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妻狂魔”张铎被4万网友夸上热搜:做到这一点的婚姻,想不幸福都难!
本期主播丨宁语最近看《婆婆和妈妈2》,被陈松伶的老公张铎实力圈粉。
而他本人,更因为擅长处理婆媳关系还上了热搜,网友纷纷夸道:
张铎在处理妻子和妈妈的关系上真的是教科书般的存在,用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无数次巧妙化解“危机”!
平心而论,张铎的妈妈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婆婆,有她非常“戏精”的一面,陈松伶则有些讨好与谦卑。
一不小心,这对婆媳就能变成“恶婆婆与受气媳妇”的组合。
但是张铎在中间,却处理的非常得体,既保护了妻子,又保持了与妈妈的距离。
比如,张铎妈妈一到儿子家里,就像树袋熊一样“挂”在儿子身上,只和儿子说话,无视陈松伶的存在。
可张铎却巧妙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他跟妈妈说“松伶跟你说话呢,听人家说话”,妈妈这才开始认真和儿媳妇说话。
屋子里本来就只有三个人,但妈妈屡次想要把儿子拉到和自己一个阵营,故意拉走张铎说悄悄话,跟他说“我问你一件事”。
这时候,张铎又非常鲜明地表明态度:别,有什么事就在这说。
这种种细节,跟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多像啊!
相信绝大部分的妻子,都有过这种体会,眼看着老公和婆婆说悄悄话,自己仿佛一个外人。
也正因此,网友才会盛赞张铎是处理婆媳关系的范本。
但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够这么游刃有余地处理婆媳关系、家庭琐事,是源于他本人的人格独立,边界清晰。
往往,一个男人会不会处理婆媳关系,或者说一个人懂不懂得划清与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取决他遇上什么样的事情,而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人格独立就是心理界限清晰,自我分化程度高。
这样的人在情感和情绪上都能摆脱他人的影响与控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轻易被情感绑架,更不会伤害到自己与他人。
他们敢于对别人说“NO”,也敢于对自己说“yes”。
对于人格独立,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解。
总觉得是父母教育得好、界限感好,养出的孩子才能足够独立。
其实不是。
一个人恰好是敢于与父母分离,敢于划分自己与别人的人生,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张铎的妈妈,应该比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黏糊”,儿子已经42岁了,她还是动不动就“树袋熊抱”、“贴脸抱”。
张铎也并非天生就人格独立。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经过了许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找到了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才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而人格独立,最基本的就是要克服与父母的分离焦虑,不惧怕与父母“为敌”,也不被自身的愧疚感绑架。
比如,张铎妈妈像我们身边很多长辈一样,是那种“低姿态高控制”的人。她们习惯卑微讨好,为晚辈付出爱,来换取晚辈的感激,从而起到控制的作用。
她早早起床,站在高楼外面擦玻璃,给家里的沙发桌椅铺上毛巾。
虽然嘴上念叨着不吵醒儿子儿媳,可是她又开窗户,又偷偷溜进他们的卧室,确实是在影响他们睡觉。
要是一般的儿女,可能会想着父母的不容易,出于愧疚感就不忍心出言责备父母。
但是张铎却用一个非常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你一大早上开这么大窗户,是刚从东北来,就怀念东北天气啦!
