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私家花园

红尘过客
03-14
阅读 1566
关注

来自话题
#参观名人故居
3112篇

在上海,老外圈中流传着一句话:“没到过宝庆路3号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宝庆路3号,是一幢有着80年历史的老洋房,位于上海黄金地段中的黄金位置——淮海中路与宝庆路交叉口,宝庆路3号有着上海市最大的私家花园——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

每一幢花园洋房背后,都有一个海上传奇的故事它是一座成功人士的纪念碑,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变迁。

宝庆路3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来是德国人的宅子,后来被“颜料大王”周宗良购买作为主要居所。

宝庆路3号是上海市中心少数拥有大面积花园的花园洋房,门外看并不起眼,大门里却“别有洞天”,近5000平米占地面积中,一边是5栋老洋房,与洋房紧密相连的是半个足球场大的花园和草坪,几棵百年香樟郁郁葱葱。

仔细看,可以发现5栋老洋房并非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有的是马赛克墙面,有的是卵石墙面,有的是水刷石墙面,还有涂料墙面,门窗以木制门窗和钢门窗为主,2号楼西南角安装了少见的铅条彩色玻璃窗。

5栋建筑风格迥异主要是因为建造时期不同,宝庆路3号原为德国商人在1925年所建,原来只建造了2号楼和5号楼。

1930年,上海近代染料大王周宗良收购房产,并于1936年委托近代著名华人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改建,新增1号楼和3号楼,逐渐形成目前的建筑群形象。

此建筑是上海近代花园住宅的代表,无声的建筑同时映射了人们关于近代豪门与买办家族的记忆,从“染料大王”周宗良到其女婿“茅盾文学奖”作家徐兴业,再到外孙水彩画家徐元章。

建筑承载了近现代上海人的记忆、情感以及这段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具有反映时代变迁特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周氏花园住宅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屋前有一5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并栽植各类名贵树木。5栋楼风格迥异,有的是马赛克墙面,有的是卵石墙面,有的是水刷石墙面,还有涂料墙面;门窗以木制门窗和钢门窗为主,2号楼西南角安装了少见的铅条彩色玻璃窗。

其中,卵石墙面的洋房走“古典风”,配有棕红色门窗和红瓦屋顶;面砖外墙的洋房走“简约风”,除了黑色钢制门窗和几根绿色装饰线,再无多余装饰。

在整个宝庆路3号,洋房群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都是大花园,一条充满老上海风情的弹石路和洋房群相连,将人引入花园,花园内保留着数十根大型树木,其中不乏百年古树,高大乔木伫立在花园后方,前院是绿篱和花丛,景观层次分明,是典型德国庭院风格。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尊重生态环境,景观设计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规划。

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景观简约反映出清晰的观念和思考。

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按照既定的原则推导演绎,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

深沉内向静穆自然中有更多人工痕迹的表达,自然人工的冲突给人强烈的印象。

主体建筑为假3层,四坡顶红瓦屋面,上陡下缓,有棚屋形老虎窗。二层南面有通长大露台,混合土砌筑宝瓶形古典式样露台栏杆,底层客厅南面为木制落地长窗,长窗由棂条分割成几何图案,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

这座很有气派的大客厅,当时是举行宴会和派对的场所。外墙面部分为水刷石,部分是卵石装饰。

近街的建筑是平房样式,较为新颖,平屋面,砖混结构,釉面砖外墙,落地钢门窗,别致的壁炉烟囱,另设置小小露台,盛夏傍晚纳凉、休憩、喝咖啡。

当站到二楼的大阳台上,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大得近乎奢侈的私家花园映入眼底,一串大圆点构成的石路从右方1号楼延伸出去,穿过月季丛在花园里划出的优美弧线,花园尽头的绿荫里是宝庆路9弄的法式坡顶住宅。

“新楼”中的1号楼采用了当时上海滩最新潮现代主义风格,外观简约,是原来房主用于接待客人的地方。

走进洋房内部,只见褐色地板、木护壁、木踢脚及楼梯大多未经更换,整体室内装修风格简单,色彩朴素,衬托出内部展品珍贵价值。

如今,这座花园洋房“变身”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

上海交响博物馆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藏品呈现一段西乐东渐的历史,讲述一代代中国音乐家的故事。

一座“小而美”的博物馆,一条流淌不息的音乐之河。

宝庆路3号用作展厅的建筑面积有400平米,从序厅的多媒体音画开始,人们将看到三大板块的基本陈列紧凑而有机地铺展开来。

“乐之河” 以时间为轴,简要勾勒出上海“百年交响”的历史脉络。

“乐之华”着重介绍中国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交响音乐代表作。

“乐之传”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交响知识,传播交响文化 。

一进入交响音乐博物馆,狭长的走廊上,一条五线谱穿起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史:亚洲最早的西洋乐队——上海公共乐队建立于187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出任乐队指挥。

1922年,上海公共乐队更名为“工部局乐队”,并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二战爆发后,乐队由盛转衰。新中国建立后,上海交响乐团在工部局乐队基础上组建而成。

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交响音乐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300余件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展品。

涵盖手稿、乐谱、乐器、唱片、书籍、信件、节目单等内容。

在室内,所有家具都按照20世纪30年代的样式进行摆设。吊扇、三五牌台钟、各种熟悉的老物件扑面而来。

这座美丽的花园见证过许多海上传奇,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周四小姐的爱情故事。

女作家程乃珊曾经专门写过一篇《上海宝庆路3号情事》里面讲到: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四女儿周韵琴,是一位与父亲作风完全不同的洋小姐。

绘画、钢琴、社交舞样样精通,又讲得一口流利英语法语,相对国学修养较显单薄。

偏偏周宗良是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为此他特地选了一位相貌平淡、沉默内向的徐先生做女儿的国文家庭教师。

岂料这位追求者众多的富家漂亮小姐,竟爱上年长自己7岁的家庭教师。

而这位家庭教师,便是后来以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获得了1991年茅盾文学奖的徐兴业。

尽管两人的婚姻从义无反顾的爱情开始,最后以忧伤的分别而结束。

但无论如何都为这座老洋房添上了一抹玫瑰色,让人感慨不已。

宝庆路3号为德国人1925年所建,洋房占地面积4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8平方米。

宝庆路3号的最显赫之处,是它处于有“地王”之称的旧法租界——霞飞路的黄金分割点上,占地之大无人能望其项背。

1930年前后,“染料大王”周宗良从德商手里买下宝庆路3号。

并在原建筑基础上扩建,形成了客厅、主人房、客人楼、佣人楼和厨楼分别独立的形式。

2006年,上海地产集团通过拍卖买入这栋洋房,并于2013年开展修缮工作。

为了把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展现出来,地产集团面向国际征集方案,并设定了高达6000万元的修缮预算。

木质地板、拼花瓷砖、五彩玻璃、百叶窗、壁炉……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建筑材料,最终,才有了如今这栋“修旧如旧”的优雅建筑。

2016年上半年,这栋“重生”的花园洋房承接了一个全新的使命——变身国内第一家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博物馆。

由上海地产集团负责日常运营,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负责展品提供。

来自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