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讲记(转)

1.不明原因发热
安某,女,66岁,医师,初诊日期:2007年2月26日
主诉:不明原因发热12 天。患者12天前由于调摄不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9.2,全身疼痛。就诊于某医院,输头孢类抗生素4天后,体温降至37.℃低热状态。后体温升至38. 0℃,又输用清开灵注射液,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寒颤,遂停用。用地塞米松缓解但仍汗出、身热,白血球高,因收住院治疗,并用爱大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发热仍不见好转,患者为求中医诊治,请冯老会诊。
现患者症见:白天体温正常,每至晚上9时至11时之间,必先发寒战,约5~6分钟后,体温升至39.0℃至40.0℃之间,发热持续30分钟后,大汗出,汗出后体温降至正常。由于汗出多,患者汗后内衣全湿。口中和,不苦,无口干渴、咽痛。胸胁部胀痛,无咳嗽,无腰痛、尿频、尿急,小便调,大便1~2次/ 日,成形,眠可。化验检查:血、尿常规及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滑。
中医诊断:发热。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热症状可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但先要判断六经的归属,在细辨方证。
此患者无口苦、咽痛、胸胁部胀痛,可排除少阳病;
无口干渴、大便调,可排除阳明病。
此患者主症为恶寒发热汗出,故为太阳病。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原文述脏无他病者,是说内脏无病,言外之意是说并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这也是卫气不和所致,宜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桂枝汤之适应证,用桂枝汤原方即可获效。
故冯老辨证属太阳表虚之营卫不和证,方用桂枝汤原方,方药如下: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5片。1剂,水煎服。嘱其在晚上10点寒战前服用,药后再喝一碗稀粥,并盖被见微汗。
结果:患者服上方后,当晚即没有出现寒战,体温轻微升高至37.6℃.第二日又服上方一剂,寒战发热症状消失,仍有自汗出。
改服麻杏苡甘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隧愈。
2.肺部感染
钱某,女,52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凑效,遂请冯老会诊。
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冯老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
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
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之阳明病;
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
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
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方药如下:柴胡24g,黄芩12g,大黄6g,枳实12g,白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同煎)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体温由39℃下降至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1剂,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天痊愈出院。
按:整个辨证过程简单易行,且立足于患者本身,有是证用是方,故收效甚捷。
3.子宫肌瘤
杨某,女,46岁,初诊日期:2007年2月10日
患者少腹隐痛1月余,愈半月前在某妇产医院诊治,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浆膜下肌瘤,为2.5cm×1.9cm,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不愿西医治疗,故慕名而找冯老诊治。
刻诊:患者体形偏胖,晨起口苦明显,咽干痛如火灼,口干不欲饮,偶有头晕,月经量多,色黯夹瘀块,痛经,腰痛,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多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瘀血痰湿内停,脏腑失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日久渐积而成。
该患者晨起口苦、咽干痛如火灼,六经辨证属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上热。
冯老在临床上体悟到妇人由于生理的原因,多呈现血虚水盛之证。患者口干不欲饮、腰痛、头晕、痛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血虚水盛之太阴病证甚明,故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此外,冯老在通读《伤寒论》全论的基础上,体悟到仲景在采用六经辨证之外,尚有食、水、瘀血等致病因素辨证。该患者月经期量多,色黯夹有瘀块,且有肌瘤,考虑为下焦瘀血内阻,故予桂枝茯苓丸祛瘀通经。
冯老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兼有瘀血,处方: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
方药如下:桂枝10g,丹皮10g,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苍术15g,泽泻12g,茯苓12g,生石膏(同煎)45g,生姜12g,大枣4枚。14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药后,口苦、咽干、口干、头晕症状均明显好转,B超复查:子宫肌瘤缩小为1.5cm×1.2cm。因患者既往有乳腺囊肿,现仍在进一步巩固治疗中。
按:以上三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养血利水、活血祛瘀之效,而子宫肌瘤减少甚速。临床症状明显好转,B超结果仅作参考。
4.左下腹良性包块
徐某,女,25岁,个体户,初诊日期:2007年1月4日
左下腹包块8年余。患者诉8年前曾去广东打工,由于不习惯南方水土以及饮食,出现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片(2片/日)以通便。服用100片,右下腹出现一个良性包块,大小约3.5cm×5.0cm,质软,按之可移动或缩小,但不久又出现。后患者调动工作,习惯性便秘好转,但左下腹包块仍旧存在。腹部B超及腹部立卧位X片均未见异常,其余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慕名请冯老诊治。
刻诊:形体偏胖,精神可,左下腹可见一3.5cm×5.0cm大小包块,质软,按之移动并呃逆,偶有牵拉感,余未见异常,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该患者左下腹包块,现代医学通过各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而患者却有明显的不适,这就靠中医的辨证论治了。当时患者叙述完症状后,冯老立刻就背出了《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的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冯老认为原文中的“旋盘”为古代做凉粉的盘子,但谓“边如旋盘”则说明边缘界限分明,再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可判断此包块为水饮所作。
由于患者当年打工时,水土不服,且又久用果导片,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而致包块内生。
故用枳术汤,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白术、苍术温中逐饮。
冯老辨证属太阴病兼有水饮,予枳术汤:
方药如下:枳实10g,白术15g,苍术15g。5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2剂后,自觉包块明显减小,包块牵拉感消失,又继服3剂,左下腹包块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方子虽小,但切合病机,用之神效,八年之疾得以速愈。冯老经方理论参悟之深可见一斑,令我辈打开眼界。
5.心律不齐
万某,女,32岁,职员,初诊日期:2007年2月26日
心慌7天余。患者7天前由于劳累出现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全身乏力,ECG示:偶有室性期前收缩。近日心慌及早搏明显加重,故前来就诊。
刻诊:汗出心慌,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手心热,无口苦,眠差易醒,食纳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患者坐着出汗,现代医学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冯老认为是一种营卫不和的一种感冒状态。该患者虚汗出,手心热,辨为营卫不和的太阳病。
另外,患者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眠差,舌质淡,苔白,脉细,辨为血虚水盛之太阴病。水饮凌心则心慌,心前区不适。
患者大便干,2~3日一行,此为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故方中重用白术,温阳升津液而通便,宜注意。
冯老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兼有血虚水盛。
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营卫以调气血,镇动悸而敛心神;
又重用定志丸(菖蒲、远志、炒枣仁)加强镇静安神之效。
同时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饮,以除太阴之里寒。
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当归芍药散、定志丸合方,方药如下: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茯苓15g,白术18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10g,菖蒲10g,酸枣仁15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3剂后,心慌、早搏未再出现,大便、食纳、睡眠均正常,随访至今亦未复发。
按:全方共奏调和营卫、镇静安神、养血利水之效,切合病机,而收效甚捷。
6.感冒
张某,女,45岁,护士,初诊日期:2007年2月20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诊治。
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冯老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2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等太阳表虚证消失,而随之出现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冯老辨证为津伤陷于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由于疫情原因公司决定自2021年1月29日零时起(腊月十六)-2021年2月20日24时止(正月初九)暂停发货,所有客户进入预售价段,做好客服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