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攸的“三张牌”

常言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前提是得有个“戏台”让你登场才行。赶上乱世天坍地陷,连个“涂脂抹粉”的角落儿都没有,又怎么能任君“拉大靠,扯四平”,去一展身手呢?所以“乱世如局,全靠赌技”,兵荒马乱中有时甩张“好牌”便能改变命运。晋代的邓攸就连甩三张“好牌”,将自己从囚虏变成了“男神”一枚。
邓攸第一张牌叫“义”。永嘉末年,西晋在“超级大忽悠”王衍的领导下全面崩盘。几十万士兵连同些个离了轿就不会走路的贵族一起做了羯人石勒的俘虏。留着这群废物只会浪费粮食,石勒决定送他们上西天,权当打扫臭虫。
俘虏营中的邓攸全亏文笔不错,一首“绝命词”换回了石勒的几滴眼泪也保住了全家性命。从此,他被破格提拔为“参谋长”,其实是石勒身边的文学侍从。
当时石勒夹在东晋与前赵之间,四面处敌,形势极为险恶。为避免暴露行踪,他下令军中夜间实行“禁火”。可少数民族的天性就爱打个猎,烧个烤什么的。一个胡人将领实在按耐不住,晚上偷偷在自家车帐中搞了个“篝火party”。几个火星溅出,殃及池鱼,点燃了邓攸家的帐篷。
石勒审问起来,胡将三不知装起了“糊涂”,硬说火是从邓家烧起来的。石勒黑着脸找邓攸对质,邓攸见百口莫辩,索性承认火是弟媳妇温酒御寒时不小心引起的。好在弟弟早死,弟媳妇已是十足的“外人”,牺牲了她对邓家来说很不算什么。谁知邓攸这种“揽祸上身”的行为在不知内情的胡人们眼里成了少见的“义举”。不仅那名说假话的胡将亲自上门负荆请罪,连石勒也深受感动,没有深究此事。
邓攸打出的第二张牌叫“情”。当石勒的部队转战山东一带时,邓攸瞅了个空子溜之大吉。他并不感念石勒的不杀之恩,反倒砍坏了人家送给他的车帐,偷走了不少牛马。哪知没走多远就遭到了他的汉族同胞们的打劫。一家大小金命水命逃出性命,但很快发现粮食告罄。
这时邓攸作为一个男人不去弄些吃的,反而又想起了“丢卒保车”的妙计。他将目光放在步履蹒跚,奄奄待毙的儿子和侄子身上。如果舍掉侄子,保全亲生骨肉,他心里倒十分乐意。但今后这事传开,他邓伯道难免要背上“不顾亲情”的冷血恶名。身为“名”士,邓攸可以像阮孚一样一文不名,但绝对不能名誉扫地!再说侄子毕竟大了几岁,带在身边还好照看。于是他便狠下心来,将儿子绑在树上,扬长而去。
这种行为冷酷得令人发指,难怪鲁迅先生从邓攸身上看到了“食人魔”的影子。可当时的人们不但不追究邓攸的“遗弃罪”,反倒将他当作“情之深者”的正面教材口口传颂。邓攸无形中又捞到了一桶染着鲜血的“黄金”。
他的第三张牌是“廉”。顺利南渡后,“情深义重”的邓攸被晋元帝一眼相中。为了培植北方士人的势力,元帝力排众议,将肥差中的肥差“吴郡太守”一职单派给了邓攸。邓攸明白皇帝是让自己去树典型、当“雷锋”,便做出了令人瞠目的举动——带着粮食去上任。
平时清正廉洁,一文不要,只比庙里的菩萨多喝口水。不久地方上闹起了饥荒,邓攸抓住机会和皇帝唱起了“双簧”。先是自己私自开仓赈济灾民,等到灾情稳定下来,再由同是北方士人出身的桓彝做黑脸,弹劾邓攸的“专擅之罪”。
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纷纷请愿上访,为邓太守说情祈福。把戏做足后,晋元帝才一旨恩诏,赦免了邓攸的过错,同时顺便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明君”的光辉形象。等到邓攸离职时,下属们聚敛了上百万的“常例钱”为他送行。
邓大人坚决不要,像诗中所说“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吴郡百姓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几千人跑到河边拉住了邓攸的坐船玩“拔河”。邓攸只好答应多留些日子,可天黑后便趁着夜色扬帆而去。第二天老百姓望着河水哭得如丧考批,不明白邓大人为何会如此“归心似箭”。
他们哪里知道,晋元帝早就为善解人意的邓攸准备好了“酬佣大宴”,宴席上的“主菜”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书”一职。难怪平时贞静自诩的邓先生这回跑得“贼快”,人家这回是去“一步登天”呀!
玩好了“情义廉”这三张纸牌,邓攸实现了从“俘虏”到“男神”的进化。不仅官居一品,生荣死哀,更被写进了古代教科书,成了千百年来被反复吟唱的对象。但作为他成功路上的“垫脚石”,那孤弱的弟妇与更加孤弱的幼子究竟如何看他,就不是我们这些旁人所能想象的了。真是“乱世如局,全靠赌技”呀!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