药用萆薜、车前子、茯苓、石菖蒲、黄柏、莲子心、丹参、白术。
   方中萆薢、茯苓、石菖蒲、车前子利湿而分清泌浊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凉血消瘀,黄柏清下焦湿热。诸药合用,使下焦湿热得清,膀胱气化正常则能分清泌浊。
   ②虚证用膏淋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生地黄、芡实、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炙甘草。
 
  久病肾气受损,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故补肾固涩为治病之本。方中党参、黄芪、山药、地黄补益脾肾,益气固摄,是为君药;臣以芡实、煅龙骨、煅牡蛎、白芍固涩脂液而止膏淋;炙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实证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虚证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3)临证参考虚证、实证用药截然不同。实证为湿热,要清利,虚证为肾脏虚寒,下元不固,要补肾固涩,还可用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治之。
   6.劳淋
   证候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证候分析淋证日久不愈,或过服寒凉,或久病体虚,或思虑伤心,或劳伤过度,或房事不节,而致心脾肾虚,气血不足,湿浊留恋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肾精不足则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脉虚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 补肾固涩。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山药、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菟丝子、巴戟天、杜仲、茯苓、泽泻、淮牛膝、五味子、赤石脂。
   淋证日久,或病情反复,或过用苦寒,均伤人之正气,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失其固摄而成劳淋。故当补肾固涩,是为治病之本。方中山药、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菟丝子、杜仲温阳助阴,补肾填精,故为治病之主药;再辅以牛膝补益肾气,强壮筋骨,活血祛瘀,茯苓淡渗脾湿,泽泻宣泄肾浊,三药配用主药,补而不滞;五味子、赤石脂收敛固涩,加强主药固涩止淋之功。
   (2)加减脾虚气陷,少腹坠痛,小便点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黄芪、党参益气升陷;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黄柏、丹皮,改熟地黄为生地黄以滋阴降火;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或鹿角粉;湿热未净,溲黄热痛者,加车前子、黄柏、凤尾草。
   (3)临证参考益气升陷之黄芪剂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正虚者非一日可复,应缓缓补之,补阳应同时补阴,以阴中求阳;劳伤心肾者,用清心莲子饮;若小肠有热可合用导赤散;心脾两亏而无湿热之征者,用归脾汤。
   
 1热淋,小便灼热刺痛。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腰痛拒按寒热起伏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1八正散 ;木通9克、瞿麦9克、扁蓄9克、车前子12克、滑石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甘草梢6克。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        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淋证加减:
1. 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2. 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 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淋证加减:
1. 大便秘结,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泄热;
2. 寒热、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 小腹坠胀疼痛者,加川楝子、乌药以理气疏导;
4. 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5. 伴尿血者,加生地黄、自茅根凉血止血。
6. 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若热毒弥漫三焦,入营入血,又当急则治标,
2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连4.5克 黄芩3克 黄柏3克 栀子4.5克  金银花10克 野菊花7.5克 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 紫背天葵子7.5克
 1.便秘者,加大黄。
 2.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黄汤。
 3.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
 4.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5.湿热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泽泻。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尿时突然中断,腰腹绞痛难涩。尿中带血。
腰酸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热细带数。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3石苇散;石韦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麦9克 滑石15克 金钱草30克 海金沙10克 鸡内金10克 车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显,可加白茅根、大小蓟等以凉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3.用于石淋,在应用时须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
淋证加减:
1. 若腰腹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缓急止痛。
2. 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
3. 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
变证
 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加减:
1. 腰腹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 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
3. 发热者加黄柏、凤尾草、大黄、蒲公英清热泻火;
4. 小便频急,少腹胀满,涩滞疼痛,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膀胱湿热壅盛者,加生大黄、栀子、枳实、沉香清热泻火,行气排石;
5. 若攻伐太过或久病正虚,面色咣白,少气无力,舌淡脉结者,加黄芪、党参;
6. 气血两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白芍;
7. 结石盘结日久不下而无症状者,以利尿排石为主,加乌药、川楝子、白芍;
8. 石淋日久,阴液耗伤者,合六味地黄丸。

