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图记| 说说那座运河大桥
落日余晖中的武城大桥。网络图片。
写《我的“私人高考史”》系列,我不可能不提武城大桥。那不仅是因为在我儿时眼中,那是世上最大的桥,还因为我高考路上的两个大转折,都发生大桥所在的河西街。在我长大的胡官屯村儿,往南、往西和往北,哪怕走上几十里,也不见有这样壮观的桥梁,只有往东,区区15里之后,就可看见历史课本上都会提到的大运河,更能看到课本上没提到的武城运河大桥。
昨天我开始提到这座桥,我的一位衡水的老大姐魏春菊在留言中补充了一些大桥的信息,现在长春工作的我的高中同班同学赵玉国,也在微信中希望我能把大桥的来龙去脉、名称演变说详细些,还搜了几篇网络文章供我参考。你由此可以看出这座桥在我家乡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今天读了一些资料,还浏览了故乡两个专门研究本地文化的公号:故城运河文化研究会和故城清欣。今天朋友聚餐,回家迟了,干脆先不说高考了,只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城运河大桥。
图片采自@故城清欣。
那段卫运河武城县一段,原本没有大桥,1937年时还只靠木制浮桥连接两岸。那时的武城县城在东岸,集市贸易区则在西岸。
采自@故城清欣。
旧时武城县城的破败,一如上图模样。
1945抗战胜利,武城随之解放。山河重光,河西街原有三条街,彼时就都有了新名字。一为建国,一为民主,一为和平。那是新鲜得每个字都充满阳光的村名。
1958年,山东省大干快上,要在运河上多修几座桥,其中武城和临清选了苏联专家的设计图纸,两座桥按一张蓝图建造。包括我在内的本地人都以为武城大桥独一无二,实则沿河南行几十公里,就可见到一座武城大桥的孪生桥——临清运河大桥。
这是临清大桥。
这是武城大桥。
这两座桥是不是长得差不多?
1958或1959年,武城大桥建成后,还曾叫过“焕光大桥”。关于此名来历,有一种很不可信的说法,但流传甚广,说当时武城县县长为大桥起名时,想起了自己孩子的名字“焕光”,就直接拿了过来。那时的县长胆子再大,谅也不敢做出这等事来。武城县城原来有个城门,叫“生光门”。我推测给大桥起名时,县长或什么人想到了“生光”二字,觉得既然城门有“生光”,大桥更加焕发光芒,那就“焕光”吧。
1958年修成的大桥不过150多米的样子,那时的河宽,也在百米左右,两岸街市互相看得清清楚楚。到了1974年,运河拓宽,河滩的老县城整体迁移,西关迁到东关东,大桥也因此加了五百多米的引桥。
我记忆中的大桥,就是加了引桥的样子了。河床一宽,大桥加长,两岸就谁也看不清谁了。唉,有什么必要看清楚呢,1974年,两岸分属两省都已经10年了。原来一条县城的内河,变成了两省的界河,从此故城、武城河宽水远,各自珍重了。
当然,这丝毫没有影响大桥在我生命中的痕迹,相反,因为有了外省的陌生,这座桥,似乎通向了比原来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