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重磅:保护效力91.6%!俄罗斯“卫星-V”疫苗临床III期研究详细结果首次公布,交出腺病...

与新冠疫苗有关的好消息,最近真是接连不断。在美国Novavax、强生疫苗相继宣布临床III期研究成功后,地球另一端又升起了一颗卫星。

2月2日晚上,《柳叶刀》刊发了俄罗斯“卫星-V”(Sputnik V)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临床III期研究初步结果:这款疫苗在临床III期研究中,得到的保护效力高达91.6%

这是继两种mRNA疫苗后,全球第三种在临床III期研究体现90%以上保护效力的新冠疫苗,而且卫星-V疫苗对普通型和重症新冠的预防效果达到100%,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保护效力为91.8%,表现都堪称出色[1]。

虽然卫星-V疫苗此前争议不断、迷雾重重,但本次数据经过《柳叶刀》的认证,对各种顾虑和质疑也是有力的回应。而这款疫苗比起mRNA疫苗更利于运输和储存,因此也有望成为发展中国家对抗新冠疫情的利器。

目前已有五十多个国家有意引进卫星-V疫苗

(图片来源:Pixabay)

早在去年疫情之初,奇点糕们就介绍过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简单来说这类疫苗和mRNA疫苗类似,都是把新冠病毒S蛋白运载进人体,然后刺激免疫反应产生的,只是搭载S蛋白的载体不同,一个是脂质纳米颗粒,一个是腺病毒。

但使用腺病毒作为载体,会遭遇一个棘手的难题,即所谓的“预存免疫”(Pre-existing Immunity)。腺病毒感染实在太常见了,平时打喷嚏流鼻涕的感冒,就有可能是腺病毒导致的,所以很多人体内都可能有针对腺病毒的抗体。

拿同样是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中国第一针”新冠疫苗,即军事科学院陈薇将军团队开发,使用腺病毒5型(Ad5)作为载体的Ad5-nCOV来说,在临床II期研究招募的500余名受试者中,超过一半在接种疫苗前检出了针对这一载体的抗体[2]。

这意味着什么呢?搭载抗原的载体还没完成运输任务,就可能被免疫系统摧毁了,显然会对疫苗效果有影响。为了绕开预存免疫,各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其实在设计细节上也各有不同。

理想状态是左边的样子,不理想的状态……就是右边的解体了

(图片来源:Therapeutic Delivery)

例如阿斯利康/牛津疫苗使用黑猩猩腺病毒(ChAdOx),而强生疫苗采用了在人群中预存免疫率很低的腺病毒26型(Ad26),不过使用它可能会影响疫苗免疫原性,降低疫苗的保护效果。

卫星-V疫苗的解题思路,则是两针疫苗分开来,第一针使用重组腺病毒26型(rAd26)、第二针使用rAd5,就算接种者对其中一种有预存免疫,两种都有的概率也不高吧?这也算是战斗民族的特色了,思路看似简单,但相当皮实耐用。

卫星-V疫苗的这一思路也是独树一帜

(图片来源:“卫星-V”疫苗官网)

其实从俄罗斯人对这款疫苗的命名,就能看出他们对疫苗的期待——Sputnik在俄文里就是“卫星”(Спутник)之意,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就使用了这个名字

但卫星-V疫苗问世不久就很快陷入了争议漩涡,一度有近40名顶尖科学家致信刊登疫苗初步结果的《柳叶刀》,质疑数据是否真实。此后俄罗斯政府在仅有临床II期研究数据的情况下,就加速审批通过这一疫苗,更是火上浇油加剧了争议。

辉瑞mRNA疫苗公布保护效力数据后,俄罗斯研发机构很快宣称,卫星-V疫苗在临床III期研究中的保护效力是92%,此后紧随Moderna疫苗数据公布,保护效力数字又被改成95%,这样频繁修改也招来了很多质疑和猜测。

所以卫星-V的论文再度登上《柳叶刀》,也就多了几分深意。本次临床III期研究入组的近2.2万名受试者按3:1的比例分组,即约1.65万人接种疫苗,在接种第一针后的21天(即第二针接种当天)受试者接受核酸检测,阳性即定义为确诊。

研究结果显示,卫星-V疫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6例(0.1%)和62例(1.3%)确诊,从而得出了卫星-V疫苗91.6%的防护效力,且接种疫苗患者均未进展至普通症状和重症,对照组则有20例,也就是100%的预防效果。

卫星-V疫苗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和不同时间段的保护效力

此外在疫苗组和安慰剂组,还分别有63和34例受试者是在接种第一针后21天内确诊新冠,其中多数是在接种后14天内感染。如果计入这些患者,则只接种一针卫星-V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3.1%,第一针接种后14-21天保护效力为87.6%

对20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年受试者,卫星-V疫苗的保护效力则为91.8%。且疫苗整体安全性好,虽然受试者共报告近8000例不良事件,但绝大多数(99.7%)程度轻微,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3%,且均与疫苗无关

本次论文还公布了疫苗接种后受试者中和抗体水平,以及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状况,卫星-V疫苗的表现与其它疫苗相比毫不逊色,其中血清抗体阳转率高达98.25%,受试者IFN-γ水平也明显升高。

总而言之,卫星-V疫苗的这份成绩单,在全球新冠疫苗大竞赛中堪称目前最佳之一,而腺病毒载体疫苗更低的运输和储存条件(不需要超低温),以及10美元一剂的低廉定价,对拉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都是巨大的加分项。

用《柳叶刀》配发社论的评价,“虽然卫星-V疫苗的研发被批评过于草率、投机取巧、不够透明,但临床试验结果是明确和科学的,意味着又一种疫苗加入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列”。

当然了,默默努力的也不只有俄罗斯人,国产疫苗们也在不断前行。2月1日康希诺生物发布公告,在俄罗斯、墨西哥等5个国家开展的Ad5-nCOV疫苗临床III期研究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预设终点,墨西哥部分的研究结果预计很快会公布。

而最新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国药集团的灭活新冠疫苗(BBIBP-CorV),以及在研的国产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ZF2001),对存在免疫逃逸E484K突变的南非突变株(501.Y2/B.1.351),可能仍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也参与了这一分析

接种这两种疫苗后的受试者血清,面对南非突变株时中和活性都仅下降1.6倍,远小于近期研究中康复患者血清,以及mRNA疫苗、Novavax亚单位疫苗等各种新冠疫苗中和活性的下降幅度(1.46-8.6倍,部分研究超过10倍)[3]。

奇点糕个人的看法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吧,“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充分证实,有数据和论文作为支撑,那就是抗击新冠疫情的利器。让科学归科学,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Logunov D Y, Dolzhikova I V, Shcheblyakov D V,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 rAd26 and rAd5 vector-based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e: an interim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in Russia[J]. The Lancet, 2021.

2.Zhu F C, Guan X H, Li Y H,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8 years or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J]. The Lancet, 2020, 396(10249): 479-488.

3.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2.01.429069v1

头图来源:Pixaba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