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36)《子路篇》第19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原文朗读】

【注释】

樊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36岁,孔子晚年的学生。樊迟名字中有个“迟”字,人如其名,反应迟钝,说话鲁莽。但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在孔子死后继承孔子兴办私学,终成一代大家,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重要人物。樊迟在《论语》中的出镜率很高,因为樊迟可以代表我们大部分普通人。

夷狄:泛指古中国以外的地区,远古的中国人将周边的民族称之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这里用“夷狄”来泛指。

【白话翻译】

樊迟问仁道。孔子说:“平常生活起居要能恭,办事情的时候要能敬,与人交往要能诚。这几项原则,就是去夷狄之邦,也是不可丢弃的呀。”

【解读】

本章的话语比较简单,哲理也比较浅显,因为类似的阐述在论语的其它章节中孔子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无非就是告诉君子们在行仁道时,要记住“恭、敬、忠”这三个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浅显的哲理为什么又在本篇中出现了,这不是做无谓的重复么?论语的各篇章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章节中重复出现。有很多学者在解释的时候,或者只简单地叙述一下,或者说这段话重复了,不用再赘述了。其实这种解读方法是不对的,大家想一想,《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后世学者精心编排出来的,前后共用了好几百年的时间,将其分为二十大篇,摘录了492段与孔子有关的言行事迹,每一篇的章节有多有少,怎么可能出现无谓的重复呀!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深刻的寓意。我们学习和解读《论语》,就要挖掘出其深层的原因和寓意,否则解读出来的话就会像白开水那样一点味道都没有,让学习论语的人也觉得平淡无味,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论语》的兴趣。

本章承接着上一章,在上一章中,孔子和叶公表面上是探讨楚地和中原的人对“直”这个品性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说的是各种文化的差异和特点。所以在上一章中,孔子委婉地告诉叶公,你管辖属地的民众的风俗不一样,你在为政上就要注意入乡随俗,就要因地制宜,尤其涉及到刑罚,更要照顾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到了本章,孔子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既然说为政要入乡随俗,要因地制宜,但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要改变呀?不是的!做人的几种好品德和几个原则是不能变的,即使到了文化与你截然不同的夷狄之邦,也须臾不可丢掉呀!

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不管是为官一方,还是出远门去办事去旅游去与人交往,固然要注意入乡随俗,但做人的几种准则却不能变。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