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沈良方》:圣散子-抗寒疫寒湿役高效方】精
圣散子出自《苏沈良方》,该书为北宋 · 沈括(1031一1095)所撰《良方》与苏轼(1037—1101)所撰《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
《苏沈良方 · 论圣散子》载:“自古论伤寒为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子女人相易,状至危笃,速饮数剂,而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便觉清凉,此药殆不以常理而诘也。若时疾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辄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家之宝也一一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
《苏沈良方 · 圣散子启》记载:“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一一自立春后起,施至来年春夏之交。"可见圣散子曾被用作治疗时疫的通用之方,名噪一时,并留有《圣散子方》一书。不过临床上还需分清寒热,寒热不辨则易误人。
明 · 俞弁《续医说》中记载了不辨寒热用此药,救人之药反成害人之药的事件,“弘治癸丑年(1493),吴中疫疠大作,吴邑令孙磬令医人修合圣散子,遍施街衢,并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无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因此,中医治疫,必须辨别寒、热。
圣散子组成:高良姜、猪苓去皮、独活去芦头、附子去皮脐炮、麻黄去根、浓朴去皮姜汁炙、藁本去瓤土炒、芍药、柴胡、枳壳去瓤麸炒、泽泻、白术、细辛、防风去芦头、藿香、茯苓、石菖蒲、半夏姜汁制各半两20g,草豆蔻去皮面裹炮十个,甘草炙一两40g。
用法:上锉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盅半,煮取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空心服。现代水煎服,或颗粒冲服。
主治:
宋 · 陈无择长期居住温州,指出圣散子是治疗寒疫的处方,曰:“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一一夫寒疫,亦能自发狂,盖阴能发燥,阳能发厥。物极则反,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今录以备疗寒疫用者,宜究之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
明,俞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更进一步分析认为“昔坡翁谪居黄州(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时其地濒江多卑湿,而黄之居人所惑者,或因中湿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此药而多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该方: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胃脘、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笔者所查,近人无使用圣散子治疗流行性疾病者。查阅古籍发现圣散子“昔(苏东)坡翁谪居黄州(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而遇疫,“其地濒江多卑湿",而持续时间从“自立春后起,施至来年春夏之交”,非常符合新冠肺炎的流行性特点,及其“寒湿疫"的辨病特征,故极力推荐用方。
本文作者:朱向东
葛又文创制寒湿役方--清肺排毒汤:适用于预防、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结合。
清肺排毒汤 处方: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 (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苑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21味药
若是不发热,生石膏的用量要小;
若是发热或壮热,加大生石膏用量。
服法: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晩各一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每次服完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
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第二个疗程可以视病人情况修改处方:
如果偏热证,去掉生姜、桂枝,加大生石膏的剂量。
如果偏寒证,去掉生石膏,加大生姜的剂量。
如果有大便不通畅,酌加大黄。
如果存在表阴证,加熟附子。
清肺排毒:
清解肺中邪气,排除疫冠邪毒。内外兼治,外治邪毒之气,内祛痰湿之邪,兼顾护阳气。
外治邪毒,以麻杏石甘汤宣清,小柴胡汤和解,射干麻黄汤加减以排毒退热,既清热毒又祛寒毒,清热毒为主,确为上乘至妙之法。
内治痰饮湿邪内停,脾阳中气不运,气机升降被遏,致咳喘气逆不舒,心烦呕恶不止,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且佐白术、桂枝,健脾补气之中尚有温补肾阳之力,使阳气得充,水湿乃除。
尤以服药之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调和胃气,确符《素问·刺法论》中“避其毒气”和“正气存内”的内外兼顾治疫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