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频繁地使用手机的危害——“免费产品的代价是什么”精华分享

吴军在《硅谷来信》第3季中,分享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社交困境》。题目是:“免费产品的代价是什么”。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反映社交网络产品的危害,2021年,它获得了7项艾美奖提名。片中的主讲人是谷歌的前员工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他是谷歌的产品设计伦理学家,被称为谷歌公司中“依然有良心的人”。

过去谷歌的信条是“不作恶”,但后来它其实已经放弃了这个信条,做了很多在道德上备受争议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如果在谷歌内还能找到一些还有良心的人,哈里斯绝对算是一个。

纪录片中,斯坦福大学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安娜·莱姆克教授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莱姆克教授讲,人在社交过程中,大脑会释放令自己愉快的多巴胺。人类喜爱群居的习性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已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当人离开社交软件,多巴胺逐渐消耗,这种缺乏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拿起手机回到社交软件中,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

其实在有手机社交软件之前,人也会迷恋社交。比如中小学生放了学不愿意回家,总想和小朋友们在外面玩,而且越玩越疯,其实就是轻微的社交上瘾现象。但现实中的社交即使上瘾,瘾也不会很大。因为现实中的社交成本更高,有各种实际的限制,你和一个真实的人交往,不会只有愉快的部分,你们也有可能产生矛盾。久而久之,愉快和不愉快的部分会达到平衡,不会让人欲罢不能。

但现在的社交软件却不同。社交软件大大降低了社交的成本,拿起手机你就可以收获多巴胺的刺激,在精通心理学的工程师的精心优化下,你可以不断寻求那些让你愉快的东西,忽略不愉快的地方,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社交软件的成瘾性比起现实社交就大大增强了。

毒品成瘾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严重危害,甚至会在大脑等器官中引起器质性的变化。社交软件上瘾是否会有同样的危险呢?这部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非常有可能。在美国,60后、70后的一代人被称为X世代,80后90后被称为千禧一代,而95后则被称为Z世代。为什么Z世代是从95、96年开始计算的呢?因为这一代孩子正好在青春期碰上了社交软件的兴起。而相比起前几代人,Z世代的孩子明显更加焦虑、脆弱、抑郁,而且不敢冒险。

而且也有实证研究指出,过于频繁地使用手机确实会干扰人的生活节奏,导致睡眠紊乱,影响人的自我认知,更容易陷入低落、沮丧的情绪中。纪录片讲的是美国的情况,但你可能也发现了,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是1.3%,中国也正在接近这个比例。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2005年-2015年间,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出现显著增长,抑郁症患者群体愈发低龄化。虽然具体原因还有待研究,但这个变化趋势和美国的情况非常相似。

今天Facebook、谷歌、推特以及其他社交软件的工程师们,不断检测用户行为、收集数据,说是为了了解用户喜好、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实也是在利用大数据和心理学原理,引导、改造用户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成为能够给公司提供最大商业价值的人群。如果你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一定对“驯化用户”或者“教育用户”的说法不陌生,其实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10条戒除社交网络上瘾的建议,包括“关闭APP推送”“不要看软件推荐给你的任何短视频”等等,大部分人其实是做不到的。其实这部影片的观点和结论也未必全都正确,但它无疑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互联网产品究竟在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使用互联网产品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部好影片。特别是哈里斯的那句话:“如果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就是产品。”

END

今天速读分享的好书是《游山西 话晋商》。作者梁小民在EMBA课堂上经常以晋商为例解释经济学现象,还组织学员进行关于晋商的实地考察,为同学讲解晋商的源流、经验和转型。这一系列讲稿经过修订,形成了本书。可以说,这是一个山西经济学家对于山西商人历史和现实状况的思考的总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