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两则
闺女的课堂体验延及唯物辩证法
昨夜睡前照例去看一看仍在写作业的闺女,顺便又向其灌输了自己新悟得的学习观。在随后的闲聊中,闺女兴奋地说了她在课堂上经常能感觉到老师在某个提问时间点肯定要提问到她,问我这是什么现象?我当时没多想,只说这种现象肯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规律存在,别把自己导向唯心的神秘主义方向就行。
睡一小觉醒来,发现闺女又忘关灯了,看着熟睡的闺女,我心甚感欣慰,想到自己无为而治的教育观——文凭对人的成熟与成长不是很重要——竟然能把闺女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这时我却转而顾虑起她的健康,毕竟什么事儿都有过尤不及的可能,所以我还真得再适度干预一下她这个不成体系的半觉悟者——我怀疑她的积极可能带有利已主义倾向,因为有我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她的人生只能更多依靠自己,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有了现在不拼不行的想法。
人若有了欲望,便给了别人役使自己的鞭子,她这算是自己役使自己吗?或许是吧。帮闺女把灯闭了,不由得想到老师提问的规律问题,这说明我的潜意识对当时的答复很不满意。当然,老师的一个日常教学的心理定式竟然让我扯到了神秘主义,说明我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转而又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哲学化的本能,能把主动复杂化的问题再简单化才是正道。
如果我原来答复的理论基础是唯心的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那么用唯心的观点来让闺女实现不唯心的通透,矛盾吗?当然可以不矛盾,因为马克思说,高明的唯心主义比不高明的唯物主义还要更唯物主义。但那毕竟是唯心主义理论,我们唯物主义者还是要用唯物主义自己的理论解释自己的问题为好。
想着想着,我的脑洞突然大开,发现闺女的疑惑完全可以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可以解释得清楚:
首先,老师提问的规律性作为一现象,背后必有其本质——五大范畴之现象与本质;
其次,这种本质之所以能作为现象显现,又一定是受某种必然原因控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五大范畴之原因与结果;
再次,这种必然的结果以闺女所述的现象为形式在老师的课堂上展现,实际反映的却是老师心理活动的本质内容——五大范畴之内容与形式;
再其次,这种规律现象之所以能够实际发生,应该是闺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全班同学中具有代表性使然,老师正是要通过有序且有代表性的提问向全班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教学逻辑,这种逻辑在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会显现出一贯的必然性重复,实则又只是老师偶然性地选择了闺女来回答问题,因为同层次的同学不仅她一个——五大范畴之偶然性与必然性;
最后,在不确定的规律性当中,恰恰也是闺女通过自己努力把本属同层次其他同学答题的可能性变成了非她莫属的现实性——五大范畴之可能性和现实性。
此前一直朦胧地觉得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彼此之间有内部联系,现在就这样通过一件事儿串联起来了,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教学相长,有趣儿!
既然五大范畴能串讲出来,那么三大规律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我另类的教育观源于我另类的哲学人生追求,经过与闺女的长期互动,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经验的积累,她的表现正在向我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其中的便是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闺女自觉兴奋的规律发现应该是她长期努力后的自我肯定需要,因为这种所谓的规律现象中偶然因素颇多,以她有限的个人能力,极可能因此走向神秘的不可知论。这种哲学走向的关键取决于教育的引导和她自己的悟性,教与学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因为教了不一定学好,只有正确的教才能启发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于闺女这阶段是正确的求知欲,所以闺女的好心态就体现着她与我或老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当然也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闺女的教育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才一个一个地消解了其他亲友对闺女三观造成的不当干扰,用我自以为正确的思想占领了闺女思想高地。为了这个结果,我由最初的消极抵触变成了今天的绝不妥协,我付出的代价是彻底变成别人眼中的另类,所以才换来闺女平和的性格,这其中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作用的结果,我认为这样做很值,大家认为呢?
