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12:斧劈皴
斧劈皴是唐李思训所创之勾皴方法,其笔线遒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大斧劈皴
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而少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
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小斧劈皴
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劈皴由于笔迹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积的山石。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大斧劈皴
小斧劈皴,与大斧劈皴相似,他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以小斧劈皴画出的山势,能体现一种俊瘦、削利、古朴的气质,小斧劈皴,势如刀,故又称刮铁皴。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
松涛图 南宋 马远
图绘山崖一角,苍松斜伸。一文人闲坐石台之上,仰目远眺,旁侧一童子持杖侍立。临溪疏竹丛生,远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树用笔奇崛。
《绘事发微·皴法》:“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也……夏圭、马远一变其法,用侧笔皴,以至用卧笔带水搜,谓之水斧斫。”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善小斧劈者后有李唐、刘松年、吴镇等。工艺绘画中亦用此法。
溪山行旅图 南宋 马麟
溪山行旅图(局部)
画面绘远山高耸,山中云雾缭绕,山腰间楼阁隐现,山脚下崎岖山路上行旅或行走或休息。技法上石头以大斧劈皴绘制,更显坚硬,山石中的松柏枝杆弯折细劲,皆为“马”家绘画特色。
骑驴归思图 明代 唐寅
骑驴归思图(局部)
图绘峻险山崖,雄伟壮观;湍急溪水,一泄而下;溪上吊桥、葱郁林木,骑驴旅人,构画出山涧里别样风景。技法上,用笔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 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此图为唐伯虎的创新杰作!
观瀑图 南宋 佚名
画面绘山峰高耸,陡峭笔直,顶峰上松柏成林,犹如妙笔生花,山涧中一泓瀑布倾泻而下,远处山峰林立,云雾飘渺;左侧山石平坦处,一士人柱杖仰望面前的雄伟高山,倾听着瀑布击石之声,看着水流散开,水气升腾,后有一童子抱琴随行。画面山石皴法有着马夏风格,以大斧劈皴,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呈现出山石坚厉的质感。
长江万里图(局部) 明代 吴伟
长卷绘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并以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画面峰峦起伏连绵,江河湖港气象万千,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及环境而设,点缀于山川湖泊之间。吴伟的山石画法一般受马、夏传统“俱作斧劈皴”的影响,但在这幅作品中,他采用刚健奔放的勾勒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手法,挥洒纵横,描绘出万里长江的憾人气势,表现了画家以雄强风格取胜的艺术特色,在宋元以来放笔写意一派的水墨山水中有其独特的创造性。
仿李唐山水图 明代 仇英
图绘近处旅人骑驴,将过溪畔石桥,水作波纹回折,以示湍急。中间山泉激流处,可见一石砌堂屋,高士二人,正凭栏远观。山谷处三折瀑自山腰流下,急流奔腾而下,浪花四溅,四山皆响。山石分面后用大斧劈法,是李唐家数,极明暗变化之能事。
溪山雪意图卷(局部) 南宋 刘松年
此图主要描写江南河岸的寒冬之景,其前景贯穿画面高度的扭曲松树,及后段成排的落叶枯树均近似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藏)之冬景部分。在前景松树右侧有一屋宇,室内三人正在取暖,说明了严冬早晨的寒意。松下设屋,其旁又有小桥架设的构图,非常类似《四景山水图》冬景部分的作法,暗示了此画与刘松年更进一步的关连。又如明显醒目的小斧劈皴、四十五度的雪白斜石坡、岸边小石等技法的表现,也能令人相信此画与刘松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