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家族的家风家训
一门九进士,两朝六翰林说的是山西晋城清朝大学士陈廷敬家族。
该家族跨越明清两朝一共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陈廷敬家族成为北方声明显赫的文化大家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形容风的力量,同时也是家风的力量,家风虽然看不见,但是力量巨大,山西晋城的陈氏一族之所以成为北方的名门望族就是因为有一脉相承的家风遗训。
一个家族人才辈出,有志之士络绎不绝,一个孩子究竟怎样才能成才离不开家风家训的熏陶,离不开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但纵观历史上很多家族的兴衰更替都彰显了这样一个道理,家风离不开传承,传承离不开家族里的个人,一个人的气质和眼界决定了这个家族传承的基因,从陈氏家族的先祖到后期,这个传承几百年的名门望族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启示。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成器,基本上不决定于学习条件的好坏,更不决定于家庭的是否富足,只决定于一个人的志向、见识和恒心。
陈廷敬家族数代人秉承这一家风遗训,最终形成北方文化大族的历史地位。翻阅了陈廷敬家族的文史资料,查阅各种传记和野史,发现陈氏家族在教育和强化成才上有三个重要的必备素质:
1、酷爱读书,立志以读书首要。
陈廷敬所在的皇城相府的一处院子,叫南书院,每天陈氏子弟黎明即起,习书朗诵,诵读经典,陈氏的先祖曾这样告诫陈氏子弟,说:“治学立志当以读书为本”。据史料记载,陈氏子弟阅读范围广泛,比如《论语》、《汉书》、《四书》、《易经》等诸多篇目是必背诵篇目,同时在一日的读书学习过程中,规定了看、读、写、练等规定科目。
陈氏家族在教育子弟的时候,要求对于历史上的韩愈、欧阳修等一些雄伟之文一定要高声诵读,陈氏先祖要求子弟用心体会雄伟之概,对于洞察深远之妙的文字做到吟诵品味,正是文化的熏陶,陈廷敬在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入朝为官,成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成为皇帝的老师,编撰了《康熙字典》。
陈廷敬一生为官53年,升迁28次,成为清朝康熙皇帝最为器重的大臣之一,位极人臣。读书让陈氏家族的子弟增长了见识,打开了眼界,这也为后来陈廷敬编撰《明史》,《大清一统志》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基础。
陈氏家族的立志教育从幼儿开始抓起,相传,陈廷敬为官之时每回到家乡就要让所有的子弟前来训话,亲自考核子弟们的学业,褒奖优秀,鞭策后进,使立志读书成为家训祖训。
2、自律自强,成大器的关键。
陈家兴旺发达开始应该从陈氏三世祖陈秀的家训开始说起,陈秀早年为小官,地位卑贱,但是他认识到权力的双面性,既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所以后来他写给后世的子孙们的自律诗,我去从王事,空庭儿独留。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浊酒休酣饮,闲街莫浪游。肯能依此语,可免汝爷忧。
诗书勤耕读,财利少贪求。这里面就是一个自律自强的问题,从陈氏三世开始,陈家一直秉承这样的传统。自律和自强一般建立在高度的自觉基础上,没有天生人就能养成自律自强的习惯,因为人类大脑天生喜欢保持低调,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因此很大一部分人在学业和生活上世得过且过。
陈廷敬在去京城做官的时候,他的老母亲就告诫他,当官就要为国家出力,如果费用不够,一定要告诉她,且不能贪求国家的一分钱财。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一直得到康熙的信赖,面对极易腐败坠落的封建官场,他最后退休也能保持晚节,这和他长期养成的自律自强的性格分不开。
“诗书勤耕读,财欲少贪求”,“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脏”。这些陈氏家族的自律自强精神一直延续到后代,直至今日,陈氏后人用十几年的自强不息精神,把皇城村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小康村。
3、勤勉向善,成大器之途径。
史书曾评价陈廷敬曾祖陈三乐:“喜周人之难,扶人之危”,《阳城县志》里记载乡人卧病,陈三乐不顾严寒深夜送钱救治病人,然后才可以安睡;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更是“每岁节衣缩食,贮其赢余以备水旱,凡数十年于兹”,每当兵荒之际总是捐助钱粮救乡民于水火中。
陈氏一门始终秉承乐善好施的家风,而这一家风在陈廷敬为官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陈廷敬为官的时候总是能站在民生生机上处心积虑的考虑,制定善政,为民所拥戴,为皇帝所信用。
陈廷敬为官勤勉,勤于职守,他向朝廷上疏指出:要使官员清廉,就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大小事都不能:“贱不得逾贵,小不得加大”,正是因为陈廷敬的为官勤勉都能从体恤民生方面着想,大都被康熙批示照办。
陈氏家族勤勉向善,父辈居乡“积仁累义”,他们都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在勤勉向善的做事中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正是这种在乱世得以生存的生活法则,恰恰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原因之一。
纵观古今,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是贵有志恒有力勤勉督学,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一门,尽心竭力,政绩斐然,成为汉族官僚中少有的士子,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为官之道的涵养,因此一个孩子能否成大器,或许能从陈廷敬的家族家风家训中得到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