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
4二神散合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海金沙10克
              滑石18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实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脉沉弦。
5沉香散加味;沉香5克 橘皮5克 当归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石苇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淋证加减:
1. 若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通肝气。
2. 若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减:实证
1. 气滞严重,小腹胀满难忍者,加青皮、乌药、小茴香理气;
2. 气滞日久,夹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

虚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6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
           生姜9片、大枣6枚。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
 
血淋证:溺血而涩痛
.实证:小便涩痛有血。尿时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数。
7小蓟饮子合导赤散;生地黄5克 小蓟根5克 滑石5克 通草5克 炒蒲黄5克 淡竹叶5克 藕节5克 当归5克 
                  山栀子仁5克 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5.淋证加减: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8小蓟饮子加减;小蓟9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叶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栀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加减:
1. 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黄。
3. 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 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 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 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7.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虚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甚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9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蓟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加减:
1. 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黄。
3. 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 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 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 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7. 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10膏淋证: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实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6克 炒黄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术3克 莲子心2克 丹参5克 车前子5克
淋证加减:
1.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若小便夹血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
加减:
     实证:
1. 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 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 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2. 虚证、实证用药截然不同。实证为湿热,要清利,虚证为肾脏虚寒,下元不固,要补肾固涩,
   还可用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治之。

虚证: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形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
11膏淋汤;生山药30克 生芡实18克 生龙骨18克 生牡蛎18克 大生地18克 潞党参9克 生杭芍9克 
1.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痠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
2.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证加减:
1. 若见头痛乏力为主者,可加黄芪、白术、升麻以补气升清。
2. 若见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者,可加知母、黄柏、龟板,以滋阴清热。
加减:
 实证:
1. 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 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 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劳淋证: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小便不甚来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
12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泽泻3克 干地黄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 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淋证加减:
1. 脾虚气陷,少腹坠痛,小便点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黄芪、党参益气升陷;
2. 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黄柏、丹皮,改熟地黄为生地黄以滋阴降火;肾
3. 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或鹿角粉;
4. 湿热未净,溲黄热痛者,加车前子、黄柏、凤尾草。
5..益气升陷之黄芪剂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
6. 正虚者非一日可复,应缓缓补之,补阳应同时补阴,以阴中求阳;
7. 劳伤心肾者,用清心莲子饮;
8. 若小肠有热可合用导赤散;
9. 心脾两亏而无湿热之征者,用归脾汤

若肾阳虚衰,症见面色少华,畏寒怯冷,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
13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若肾阴亏虚,症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
14知柏地黄丸;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牛膝9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山萸肉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 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心劳淋,症见小便滞涩,小腹微胀,心悸短气,失眠多楚,口干,咽燥,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乃由思虑过度,心营暗耗,虚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治宜益气阴,清心火,
15清心莲子饮;黄芩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车前子10克炙甘草10克石莲肉15克白茯苓15克 炙黄芪15克 人参15克
 1.遗精为主,加煅龙骨、煅牡蛎。
 2.膏淋白浊者为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带下者,加椿根皮、炒荆芥穗炭。
 
