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你的摄影入门(18):黑白意味着什么
通常刚入门学习摄影的时候,大多会按照买来的第一款相机的默认模式进行拍摄。比如现在的人很少会用黑白模式去拍照片,因为相机的默认模式是彩色的。但也有人经常把照片转换成黑白,觉得黑白“很艺术”。
“黑白是艺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是一种传统。主要原因是自从摄影发明以来,绝大部分的技术发明都是黑白的(当时彩色似乎还不成熟),摄影家探索摄影的艺术之路时,也以黑白照片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80多年前,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总结出一套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之后,黑白摄影所展示出来的影调之美,成为摄影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是绘画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几乎被认为是摄影本体的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几张安塞尔·亚当斯收藏在MoMA的作品:
还有同为F64小组成员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作品(收藏于MoMA):
还有F64小组成员女摄影师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的作品(收藏于MoMA):
这类作品的美妙之处其实无法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来领略(画册也不行),即使MoMA网站上下载的也不行,其它网站上传来传去的更不能看。很多年以前,我特意跑到杭州去看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结果发现是网上下载图片后打印出来的——可以想见,观众其实根本没看到安塞尔·亚当斯作品的精妙之处,只看到了安塞尔·亚当斯拍了一张什么照片,如果是这样,观众又何必跑到杭州去看呢?这样的情况在后来的宁波某国际摄影展继续发生。摄影展上的作品居然都是网络照片下载后打印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摄影展都值得看,不好的摄影展可能会误导你对摄影的认识。
安塞尔·亚当斯对摄影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即使今天,我们还继续采用他的这套技术。那么这套技术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张黑白照片上做出完美的“黑→白”或者说是“暗部→亮部”各灰阶的层次。就是这样子:
不过此图是测试显示器的灰阶用的 多年以前,我买来一台6色彩色打印机,然后改装为6色黑白打印机,也就是用特制的6个不同灰度(从浅灰到深黑)墨水代替原来的色彩墨水,然后去打印黑白照片,目的是为了完美呈现“暗部→亮部”各灰阶的细节。这个原理跟安塞尔·亚当斯当初在暗房里想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要用黑白墨水代替彩色墨水呢?是因为用彩色墨水打印的时候,照片中的灰阶是用不同的彩色墨水混合的,这样的灰其实不是真正的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色。所以后来高级的艺术微喷打印机都会有3个以上的灰色/黑色打印头,而不是只有一个黑色打印头。 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哪里呢? 核心点在于我们人眼观看世界的“动态宽容度”非常强大。你的眼睛可以观看夏天中午天空中白云的各种细节,也能观看晚上烛光之下手掌的纹路。白天阳光跟晚上烛光之间的照明度差异是巨大的,我们人眼具有超高的ISO感光度值,可以自由地来回切换,但是相机不行。当你拍摄夏日白云的时候,你用的ISO可能是100,但是拍摄烛光下的手掌,ISO可能需要6400~12800,有时候还不够。所以最新的华为手机P30 Pro其ISO做到了惊人的409600,这个ISO感光度已经超过了人眼,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相机能够“看到”我们人眼看不到的幽暗之物。这在以前是夜视仪的领域。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曾经用夜视仪创作过一个作品,我们来看看:
托马斯·鲁夫:夜(Nights) 回到正题。 胶片(或者数码感光元器件)能够记录的范围是有限制的,高ISO只能解决昏暗的环境之下如何拍清晰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光线过于强烈的场景里暗部到亮部所有细节的呈现。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要么暗部黑咕隆咚看不清任何细节(比如黑衣服的褶皱完全看不清了),要么亮部一片惨白没有任何东西(比如白衣服上的褶皱完全看不清了),当你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拍摄一位身着白色T恤黑色裤子的年轻人时,你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形。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位业余摄影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件事。但是你现在开始学习如何进入摄影的专业领域,就必须了解专业摄影师们是如何对这类事“吹毛求疵”的。数码时代有一个方便的功能,通过“包围曝光”,可以获得三张(或以上)不同曝光值的照片,然后在后期运用HDR功能,合成为一张具有高动态宽容度的照片。所谓“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指的是在一张照片中更多地容纳暗部和亮部细节(很多人往往把一张高动态的照片做得很假)。
