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原创丨古诗词里品立春
古诗词里品立春
文/郭光明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南宋学者张栻的《立春偶成》,先以拟人手法言立春节令,冰雪消融,草木生机,后以诗人想象,描写春日图景,春风明媚,碧波荡漾。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与脚下的土地熏染一色,农耕,冶铜,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经天纬地,各就各位,全力打造中华民族未来的核心家园。而“明天道”的核心,就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而他们司天观象,干支纪元,记下斗转星移的轨迹,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便以此为年末岁首,万物初始,从而取更生之义而“立春”,意味新一个轮回的开启。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后人喻为“词中之龙”,他的《汉宫春·立春日》前三句,点明立春之日,南方女子多裁剪彩色燕状小幡,戴之头鬓以庆贺春天到来,因而欧阳修的《春日帖子》,也以“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描绘这一风俗。
然而,立春不是春节,十二属相的更替,亦不是从春节开始。所以,南宋诗人陆游,47岁时,出任夔州通判,上任不过一年多,却在《木兰花·立春日作》首句中,将岁尾年头加在一起,虚称“三年流落巴山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代中国,虽然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但岁首礼俗多重视立春,而不是阴历的正月一日。南宋词人吴文英的《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前三句的“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便诗言立春,既有红花也有绿叶,还有应花期而来的风。而事实是,立春之时的“红情”“绿意”,都是人们剪好的纸质春幡,插鬓戴发,以应时令,所谓的“花信上钗股”,意指春风吹女子的满头花朵。
立春“翦红裁绿”,由来已久。唐代诗词作家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的“玉钗头上风”,宰相赵彦昭的《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的“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似比辛稼轩词的“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更显喜庆,更具风流。
秦汉时期,立春是极为隆重的礼仪活动。《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意思是说,立春之日,天未亮前,京官着青衣,各地郡县府道大小官员均需着青帻、立春幡,与百姓一起耕作迎春。
因此,苏东坡被贬海南后,以欢快的笔触,作咏春词《减字木兰花·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此词虽描写海南绚丽春光,但更多的是寄托了东坡先生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立春,春天的华诞,孕育一年的丰收和希望,但山河有恙、国破家亡之时,立春则是危难之苦、家山之思、沧桑之感的倾诉。南宋词人宇文虚中,受命出使北疆金国,却践行了“弱国无外交”的古训,被金国无理扣押多年。他的《迎春乐·立春》就是那时所撰。他以“宝幡彩胜堆金缕”开篇,词言立春之时,无论是风雨飘摇的北宋朝廷,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都是“双燕钗头舞”,委实堆金堆缕,流光溢彩,但在词人眼中,俱成已往,记忆的余温,温暖孤雁冷得发颤的心,展现的是词人真挚的、苦寒的、酸痛的家国情怀。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读古诗,品立春,既是对春光春色的珍惜,也是对积极向上的激励,更是中华民族情感、风骨、气度的传承。由此,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