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汪
西大汪 □朱金林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聆听这首优美的歌曲《我的祖国》时,我的思绪随着抒情的旋律飞回我的故乡,飞回屋后塘边。我家也在岸边住,风吹荷花香两岸,听惯了咚咚捶衣声,看惯了西大汪水涨水落。
小男孩都喜欢玩水,这是天性。我从小的伙伴很多,丁小六、丁大网、小毛罐等与我同龄,家住汪边,所以一到夏天我们就在汪里游泳打水仗。我这狗刨式的游技就是和他们在一起玩水学会的。夏天酷热难耐,西大汪就是我的避暑圣地,一天去汪里泡几次,浑身被毒辣的太阳晒得黑不溜秋,上岸时摘一片大荷叶,中间搞个洞套在身上遮阳回家。
西大汪的南部,也就是我家和王孝先的家后,汪里长满了鸡头;汪的北边是一大片野生莲藕。汪的中部没有水生植物,岸边有一个跳板,可洗衣和淘米洗菜。汪塘四周都是房屋,所以在汪边捶打衣服的声音有回音。大声喊叫也有回音,挺好玩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游泳,两条小腿一上一下拍打水面的声音很响,传得很远。
夏天,西大汪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片长满荷叶、荷花飘香的地方,因为,心里惦记着快成熟的莲蓬。采摘莲蓬最佳方法是搞只大木盆,人坐在盆里划水去,这样皮肤不会被荷叶梗子上的刺捋伤。那个年代,我家没有这样的木盆,只好赤身游进藕塘里寻找莲蓬。其实一个夏天也摘不到几个,还弄得浑身都是血口子。尽管如此,也还乐此不彼。
“毕竟西湖六月天,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从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到西大汪荷塘,当时还不觉得美。等我读了宋朝诗人杨万里赞美杭州西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后,才体会到,当年西大汪的荷塘有多美。我用心品味杨的诗句,眼前呈现出当年西大汪的景色,令我深思,令我神往,令我遐想。
前几日,我在丁兰公园上塘河边看一小男孩钓鱼,来了兴趣,走上前去与他搭讪。我问他钓了几条,他赶紧起身,把屁股下的桶盖打开,我一瞧有十几条二寸来长的小鱼,全是小鲹子,杭州人叫白条。我对这种小鱼太熟悉了。我小时候就和小伙伴们在汪边钓鱼,这种小白条十分贪吃,游动在水的上层,只要把钓子一放,它就来咬钩。这种小鱼现在可以油炸吃,可是在几十年前,油是多么宝贵啊,所以我很讨厌这些小鱼来捣乱。站在汪边钓鱼是乐趣,也是汪边的一大风景,大人小孩站在汪边一字排开,全神贯注。如果谁钓上一条四五两重的鱼,立马响起一阵欢呼声。我的钓鱼技术一般,钓的最多的是小鲫鱼,太小刺多。还是钓汪里的昂刺鱼过瘾,此鱼嘴大,扑食猛,好钓。这种鱼体形较大,无小刺,如果钓上几条,烧一碗还是蛮开心的。
钓鱼高手应该是住在汪边的吴玉祥大爷,他对钓鱼有研究。提起他老人家,他还是我大妹的救命恩人。有一年夏天,几场暴雨把西大汪灌得满满的。有一天风很大,我大妹去汪边刷席子,席子被风刮走,她去捡席子,掉进深水连喊救命,正巧被吴大爷听到,赶紧下水把人救上来,把席子捞上来。吴大爷的救命之恩,全家难忘。
从1969年底离开渔沟,至今已有52年。其间,只要回老家,我总要到屋后汪边转转看看。前些年,看到汪塘水面缩小了,汪塘干涸了,没有了鸡头,更不见荷花。有一年清明节回家给父母扫墓,我又到汪边看看风景,即兴吟诗一首:“屋后塘边似油画,青葱杨柳油菜花。一塘清水滋故里,眺望对岸孔姓家。”第三句是我心中美好的愿望,希望故乡的汪塘碧波荡漾,因为不论何地,有水才有绿色,才显灵性,没有水,最好的风景也会打折扣。
前些日子,我游杭州虎山公园的仙人谷,发现原来潺潺的山泉不见了。没有清澈的山泉,缺了泉水叮咚的响声,幽静的仙人谷不在令人神往了。我问一位当地人,怎么没水了呢?那人说:“不是没水,是龙眼被堵了。”因与此人不熟,不便问他龙眼在哪,为什么被堵。在我看来,龙眼就是水源,水源是不能断的。今年6月2号回渔沟老家,傍晚,我又在屋后汪边看看,见到汪塘被治理过了,水面扩大了一点,水也清亮。我问邻居郑老三,这水是从别的河里引来的吗?郑老三说,是通过管道引来的水。他的回答令我高兴,顿觉渔沟镇的领导们在为振兴古镇办好事,办实事。心想,我家屋后那口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指日可待。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