这是做得很假的HDR照片(来自网络) 安塞尔·亚当斯在80多年前要解决的是类似的问题:如何在一张动态范围有限的照片中尽可能多地容纳暗部和亮部细节? 我们先来看一下安塞尔·亚当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区域曝光图: 我从网上找了一张国内翻译过的图: 安塞尔·亚当斯把一张照片中能够呈现细节的区域划分到III区~VII区,也就是五个区,超过这五个区的,细节就会变得不可见。比如II区部分,因为太暗会看不清,VIII区因为太亮,细节也会不可见。因此,最佳办法是把想要呈现细节的地方全部放在III~VII——同时通过把原来在VIII区XI区的部分适当压暗(传统暗房里印相时通过增加曝光时间可以压暗),把原来在I区II区的部分适当提亮(印相时减少曝光时间)——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一张照片中容纳更多的影调层次(今天我们很容易在电脑上办到)。
不好意思,找了一张葡萄牙语的图 不仅如此,安塞尔·亚当斯还通过调整不同对象的灰度值,来达到增加层次感的目的:比如他在拍摄《月亮与半圆山》(Moon and Half Dome)这幅照片时,使用了密度较大的橙色滤光镜,目的是减少天空的亮度,让月亮更明亮一些。当然这种效果也可以通过后期暗房来达到:比如遮挡住月亮和其它部分,让天空部分印相时曝光更多一些。以前这种暗房技术很复杂,不太容易掌握,但是现在有了电脑,对照片的局部处理就非常方便了。不管传统暗房还是电脑,总的目的是让照片中的各个部分呈现出不同的灰阶值,以增加层次感。比如你拍摄一朵绿色树丛中的红花,结果会发现在黑白照片中,红花和绿叶之间的灰度值很接近,花和树叶之间的反差不是很明显,于是你采用红色滤镜,就会把花朵拍得很明亮。当然你在彩色数码照片转换黑白照片时,也可以提亮红色部分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安塞尔·亚当斯:月亮与半月山 安塞尔·亚当斯实际上把整个流程分为三部分: 1、拍摄时“预视”。也就是拍摄的时候已经知道画面中哪些位于暗部III区,哪些位于亮部VII。我拍摄大画幅照片时,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测光。有人认为数码相机也可以测光,其实数码相机的机内测光有时候还没传统方式准。
区域曝光示意图 2、冲洗底片时矫正。如果你看过安塞尔·亚当斯关于《月升》这张照片的创作体会,就会知道因为手边没有测光表导致曝光不准确,后期冲洗底片时应该如何弥补。这种情形犹如今天的摄影爱好者们控制不好曝光,然后依赖于RAW格式的数码底片重新进行曝光处理一样。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Moonrise, 1941) 3、照片印相时再次处理。传统暗房有各种技术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对黑白照片来说,重要的是运用遮挡技术对照片的局部进行“微调”。比如谢海龙的《大眼睛》,著名暗房师张左先生在放制这张照片时,对前景中的两个人影进行了大幅度压暗(技术上是采用遮挡方式,对前景中的人影增加曝光时间。其它部分的处理见下图右边草图),目的是既特显小女孩这个主体,同时让整个画面获得平衡。
谢海龙:希望工程(大眼睛) 在数码时代,直方图代替了区域曝光法。我们可以把直方图和区域曝光做一个简单的对应: 直方图的最左边相当于区域曝光法的I区~II区,直方图的最右边相当于区域曝光法的VIII区~IX区,0区和X区的细节实际上是不可见的——当然RAW格式的照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找出”0区和X区的细节。
国外网友做的区域曝光法跟数码灰阶对应图 下图是某次因为技术失误拍到的JPG格式照片(拍摄时采用了RAW+JPG模式): 下图是我用技术手段重新解压RAW格式文件后得到的照片: 上图说明,RAW格式的照片能够提供比我们实际看到的更多的细节。这是胶片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数码照片比胶片能够提供更多的动态宽容度和细节,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还是要强调用黑白胶片呢?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从技术角度讲,数码实际上不存在黑白和彩色的区别,因为RAW格式记录的是一串数据,如果你只用RAW格式拍摄黑白照片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相机“欺骗”了你:把数据导入到电脑上,你看到的还是“彩色”照片。如果你用JPG格式拍摄的话,实际上是相机内部的程序把RAW格式自动转换成“单色”(注意:单色跟黑白有很多差异。手机就有“单色”和“黑白”不同的预设)。所以数码黑白本质上需要进行“彩色→黑白”的技术性转换。当然现在有很多“模拟黑白胶片效果”的插件,可以把数码照片转换成胶片黑白的那种效果(比你自己手动转换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有技术能力的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但这种转换毕竟只是“模拟”。 数码模拟黑白胶片效果插件Silver Efex Pro 2 第二个问题是视觉效果上的。银盐的黑白是一种化学反应后获得的结果,而艺术微喷是用灰色、黑色墨水通过打印及其细微的墨点来“模拟”银盐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物理性的结果。现在最好的打印机基本上能够“模拟”出黑白银盐的效果,但是仔细观看还是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比如银盐的那种黑跟墨水的那种黑有一些差异。另外墨水和纸张之间、墨水和墨水之间会产生洇墨的现象,因此银盐看上去会更精细一些。然后因为纸张的不同,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哈内姆勒艺术微喷打印纸 第三个问题是照片放大以后产生的。黑白胶片的灰黑色颗粒是无规则分布的,照片放大后,这种随机的颗粒被认为是黑白照片视觉上的特性之一被广泛接受。但是数码照片的像素之间是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的,放大后呈现的是一种“锯齿边缘”,虽然电脑可以消除这种难看的锯齿,但没有那种无规则的点来填满空间,因此这些空间会被电脑处理成平滑的小平面。比如人像照片放大后皮肤会呈现“磨皮”的效果。
银盐放大后的颗粒效果(点图放大) 数码放大后的锯齿(点图放大) 综上所述,虽然数码照片基本上能够模拟黑白胶片的视觉效果,但最后还是会导致一些不同,这种不同影响到摄影师的选择——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带给观众极致的体验。 最后我们来欣赏几张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的作品(收藏于MoMA),他也是一位追求影调之美的大师(当然最好还是得去看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