若伴尿痛
16合导赤散;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鱼腥草注射液(飞仙牌,四川雅安制药厂):肌内注射,1次2----4ml,1日4~6ml,或40~lOO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尿路感染属热证者。
   (2)癃清片(体健牌,天津中药制药厂):每次8片口服,1日3次。治疗热淋证。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2.单验方
   (1)热淋者,服马齿苋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或用灯芯草、木通、麦门冬、甘草煎水,入蜜调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韦、瞿麦、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葱白两茎、灯芯草1尾煎汤,空腹服用。
   (4)气淋者,赤芍、槟榔各lOg,或鸡肠草、石韦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选一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为末,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适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黄芩30g,紫草30g,棕榈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叶一把,苎麻根10枝,任用1种,或芭蕉根、旱莲草各30g,或栀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或海金沙、茄叶、赤小豆,或白薇、赤芍各等量,或血余炭、蚕种烧灰,分别加入工麝香适量,任用1组,均为细末,每次3~5g,日3次;或生地黄汁加鲜车前草汁各适量,日3次。
   (6)劳淋者,用菟丝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日用30~60g,水煎服,日3次;或鲜葎草一握捣汁,加醋适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每次5g,麦冬煎汤送下,日3次。
     1.地锦草、鸭跖草,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篇蓄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水煎        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热淋。
   2.金钱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剂。、适用于石淋。
   3.乌蔹莓、血见愁、仙鹤草、白茅根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血淋。
   4.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水        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膏淋。
   5.菟丝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适用于劳淋。
   6.赤芍、槟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适用于气

  3.针灸
   取中极、太溪、膀胱俞、阴陵泉诸穴。血淋配血海、三阴交;石淋配委中、然谷;劳淋配肾俞,可灸关元等。
   【转归与预后】
   淋病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体质强弱、感邪轻重、治疗是否恰当与彻底。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等实证,若正确及时治疗,效果良好。若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可由实转虚而成劳淋,日久甚则导致脾肾衰败,出现肾亏肝旺,肝风内动危象。若热毒过盛,侵入营血,热邪弥漫三焦,又可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若肾阳衰败,湿浊之邪壅塞,三焦气化不利又可转为关格重病,预后不佳。
   劳淋虚证若复感外邪则转化为虚中夹实证,病情复杂。
   石淋者因结石日久过大,阻塞水道,排尿不畅,浊阴内聚,伤及肾气,进而水邪潴留、泛滥,全身出现水肿,当采用中西医有效方法消除结石,否则浊阴上逆,凌心犯肺,可导致癃闭、关格等变证。
   【护理与调摄】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感受外邪,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水果。
   对高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注意体温、呼吸、脉搏。无明显外感表证者,不要用发汗解表退热的药物,可用冷敷、醇浴。对疼痛严重,特别是石淋腰腹绞痛者,可给止痛剂。
   节制房事,劳逸结合,保持下阴清洁。
   【预防与康复】 .
   预防淋病应加强平素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志内伤,不过分劳累。讲究卫生,保持下阴清洁,妇女应注意月经期和产后的卫生。清除各种产生湿热的因素,如过食辛热肥甘之品、嗜酒太过。免受风寒,避免诱发因素。
 
