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典文化(十三)春节史话
梳雨滴荷——原创
(二)为什么要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和最快乐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全国各地的人们鲜衣洁服,敲锣打鼓,鸣鞭放炮,互相祝贺,庆祝新春佳节。
为什么要过春节呢?过春节源于上古时代。那时中国的农业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成就,由于上古时期科学不发达,那时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普遍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和祖先的赐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尚往来,所以他们要以祭祀的方式来报答神灵和祖先,这样就产生了报恩的节日。他们根据农时的周期性变化,把一年中规模最大的报恩节日安排在秋收和春播之间最空闲的日子,这就是最早时期的春节。
最初的春节叫做(腊),随着朝代的更替,春节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称为“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这“岁”和“祀”都是祭祀的意思,符合原始春节报恩的意义,而“年”字又有层意义。“年”字在甲骨文里的样子像是一个人举着一束禾在跳舞。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跳舞呢?原来,由于生产工具的制约,那时使用都是石头打制的工具,所以上古时代人们从事的农业劳动十分艰苦,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懂得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知道了必须安排一些修整和娱乐的时间让人们轻松一下,以利于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艰苦劳动中去。所以他们把一年中最集中的修整和娱乐的时间安排到秋收和春播之间最空闲的日子里,这样一来,在同一时间里,人们既要祭祀“神灵”和祖先,又要修整和娱乐。人们把这两项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人们用以娱神的歌舞,实际上就是自我娱乐的手段,祭祀用的祭品,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由人们分享,得到实惠的还是人们自己。
为了达到修整和娱乐的目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不仅不出工干活,还要汇聚餐饮,歌舞喜戏,尽情欢乐,有时会出现举国若狂的景象。作为岁首的正月初一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与古人重视一年的开始也有关,一般中国人都认为,凡事最好有一个好的开端,如果在新年来到的时候能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新的一年里就可能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因此,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要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东西,尽量不生气,小孩有了过错一般要给予原谅。尽量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开个好头,虽然这样未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大多数人还是在年节期间努力使自己和家人过的愉快,舒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正式采用公历纪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就不再是岁首了,公历的一月称为岁首,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新中国建立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回忆决定,采用阳历和阴历纪年,阳历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即阳历年,阴历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为阴历年,称为春节。
现在的春节已经没有原始春节中那种报神恩,祭祖先的意义了,但修整、狂欢的意义仍然保留了下来。
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