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岳行宫 (壹) & 法勤俭 (贰)

景点
简介

关岳行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天威中路北侧,北至府学后街,南北长220米。 关岳行宫俗称“老爷庙”,”曹锟大戏台“,为国内唯一一座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庙宇。早在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始建的关岳行宫,初时称“武安王庙”。经明、清两代的重修,到民国初年由坐镇保定的大总统曹锟作为直系大本营,将关岳行宫修建的愈增规模。行宫里曹锟亲自撰书的“佛光普照”碑,此碑高约 1.74 公尺 , 宽约 0.75 公尺矗立至今。这宏伟庑殿 , 宽敞的戏楼经过多年的尘封 , 如今仍然保留,成为国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

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称:为祠宇四,三皇(庙在今保定市体育场,不存)、岱宗(东岳庙,在保定府旧城东北隅,不存)、城隍(城隍庙街北端,今古城宾馆,存正殿5间)、武安(关羽庙)。

武安庙即今关岳行宫。关羽有多种封号,曹操以献帝之名封汉寿亭侯,死后蜀汉封壮缪侯。宋代早期封显灵王,宋徽宗封义勇武安王,武安之名由此得。明万历年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帝封关圣大帝。

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主持重建保州城的苑德,按张柔的意图,于今址建武安王庙,面宽5间,前廊带卷棚,庙前有广场和戏楼。历经明、清重修,庑殿顶的形制未改,木结构上还有金元构件。1920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因他敬重关羽和岳飞,仿袁世凯在北京改关帝庙为关岳行宫,并将戏楼改建为剧场(占用了庙前广场),成为祭祀关羽、岳飞和召开大型会议的礼堂。关岳庙1919年动工修建,由曹锟幕僚张氏(天津人)设计监造,到1921年6月竣工。新建的关岳庙前有一东西向影壁,是用灰砖磨砖对缝砌成,贴影壁两侧各有一木构单檐单洞通衢。过了影壁向北是三开间的山门,中间为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正前方竖有一木旗杆。过了山门是坐南朝北长方形的二层戏楼。戏楼内,南部是戏台,中间是池座,楼上下两层,东、西、北三面设廊座。戏楼与山门间院内贴东西墙建有单檐廊壁,壁上原绘有关羽、岳飞生平的彩画。戏楼北部两侧各有一门进入正殿前院。正殿坐北朝南为庙宇宫殿式,顶铺灰筒瓦,瓦当有龙纹,四角垂脊上翘。殿前月台较大,三面围以汉白玉护栏,雕有四季花卉图案,和望柱相连接,柱头雕蹲狮和莲花。月台上右立一鼎香炉,左侧一口铜钟。正殿上方不吊顶,可直视梁架,正门的门楣上写有红色的“关岳行宫”四个大字,每字约50厘米。曹锟老年信佛,特在正殿的北山墙中心位置树立他亲笔撰写的“佛光普照”石碑一块,并撰文解释何为“佛光普照”。正殿中间有关羽泥塑坐像,赤面,长髯飘拂,头戴官帽,身着绿袍,双眼下视,左手托《春秋》,右手自然下垂于膝下,气势威武。西立周仓左手执刀,右手插腰;东立关平双手捧官印。塑像前两侧各置刀、枪各类兵器一排,约十八九件。

正殿两侧有月门通后院,后院正北是新建的后殿,原为中西合璧民居楼式五开间的两层楼房,楼房两边各有北厢房两间,院内东西两侧各有3间厢房相对。楼立面檐下无斗拱,山墙和后墙平直至顶不出檐,无窗口。外墙见砖不见柱,内壁见木不见墙,用花板装饰。楼高8至9米,上下两层均为明5间,进深3间。屋顶灰筒瓦,龙纹瓦当,外墙磨砖对缝砌筑。一层正南门有石阶,正中、东、西间均开门,门内无廊,各置单面木屏风为障。殿内北墙悬挂岳飞画像一幅,岳飞坐姿,面向前方,一身紫袍,左手按玉剑,右手紧握下垂,仪态庄严有神。二层楼上为寝殿,是关羽的卧室。楼前有棂格门相隔为廊,廊前置竖木护栏。室内有关羽泥塑卧像,头西向枕右臂,左臂裸露于绿被上,双眼微睁,有不怒自威之感。

场所实拍
景点
简介

保定育德中学育德中学旧址在保定新华路北侧、保定行署招待处大院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络13名同志以讷公祠小学校址建育德中学,使其成为河北同盟会的总机关。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以此为基地,吸收各界富有革命思想的进步分子加入同盟会,积极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活动。
  1917至1920年,育德中学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共办4期,毕业生213人,其中93人留法。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刘少奇、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
  1921年,邓中夏同志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任教,在他的组织领导下,育德中学很快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3年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保定育德中学支部,成为保定党组织的发祥地,是当时保定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育德中学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育德中学院内建有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场所实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