  淋病急性发作期经治症状消失后,不能立即停药,应坚持辨证服药3个月以上,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此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石淋患者在可能的条件下了解结石晶体成份,可进行相应饮食治疗。含钙结石者,应避免过多饮用高钙饮料,如牛奶;草酸钙结石者,少食菠菜、西红柿、竹笋、红菜、可可菜;尿酸结石者,少食肉、鱼、鸡、肝、肾、脑,采用低蛋白饮食;磷酸盐结石者,禁食牛奶、蛋黄、虾米皮、豆腐、芝麻酱,多食酸性食物。
   【医论提要】
   淋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名日“淋闽”。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说:“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早期的记载还见于《中藏经·卷中·论诸淋及小便不利》。该书把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沙、虚、实8种。这种分类方法无疑启发了后世把淋病划分为气、血、石、膏、劳、热诸淋的认识。该书对淋病病因的论述亦较为全面——“诸淋与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塞,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入房,耗散精神,劳伤气血,或因女色兴而败精不出,或因迷宠不已而真髓多输,或惊惶不次,或思虑未宁,或饥饱过时,或奔驰才定,或隐忍大小便,或发泄久兴,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伤兹不慎,致起斯疾。”从症状描述上,《中藏经》谈到色自如泔之冷淋;溲如脂膏之膏淋;小便下如沙石之砂淋等,并且还指出:“此由肾气弱而贪于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沙。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这是世界上早期关于泌尿结石的记载之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如此见识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淋病病机的认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又说:“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一语中的,十分精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各有偏重。如金代刘完素强调“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朱丹溪则认为“淋皆属于痰热”(《金匮钩弦·淋》),并指出:“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丹溪心法·淋》)明代王绍隆在《医灯续焰·小便淋闭脉证》中说:“大抵者三焦气化不及,热迫膀胱,令水道涸涩之所成也。”进而王氏对于诸淋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所详述,,他说:“劳、气、血、膏、石虽五种,因病机必因动火,火盛搏气,甚及于血。血转为膏,膏转为石。自清而浊,自薄而厚,自柔而坚,自无形而渐有形。”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诸淋》中亦云:“名虽有五,大概属热者居多,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耳,学者审症而变通焉。”
  临床诊断淋病主要是与癃闭,特别是尿浊鉴别。明代虞抟提出淋病由肺脾辨证之观点。他说:“肺金清肃,则水道通调而渗营于下耳。然肺金又借脾土健旺,以资化源,而清气得以上升,而归于肺以运行也……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阴,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辟之,上窍闭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医学正传·淋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淋病每日排尿总量为正常;尿浊小便浑浊,自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因而与淋病区别。
   淋病的治疗方面,《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提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而且张仲景在该篇还指出淋病的禁忌证,如:“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治淋之法,大都与治浊相同,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但当以前法通用,无他技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李中梓说:“石淋清其积热,涤去沙石,则水道自利,宜神效琥珀散、如圣散、独圣散,随证选用。”(《医宗必读·淋症》)李梃《医学入门·五淋》说:“治膏淋、石淋,郁金、琥珀开郁,青皮、木香行气,蒲黄、牛膝破血,黄柏、生地滋阴”。周之干在《慎斋遗书·淋》认为:“凡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实用升麻葛根汤,加连翘、木通;虚用补中益气汤。”孙文胤《丹台玉案·淋闭门》:“元气虚而不能输化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肺之气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通淋琥珀丸。若转筋便闭气喘,不问男女孕妇,急用八味丸,缓则不救矣。”龚廷贤《万病回春·淋证》评论治淋名方八正散时说:“治心经蕴热,脏腑闭结,小便赤涩,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如酒后恣欲而得者,则小便将出而痛,既出而痛,以此药主之。”戴元礼《证治要诀·小便血》则强调:“(淋病)若用本题药不效,便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之逆顺,皆一气之通塞”。
   《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总结叶天士临床治验时说:“用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佐以循经入络之品……若夫便浊之恙,只在气虚与湿热推求,实者宣通水道,虚者调养中州,若虚实两兼,又有养脏通腑之法。”
  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山药治疗淋病,认为“阴虚小便不利者,服山药可利小便,气虚小便不摄者,服山药可摄小便,山药既能滋肾又能固肾,以治淋证之淋涩频数,诚为有一无二之品。”张氏还认为气淋之治宜以升补气化之药为主,而以滋阴利便流通气化之药佐之。劳淋宜以滋补真阳之药为主,而少以补气之药佐之,又少加利小便之药作向导。另外淋病还有许多治法,与癃闭相近,这里不一一赘述。
   【医案选粹】
 案一
   南兄,少年时多饮火酒,酒性大热有毒。积于胃中,下流而发毒。脓溃之后,余毒未消,补之太早。热邪流注于膀胱,而小便为之淋漓作痛,结为沙石。屡次窃发。今交君火司天之年,其发频而尤甚,小腹胀满不舒,脉息弦数。此系肝火郁于膀胱,锻炼津液,而成粘腻之物,瘀塞溺道,而淋沥作痛也。理宜清肝理滞气之药为治。急戒醇酒厚味恼怒,则胸中清爽,而小便自利矣。
   【煎方】 香附山栀黄柏青皮枳壳滑石瓜蒌生地牛膝
   【丸方】 香附黄柏桃仁青皮山栀滑石瓜蒌枳壳牛膝郁金
   (选自《沈氏医案》)
案二
   郁损心阳,阳坠入阴,为淋浊。由情志内伤,即为阴虚致病。见症乱治,最为庸劣。心藏神,神耗如馈,诸窍失司,非偏寒偏热药治,必得开爽,冀有向安。服药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欢悦。
   人参桔梗乌药木香天冬夜服白金丸
   (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三
   浊腻膏淋日下,最易损人津液,络脉遂槁。况八脉隧道纡远,泛然补剂药力罔效。
 
