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会告诉你,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是和司马懿在演戏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应该是武侯诸葛亮的迷弟了。他在小说里面,把诸葛亮这个人物塑造得近乎完美。原本诸葛亮在历史上就很厉害了,各种史书都对其评价颇高。但是比起他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那简直差了不知多少。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不仅被还原了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还给加上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天才头衔。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才智近妖,神机妙算,罗贯中为其杜撰了不少“神迹”。
比如什么火烧博望坡,赤壁借东风,八阵图阻敌,七星灯续命等等,其涉及兵略,天文,阵法以及虚无缥缈的道法等诸多领域,堪称全能。
当然,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诸葛亮对于人心的算计把控,前有草船借箭,把曹操给算得死死的;后又有空城计退敌,把司马炎给摆了一道。
如果说草船借箭这里面,诸葛亮还捡了一个大雾天气的天时便宜,那么空城计则完全就是靠自己了。
话说那蜀国丞相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运筹帷幄,势如破竹。先是斩将夺城收姜维,阵前骂死王朗,雪夜大破羌兵,形势可谓一片大好。然而,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丢了街亭,导致北伐功亏一篑不说,连诸葛亮都因此而身陷险境。
当时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已丢之后,明白大势已去,于是便安排后撤事宜。诸葛亮以关兴、张苞为疑兵,沿途搅扰;以马岱、姜维为后军,负责断后;自己则亲率五千兵马,来到西城小县搬运粮草。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代表军心。当初官渡之战,袁绍不就是被曹操偷了乌巢粮仓才输的吗?再者诸葛亮本就是搞后勤出身,兼职运粮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然而,诸葛亮刚到西城不久,便收到消息,说那司马懿正领着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而来。由此可见,司马懿和诸葛亮乃是英雄所见略同。
不得不说,司马懿这一手,算是打了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原本诸葛亮就只有五千人马,还有一半先分出去运粮了,手下这二千五百人怎么敌得过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不过,面对如此绝境,诸葛亮倒是没有丝毫慌乱,直接用一手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将诸军都藏于城铺之中,大开四门,门前各留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清扫街道。而诸葛亮则独城楼之上,羽扇纶巾,抚琴自乐。司马懿率大军前来,见到如此情景,只认为诸葛亮是埋有伏兵,于是便后军转前军,望北而退。等到司马懿回过神来,诸葛亮早已退回汉中了。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很显然,诸葛亮这一手空城计,是算准了司马懿多疑求稳的性格,用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使得司马懿疑中生疑,最终得胜。
当然了,在许多人看来,这一处情节多少有些硬捧诸葛亮的嫌疑。且不说诸葛亮在历史上根本就没对司马懿用过空城计,情节本身的逻辑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说,司马懿见到空城,不战而退,未免有些过于谨慎。好歹司马懿手中有着十五万大军,且不说一拥而上,派几个斥候前去侦查一下也好啊。要知道,司马懿虽然多疑谨慎,但却不是什么鼠辈。就在之前,他还杀奔上庸,搞掉了反复无常的孟达,行事相当的狠辣果决。
对于这样的质疑,其实大可不必。虽说空城计确实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硬捧诸葛亮的虚构情节,但是在逻辑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硬伤。
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干,司马懿在书中的形象确实是被矮化了不少,但却也不是什么无能之辈。毕竟是诸葛亮的宿敌,他若是太菜了,不就把诸葛亮也贬了吗?
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退,连最基本的侦查都没有,多疑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清楚,诸葛亮的招数不会这么低级。如果大家仔细看书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空城计”可不是独坐城楼吓死你那么简单。
门前的二十余百姓,表面是在清扫街道,不知有敌来袭。实际上却是在告诉你司马懿,我就等着你进来,不来我可看不起你。但司马懿是什么人啊,三国第一忍者啊,连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都能谈笑自若,这点挑衅又算什么,所以我就是不进去。
当然了,即便是司马懿派人进去了,诸葛亮依然有后手。诸葛亮当时虽说是兵力劣势,但手中好歹还有二千五百人,除了城门口扫地的那几十个人以外,剩下的人全部藏在城内的店铺里面。如果司马懿派斥候前往侦查,在不清楚诸葛亮手中兵力的情况下,得出的依然还是城内有埋伏这样一个结论。
此外,前面提到过,诸葛亮派出了关兴、张苞等人做疑兵。虽说他们只有三千兵马,但是他们藏于山林之中,并不现身出战,只是鼓噪呐喊,天知道有多少人。司马懿如果想对西城动手,这股疑兵必然会搞出点儿动静,到时候多疑的司马懿又该如何抉择?
