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期 || 罗志英:刍议西游(上)/轩诚清读

志英开言: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最好玩!孩童时就读过,对孙猴子也上天入地、法力无边无比奢望。青年时应老辈学者卫俊秀先生邀,刻“拜三公”印章。问“何为三公”?老人诙谐幽默,答“包公济公孙悟空”——此三位神仙为老人终身崇拜对象——话题扯远,看看西游……

文:罗志英

清读:梁轩诚

西游,似乎已经成为专有的名词,就是指向西方游历的过程。

世人皆知的《西游记》不经意间就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且被誉为中国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记载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三藏西行取经、历尽艰险曲折、而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其实,历史上西游的远不止唐三藏师徒。“一带一路”上的“西游”故事不断上演,促进了民族大交流、大融合,进而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文字史料记载中,第一个西游的是张骞。

张骞的西游是奉皇家之命的。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破天荒般壮举的形象化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东西方之间的正规通途。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时年仅十六岁。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把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分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因此张骞完全可称为中国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第一人。

张骞之后,西游故事不绝如缕。

但西游的目的,于官方多为政治外交;于民众则多为取经礼佛;至于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长途跋涉的足印,则大多淹没在漫漫的沙漠和浩瀚的历史风云中,很少有记录流传下来供后世凭吊。

东汉时期,汉和帝永元九年,《汉书》作者班固之弟、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派遣属下甘英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

但,途经十多国之后走到了西海边上、甘英遥望大秦时,被当地人告知不可渡海,于是甘英一众止步于波涛汹涌的“西海”岸边、打道回府了。

乃至于今世一些西方的汉学家抱怨甘英是胆小鬼,否则,公元一世纪中国的使节就抵达了欧洲——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那可是一场往返三万八千余公里的漫漫长路啊。

甘英之后,汉、唐时期的中原政权再也没有派遣过如此规模、而且留下具体记载的西行外交使节了。

虽然,北魏胡太后曾派出的宋云使团到了北印度,但宋云使团出使的意义和成果小了许多,而且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

也就在甘英出使之后,民间的宗教人士络绎不绝行进在西行的求法之路上。

或许源于《西游记》,唐玄奘成为西行求法最知名的一个,但唐玄奘远远不是最早的那一个!

史料记载,最早的西行僧人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他自雍州(今西安)出发,西涉流沙,到达南疆的于阗,获得“正品梵书胡本经典”九十章、60万余言,并遣弟子十余人护送佛经胡本东还洛阳白马寺。

可惜,这位历史上首次留下姓名的西行僧人事迹有限,西行脚步仅及今日中国新疆境内,而且他以80岁高龄终老西域,并没有返回内陆——据记载,朱士行法号“八戒”,《西游记》中那个既吃苦耐劳、又憨厚率直的虚构喜剧角色或许就来源于他!那时去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又没有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达到了目的;他这种为法热忱是极为难得的。他求得的经典虽只限于《放光般若》一种,译出仍不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之后即风行京华,凡有心讲习的都奉为圭臬。

大约一百四十年之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出家已62年、时年六十五岁的山西人法显深切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开创了西游旅程的新纪元。

经过6年的艰难跋涉,法显终于到达中天竺。中天竺是当时印度佛教最繁荣的地方。法显在此礼佛,学习梵文、抄录佛经,数年后又到了东天竺,然后渡海到达狮子国(斯里兰卡)。远离故土十多年后的一天,他在当地偶然看到一件中国汉地的白绢扇子(丝绸之路上的丝织品),不禁泪流满面,故国情思油然而生——动了归国的年头——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

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

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而且《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作为开创西游天竺之路的僧人,法显创造了哪些奇迹呢?唐代高僧义净(公元635-713年),也是一位伟大的西行者,曾经如此比较法显与玄奘:“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师则创辟荒途,玄奘师及中开王路。”意谓法显“创辟荒途”,筚路蓝缕,是西行求法的伟大开创者;玄奘是西行求法的发扬光大者。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