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病辨证(心脏病理)
概述:
1、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方面。
2、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是火、热、痰、瘀等邪气所致。
3、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变主要表现大小便失常。
4、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一)、心气虚、心阳虚
定义:是指心气不足,心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此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詅,心胸憋闷,舌胖淡,苔白滑,此属心阳虚。
病因:多因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或年老脏气亏虚所致。
分析:临床诊断本证,若见心之常见症状,又见气虚证者,此为心气虚证;若兼见阳虚证者,此为心阳虚证。
1、心脏鼓动乏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强为鼓动,故见心悸。
2、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见气短。动则耗气,故活动劳累时加重。
3、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
4、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故见面色无华舌淡。
5、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管或脉气不相连接,故脉细弱或结代。
6、心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则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7、心阳虚不能温煦全身,故见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养心安神。
代表方:心气虚——养心汤;心阳虚——炙甘草汤。
(二)、心血虚、心阴虚
定义:
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虚――是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证。若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若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 ,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虚证。
临床上诊断本证,以心常见症状,又兼见血虚之证,此属心血虚;若兼见阴虚之证,此为心阴虚。
病因:
1、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
2、阴血不足。
3、情志不遂,耗伤心血或心阴所致。
分析:
1、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2、心血虚,不能上荣充盈于脉,则见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3、心阴虚,心阳偏亢,虚火内扰,故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心阴、补心血、安心神。
代表方:心血虚——四物汤;心阴虚——天王补心汤。
(三)、心血瘀阻
定义: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多为继发于心气虚或心阳虚。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使瘀血内阻或痰浊停聚,而致心脉痹阻。常因为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饮酒而诱发或加重。
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分析:
1、心阳不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血痹阻,故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
2、手少阴心经循肩背而行,故能引肩背内臂。
3、心血瘀阻,故见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4、心阳暴绝,血脉凝滞不通,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治法:通阳化瘀
代表方:瓜蒌薤白桂枝汤
(四)、小肠实热
定义: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多由于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
1、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心移热于小肠,其功能受影响,症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2、热盛灼伤血络,则见尿血。
3、心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心胸烦热;重者心烦失眠。
4、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
5、热盛伤津,见口渴喜冷饮。
6、舌红苔黄,脉数,皆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
代表方:导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