《难经》谓十二经属通渠,旋转循环无端,惟奇经如沟渠满溢,流入深河,不与十二经并行者也。树根草皮,此症亦难奏效,须用血肉填补固涩,庶可希其获效。
  鹿茸 河车 人参 蒸黑于术 茯苓 湘莲 缩砂 雀卵 茹茴 乌贼骨 雀卵 河车 膏为丸
   (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四
   佚名,患淋浊有年,肌肤起颗,成片破碎。腿足内热,暮肿朝消,湿热外发下行,自寻出路。脉来弦滑。抱怨多年,根深蒂固。治宜气血两清,缓缓图功。
   南沙参4钱牡丹皮1钱天麦冬3钱仙遗粮3钱双钩藤1钱5分鲜生地5钱 生谷芽4钱大玉竹3钱女贞子3钱甜川1贝3钱天花粉3钱梧桐花3钱川黄柏l钱冬瓜子4钱光杏仁3钱鲜竹茹3钱川石斛3钱犀角尖(磨冲)1分
 犀牛黄五厘
   (选自《费伯雄医案》)
  【现代研究】
   尿路感染为临床常见疾病,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表现,属中医“淋病”范畴。据普查,女性发病率为2.37%,男性为0.25%(中华内科杂志,1985,(8>:497~500),西医学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近年来虽有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但并未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再感染率,且常引起毒副作用及抗药性。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尤其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疗已显示出重要性。现就尿路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一、分型论治研究
   吴银根在总结了1984~1986年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文献后,将其归纳为4个证型:湿热蕴结、实火炽盛型,肝胆郁热、心肝火旺型,肾阴不足、肾虚湿热型,脾肾气虚、余邪未清型,并指出急性发作期以湿热蕴结、实火炽盛型为主,缓解期或慢性期以肾阴不足、肾虚湿热型为主。统计921例尿路感染患者,因所选病期及程度不同,疗效在84%~97.45%不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41~44)。马继杰等报道辨证分型治疗肾盂肾炎189例(急性肾盂肾炎95例,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94例),分膀胱湿热型(药用黄柏、凤尾革、滑石、薏苡仁)及肾虚型(药用知柏地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中气不足型(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心脾两虚型(药用归脾汤加减)。结果急性肾盂肾炎95例,临床治愈84例(88.42%),好转8例(8.42%),无效3例(3.16%),疗程6~28天,平均20.4天;慢性肾盂肾炎94例,临床痊愈70例(74.47%),好转18例
(19.15%),无效6例(6.38%),疗程28~74天,平均45.7天(全国中医肾病第6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辑,1990,13)。张永红等对中医治疗尿路感染文献综述指出,对于尿路感染分型,有的医家分急性期与慢性期,然后再辨证治疗,有的医家则直接按症状分型,据文献统计,共有以下分型:膀胱湿热、肝胆郁热、少阳郁热、邪郁少阳、半表半里、三焦湿困、湿困脾胃、肾阴不足、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肾虚湿热、虚实兼夹、湿热邪盛耗气伤阴、气虚阳伤湿热留恋(河南中医,1993,13<6):290~293)。
   二、专法专方研究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部分医家采用专法专方治疗。薛昌森报道用归翘赤豆汤加味治疗尿路感染86例,基本方为连翘、赤小豆、土茯苓、当归、黄柏、黄芩、泽泻、车前子、枳实、续断、牛膝。对照组31例,随证选用八正散、猪苓汤、萆薜分清饮、龙胆泻肝汤。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治愈率分别为83.7%、6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江苏中医,1992,<1>:15~16)。潘北桂报道用琥珀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100例,均为真菌感染,基本方为琥珀、生地、木通、甘草、竹叶。结果痊愈8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广西中医药,1991,14(3>:104)。李会昌等报道治疗肾盂肾炎234例,基本方为黄柏、金银花、黄芩、牛膝,随证加减。结果急性及慢性期急性发作者185例中,治愈16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2例;慢性期患者49例,治愈19例,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4例(黑龙江中医药,1991,<3>:16~17)。
   三、微观辨证研究
   黄星垣等指出在辨证基础上,加重清热解毒药如忍冬藤、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败酱草、黄柏、栀子、黄连、苦参、土茯苓、半枝莲、金钱草、白茅根等,则菌尿转阴率可望明显提高(中医急症大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556)。肾盂肾炎的病理解剖可见肾盂肾盏粘膜充血、水肿,显微镜下可见肾间质因炎症而形成的疤痕,这些现象中医都可辨证为瘀血,有的学者在宏观辨证未见瘀血征象时,根据“微观辨证”,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从而提高了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93,<6):58~60)。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缓解期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4细胞减少,T。细胞增多,T4/T。比值下降,对p细胞产生抗体的辅助作用减弱,血清IgG、IgA、IgM、IgD含量下降,且IgG含量与T。水平呈正相关。说明缓解期存在T细胞免疫调控机制紊乱,体液免疫机能低下现象。孙建实等用益气补肾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药组成益肾康冲剂(人参、黄芪、山萸肉为主),治疗反复发作尿路感染患者,缓解期服用,结果各项低下的免疫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得到增强,有效地控制了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临床观察35例中24例半年未复发,治愈率68.6%,从而为中医应用扶正法则治疗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3>:157)。

