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 征服了多少上海人的胃!它的7个秘密,侬晓得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在中国,
每个地方都有一种特色面~
比如北京的杂酱面,武汉的热干面,
山西的刀削面,成都的担担面,
昆山的奥灶面、镇江的锅盖面等等。
说到阿拉上海,就不得不提阳春面!
阳春面,简单便宜。
“这碗面比任何一碗面都好吃。”
这是中学课本里《一碗阳春面》的原话。
在上海人眼里,
越简单的面条就越有讲究。
关于它的7个秘密,
今天小侬就为你娓娓道来~
1
阳春面是上海人发明的
阳春面原名“清汤光面”
面清水光汤没浇头,调味就是放酱油,
能加点猪油不要太幸福。
“阳春面”这名字,
据说就是上海人发明的。
一说灵感来自面价,
当时每碗十文,
民间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
于是,十文面变成阳春面。
另一版本有点“高大上”,
说乾隆皇帝下江南,
在摊头上吃了这碗好吃的无名面;
趁着面兴正旺取名,
说眼下正是阳春三月,赐名“阳春面”。
2
阳春面拯救了穷人的面子
总之,
“阳春面”这名字取得好极了~
上海人爱面子,
光面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
本是穷光蛋,岂能越吃越穷。
如今,食客可以不失体面地喊一句
“阳春面一碗,汤要宽,面要硬,青要重啊”
附带一句,这面里的“青”非青菜,
而是碧绿生青的葱蒜。
葱或蒜,给阳春面增光添彩,
故而又有“香头”之称。
老客人门帘一撩进来,
高呼一声:“重香头。”
伙计就会抓上一把葱蒜撒上。
忌葱的则关照一声“免香头”。
而做生意人也在乎是否叫得响,
还要好听好口彩,
于是店家就喊了:
“嗳——上来一阳春呀!”
两碗面:
“嗳——双阳春来!”
三碗则:
“嗳——又来三阳开泰!”
四碗则:
“嗳——再加阳春两两碗!”
用“阳春白雪”来命名一碗“下里巴人”的面,
这是上海人的斯文。
大概这也是属于上海人的精明之处吧~
3
吃到鸡汤底阳春面你就赚了
阳春面正因为没浇头,
所以对汤头的要求非常高。
汤头分红白两种,区别是有无酱油,
正宗上海阳春面是白汤,
而红汤阳春面,则是从苏帮面传承过来。
普通的阳春面用的是骨头熬制的汤,
再往上是黄鳝骨头汤,
碰到天花板是鸡汤。
汤熬好以后,还要沉淀过滤,
这样出来的汤,用上海话来说,
就是“鲜是鲜得来,眉毛都要落脱唻”!
4
下面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煮面必须用大锅沸水,
锅要大,水要清,
面条丢进大锅,一沸两沸三沸。
还要准备另外一口锅,
一锅冷水将开水烫过的面条过水。
捞面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捞迟了,面的元气大损,
一点“精神”也没,垂头弯腰的;
捞早了,那面还没得道,
多少还有一些火气,于是“楞头楞脑”的。
面放到冷水中,
表面立即发生收缩,
以至于组织结构严密不少,
整根面条,外观清晰,
线条流畅,曲直有致,
要多少“标致”,有多少“标致”。
5
一勺猪油是阳春面的灵魂
做阳春面,
必不可少的就是——猪油!
阳春面那令人魂牵梦绕的香味全来自于它。
此外,
用筷子捞面也是很有讲究的,
面馆师傅的本事,
就在于他能将面整齐地来回码在碗里,
一丝不乱——
汤清澈,面纯净,
就是漂在汤里的葱花,也是一清二白。
最后面条一定要高过水面,
这样的品相,
才是一碗最极致的阳春面。
6
浇头和汤头有固定搭配
阳春面也是一碗打底的面。
只要加了浇头,顷刻就阳春白雪起来。
有它垫底,
才有各色富贵浇头的立身之地。
加块排骨就成大排面,
加黄鳝和虾仁就变成了著名的虾爆鳝面……
所谓“红两鲜”,
就是红烧羊肉加熏鱼。
一碗有骨气的阳春面从不主动傍大款,
它知道一加浇头就失了自我,
就不是一清(葱)二白(面)的阳春面了。
就像上海人也有着自己最后的倔强,
说“浇头就好像首饰,
你全都浇在面里面,
就像首饰戴满头,就乱了。”
最好的折中办法便是面和浇头分开始吃
来源:侬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