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
所以,对于当时的司马懿而言,派人试探这个决定其实是非常鸡肋的。人少了,没什么用,进去也会被赶出来;人多了他又不敢,谁知道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有埋伏。
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要是时间晚了,谁知道诸葛亮会不会给他来个包饺子?
后来在退兵途中,司马懿遭到蜀军搅扰,无疑是让司马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 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我们之所以绝对司马懿此举太过无脑,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知道诸葛亮手中无兵,但司马懿他不知道啊。要是他真的不管不顾派兵攻城,虽说从结果上来讲,是他司马懿赢了,但是从过程而言,不会有人觉得司马懿高明,反而只会是认为他无脑,不按套路出牌,结果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所以,司马懿退兵这件事,其实是没多大问题的。虽说是被诸葛亮摆了一道,但是自己可没什么损失。好在这一次诸葛亮唱的是真的空城计,要是假的,司马懿若是退得晚一点,那不就没了吗?
所以,空城计这一情节设计,其实还是比较巧妙的。既突出了诸葛亮的人心算计,也不至于让司马懿落了下乘。
当然了,关于司马懿退兵,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解释。说的是司马懿其实已经看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退兵乃是故意而为之,因为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诸葛亮还不能死,他一死,他司马懿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要知道,当时的司马懿在曹魏庙堂上的地位并不算高,身边不仅有着曹真和郭淮等一大批对手,头上还有一个继承了父辈遗风的魏明帝曹叡。原本有着这些人挡着,司马懿是难有出头之日的。但好在有个诸葛亮,带着蜀汉北伐,搅得曹魏鸡犬不宁。为了对付诸葛亮,曹魏不得不把司马懿给搬出来,给钱给人给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还得感谢他诸葛亮,如果没有这个强大的对手,他司马懿就只能在家混吃等死了。司马懿也很清楚,他存在的价值,就是帮曹魏对付诸葛亮。司马懿如果在西城收拾掉了诸葛亮,那么他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或许司马懿会因此而加官进爵,收获名望,但是手中的兵马权力,是肯定要被曹魏给收走的。国有少主明君,朝有宗亲把政,外无觎土之敌,内无祸国之患。那以后司马懿的人生就是在家了喝喝茶,唱唱歌,偶尔朝堂之上说两句。
如此一来,司马懿乃至整个司马家族的庙堂之路,也算是走到头了。说不定司马懿还会因为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这样的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毕竟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当年的兵仙韩信不就是这样吗。汉高祖刘邦何等明君,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连养母都能杀的魏明帝曹叡了。
即便魏明帝不会动他司马懿,但是但凡他一死,司马师司马昭等儿子,除了一个所谓的名义上的爵位以外,一无兵权二无人脉,随便罗列点罪名,便任人鱼肉。届时且不说司马代曹了,连自己家族能否保住都是问题。
而诸葛亮如果在此逃过一劫,回蜀国定会再图中原。如此一来,边境战事不息,司马懿的兵权也不大会被收回,毕竟能和诸葛亮斗一斗的,也就他司马懿了。
所以,司马懿不能杀诸葛亮,他需要留着这个对手,来为自己增加筹码。于是,他便配合诸葛亮,演了这场戏。
简单来讲,司马懿就是在养寇自重。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他司马懿输在了战场,却赢在了庙堂啊,这才像是一代谋主的手段啊。不得不说,这个观点的角度很新奇,没点儿年纪还真看不出来。只有人到中年,阅尽千帆,才知世事圆滑之妙啊。
当然了,作者罗贯中是否真的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那还得两说。所以,后面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不然罗贯中老先生的棺材板我可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