一句轻轻松松的玩笑话,就化解了潜在的“危机”。
然而,高情商的处事态度也并非是他人格独立的关键。
重点在于,张铎分得清,什么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什么是别人的人生课题。
他会主动将这些课题分离开来,让关系中的每个人去面对、解决自己的课题。
在老妈和老婆暗自交锋,妈妈非要逼老婆吃面包和大蒜的时候,张铎给妈妈夹了一口她不想吃的鱼,并且暗示她,不要总强迫人家。
被老婆和老妈夹击,他总会悄悄站在老婆那一边。
因为他知道,接住和处理好老婆的情绪,是自己的人生课题;而处理妈妈的情绪,是爸爸的人生课题。
果然,妈妈在儿子这里受挫的时候,偷偷给老公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像小女生一样渴望安慰。
所以你看,当我们用独立的一面对待父母或是他人,当我们主动把他们“推远”的时候,他们反而开始改变,开始去认真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
但往往生活中的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些的。
比如很多男人总是想要被父母照顾,也想要维护自己的小家庭;或者是很多人,既想要维持好人缘,又不想那么委屈自己。
其实这都是源于课题的混淆。
我们要先学会课题分离,才能维持好自己内心的秩序,守护好对自我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与他人做到课题分离,也并不意味着抵抗或是伤害。
有部分网友并不赞同张铎的做法,认为他们夫妻的幸福,建立在妈妈的痛苦之上。
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幸福恰恰是建立在“帮助”妈妈的幸福基础上,他是在帮助妈妈摆脱“黏糊”的关系,避免对彼此生活的互相侵犯。
这个过程并不是在抵抗,也不是伤害母亲,而是表明自己的边界,也让别人回到自己的边界。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指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痛苦的源头,往往来源于把自己与他人的课题混为一谈。
我有一个朋友,她春节假期有整整两个星期,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休息,谁知道妈妈从来没有让她睡一个好觉。
早上如果没有七点半起床,妈妈就会唠叨她一天,什么“熬夜致癌”、“晚起的人生就完了”。
更可怕的是,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坐在她的床头哭一会儿:闺女啊,我一想到你的事儿, 妈妈就整夜睡不着觉。
朋友今年28岁,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妈妈总是催她相亲、恋爱。
因为妈妈的絮叨,她本来想要放松的假期变得沉重无比。想要和妈妈大吵一架,又觉得妈妈真的爱自己,可什么都不说,又真的憋得慌。
结果就是,她和妈妈都过得很痛苦,并且相互不理解。
像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她既希望满足自己对自由生活的期待,又想要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正确的做法是,认清自己的选择是我们的课题,把父母投射到我们身上的期待还给父母,那是他们的课题。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也不要妄想改变别人。唯有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独立又遵从自我的真实想法,才能用心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总是以为,拒绝别人、建立独立人格,就意味着关系的割裂、伤害。
而事实却是,基于彼此人格独立建立起的关系,内里一定是温柔而充满力量,边界清晰又不刺伤他人的。
因此,建立独立人格的第一步,就是要克服恐惧。
你越是害怕别人伤心,害怕别人讨厌我们,害怕不再被别人关爱,害怕别人负面的评价……就越容易陷入课题的混淆。
与其在关系中“黏糊”,在关系中互相纠缠伤害,不如让自己人格独立起来。
第一,不被愧疚感绑架,舍得让你爱的人吃苦。
中国式关系,对于密切的理解,总是粗暴的“互相侵犯,互相打扰”。
所以在面对亲近的人为我们付出,对我们有所期盼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充满了愧疚感,宁愿自己隐忍,也不敢伤害别人。
而真正舒适的关系,就是摆脱愧疚感,先经过一次艰难的分离,然后在用舒适的距离,舒适的方式相处。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儿子在有了孩子之后,让母亲来给自己带孩子,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总是各种不适应。
他心疼母亲从早忙到晚的辛劳不忍责备,母亲仗着自己劳苦功高总是指手画脚。直到有一天,他的妻子说,你不觉得母亲来了之后,我们都更累了吗?
他想了很久之后,在一次母亲回老家的时候,给妈妈发了一条信息:家里的锁换了,不用回来了,好好享受老年生活。
母亲一开始很难以接受,哭了好久。
后来慢慢的,她开始和老伴一起旅行,一起种种菜。有次旅行去到了一个辽阔的草原上,母亲才领悟到了生活远不止家庭里的那些琐事,也终于理解了儿子的苦心。
很多时候,当我们舍得让爱的人吃点苦头,彼此才能拥有更加宽广、自由的人生。
第二,拒绝别人入侵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去入侵别人的边界。
当我们觉得在一段关系中越来越累,明明很努力却要被掏空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内在的空间被频频挤占,别人总是干涉我们的选择的时候,都是我们人格不够独立的表现。
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你的责任,什么不是你的责任。
我们用牺牲或者付出的方式,换取满足感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的人格,也扼杀别人独立的机会。
所以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内在语言,不再问自己“这样好不好”、“会不会失败”、“别人怎么看我”,而是应该用“我”做主导:这是我的事,与别人无关。
我们对事情与别人的想象,往往来自于个人的投射,也许,对方也早就厌倦了“黏糊”的关系。
既然如此,何不试着独立起来,做一个“清爽”的自己呢?
参考文献:1.《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杨家玲著2.《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谷贺史键
策划 | 胡咧咧
编辑 | 饿鱼
主播 | 有声书主播,喜马拉雅搜索:主播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