这样的分析或许肤浅,但仍比不分析的人生通透得多,希望以此启发更多人主动走进哲学世界寻找平和。(2015.12.16)
炒股与哲学
昨晚有朋友过生日,只我一人陪他喝酒,聊起他前天与股友喝酒论股,都说以前的技术不顶用了,其他三人的集体焦虑影响到他,因为最近战绩不佳,以致他也产生技术无用论的调调,但其实这几人中只他一人保持不败金身。
他那三个股友的投资经历历来输多赢少,一起喝酒的目的本是向他取经,可他却常常插不上话,反而是那三位在夸夸其谈,特别是赔得最多的那位,明明在期货市场被强平一次,竟然仍狂言股市变化太多,不如期货简单,要在期货市场继续奋斗,争取尽快翻本。
朋友说他也一直想帮他们,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在关键的时候根本就不听他的,搞不懂这是为什么?我从哲学的角度给他分析,这几个人与他的不同在于没搞明白什么叫现代金融,就为了投机而莽撞地杀入金融市场,盲目的贪婪让他们对通过金融投机挣钱充满过多的热情和幻想。他们认为自己足够聪明,因盲目相信技术而把必要的风险控制抛至九霄云外,这样的人不赔钱,天理不容,因为他们做事业直接违背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逻辑,从起点上便错得离谱儿,于结果处焉有不失败的道理?!
用哲学流派定义这几位,当属肤浅的形而上学,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极尽片面、孤立和静止,他们只看到股市中可以挣大钱,却选择性忽略了股市也可以赔大钱,也即他们只看到利润,没看到风险,这是对利润与风险成正比这一金融法则的彻底无视。
这种现象很普遍,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中国人急于奔富心理的正常表现,所以才能形成全民炒股的乱象——表面上每一个股民申请账户时都被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实际上根本没人真把风险当回事儿,于是只能用自己的血汗钱支付正确理财观形成成本了。
这些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错,特别是觉得期货比股票还简单的那位,犯的更是想当然的常识性错误,等待他的只有更惨,没有最惨!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悲剧。那些因炒股而跳楼自杀的现象便是对形而上学至死不逾的坚贞。
从哲学的角度,可以用唯物辩证法规避形而上学的悲剧。对于股市,我屡败屡战的经验就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具体就是要把挣钱可能性和偶然性变成现实性和必然性,但这必须以充分认识炒股必定有赔有赚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在买与卖、赔与赚的矛盾纠结中找到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下的可行性操作法则,这样才能切实地理清股市运行的原因与结果,而那些赔钱的人所盲目依赖的技术,不过是股市运行内容与本质的简单形式化总结,从来不是可以僵化依赖的不变法门。凡僵化并固执己见于股市者,必被否定之否定规律惩罚,直到彻底淘汰。
中国股市必须通过不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把盲目的散户淘汰干净,才能在质量互变规律作用下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只是这种成熟必以无数散户的血汗钱铺就,这是他们如飞蛾扑火般盲目奔富的必然结果。
前面说了,我在股市中客观上也是屡败屡战,我给自己的主观自圆其说是,我没有时间专务于具体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或许我只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贪婪,并在现实体验中保持自己思想上的主观理性。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把我这个失败者的胡言乱语真当回事儿。
我的这个朋友则不然,他说自己每次操作都是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把风险记在心头的,这样才确保他用一点点的小胜铸就最终的不败。我说他这是靠自己的悟性而暗合了上述辩证思维模式。
经我这样一说,他忽又觉得有那几个朋友无知的失败衬托,自己的钱挣得有点儿慢了,我赶紧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帮他压制自己的飘飘然,于是他又把话题转到那几位的表现上来——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对他的具体指导意见不是不执行就是执行不到位——我说这根本是他们几个做人的问题,哲学上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人,谁也救不了。
我又给他举例子:炒股必须有技术,就好象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用刀作为生活工具一样,但干什么活儿用什么样的刀。不同的刀,怎样用才能不伤及自身是必须小心对待的。他的几位朋友的现实焦虑表明各自的炒股事业已经进入瓶颈阶段,如果不能成功转型,等待他们的便只有更大的亏空。当下的他们,一是通过系统学习重新建立对股票的真正认识——透过股票的现象,看清股票的本质;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建立起自己对财富的正确欲望。这两方面都涉及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认识论问题解决不好,有再好的方法论也无济于事,都是南辕北辙。
结合我俩长期交往他对哲学的无视,我又强调说明,哲学目前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的。同理可证,股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炒的,那些长期在股市中赔钱的人让专业人士代劳才是正道。比如他这样有不败战绩的人。
听我这样一说,这哥们前所未有地坚决表示,从今以后要好好研究哲学,还要让我给那几位讲讲。我以非朋友关系拒绝了,于是话题自然又转到朋友观上来,我说了康德说的“亲爱的朋友,朋友是不存在的”,他理解不了。我说:“你今天生日,除了我没人陪你喝酒就是你没有朋友的表现”。他说:“那至少还有你呀”。我说:“朋友是什么概念?我并不认为你是我朋友,因为你并不懂我”。他似乎明白了。(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