(0)

相关推荐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淋证】

    淋证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以及乳糜尿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 诊 ...

  • 淋证诊治精粹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漓不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一类病证,系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淋证均有较深的认识,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 ...

  • 淋病:疏利护肾功

    淋病:疏利护肾功

  • 〖专利配方〗淋病,梅毒一次清

    〖专利配方〗淋病,梅毒一次清

  • 男子婚前隐瞒身患淋病 法院:撤销婚姻!

    男方患有慢性淋病多年,婚前却隐瞒了女方--日前,济南市历下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撤销婚姻的案件,这是济南市首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审理的"撤销婚姻案",本案一审判决作 ...

  • 治淋病涩痛、小便不利

    治淋病涩痛.小便不利:通草9克,冬葵子8克,滑石12克,石韦6克.水煎,去渣,分温3服.(出自<普济方>

  • 冷淋 寒淋 淋病 淋症 淋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淋证治 生附散 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窍中疼痛,憎寒凛凛.多因饮水过度,或为寒泣,心虚志耗,皆有此证. 附子(去皮脐,生用) ,滑石(各半两), 瞿麦  木通( ...

  • 『泌尿系统』治疗淋病的秘方

    方药:马齿苋150克(鲜者加倍). 用法:将上药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每天一剂.连服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湿热毒邪侵犯下焦所致.<新修本草>说" ...

  • 祖传秘方治淋病无一不愈

    [配方及用法]川军31克,海金沙24克,共为细末,用鸡蛋清和为丸,如绿豆大.上药分4日服完,开水送下,服完即愈.(川军为泻药,体弱者禁用) [疗效]用此方治疗患者百余人,无一不愈. 氟哌酸治淋病治愈率 ...

  • 见毒消,见过吗?清热行水,消肿解毒。治肺热咳嗽、水肿、淋病、目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见毒消(钓鱼竿) 来源产地 玄参科腹水草属植物长穗腹水草,腹水草或宽叶腹水草均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生于林下.石缝等阴湿处.分布四川.贵州等地. 别名小钓鱼竿,腹 ...

  • 中医治疗淋病辨证施治方.显效秘方

    中医治疗淋病辨证施治方.显效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