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深新《胡琴作品集》浅谈
作者 ▏ 韩明
于深新(以下谓“老于”)与我是多年前在成都三中时校宣乐队的同学。
庚子大疫泛滥。为安全避灾,我与老于已一年多未见面相聚,仅以微信偶有联系。
年前,老于电话拜年,声音洪亮,话语利落,思维清晰。以此判断,老于大病后康复很好。问之,果真如此,高兴!
虽一年多未曾见面,但老于赠我的《胡琴作品集》的乐曲(转载在手机上)闲暇时多有品赏。春节之时,闲居家中,一杯清茶,一支香烟,躬卧沙发,又是静细品味老于作品,更加体味出一些音乐外行人对乐曲的感知,冒昧以“五性”浅谈。
一、民族的根性
民族性的基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民族性的文化对民族来说,既是基础,更是根。纵品《作品集》,深深感悟到了老于扎根在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中的苦心和诚心。
老于在《作品集》中演奏的乐器,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京二胡都是典型的民族拉弦乐器;伴奏的竹笛、笙以及京剧的板鼓、锣钹等也是典型的民族乐器(偶有钢琴伴奏,但很少)。在乐器的使用上,民族性体现得不折不扣。
九首曲子的曲调,更是穿透着民族的风味。《京韵新歌》有着国粹京剧的浓郁风格,《彝童乐》满满的彝族民风。
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传播上,老于的苦心、诚心也可窥见。《相聚》传承了京剧的二黄风格,《岁月抒怀》传承了京剧的反二黄风格,《京韵新歌》传承了京剧的西皮风格。
多年来,老于独奏的《京韵新歌》活跃在市内各大舞台,传播民族音乐,受到了广大听众欢迎。更有《彝童乐》、《欢欢喜喜》、《京韵新歌》以其鲜明、优美、浓厚的民族特色受到二胡演奏家、爱好者和小琴童的好评和喜爱,并作为了二胡考级曲目,深入到下一代二胡琴童的练奏中。
二、自主的我性
音乐是人的心态、心愿、心声的体现。《作品集》的曲子,自然、流畅、高雅,既体现了真善美,又展现了曲者的思想和心境。它是老于个人心境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强作愁的空泛矫情。
《惜花吟》是《作品集》中艺术性和思想性最成功的作品。以花意象妇女,如诉如泣地怜说妇女在社会、家庭受到歧视、虐待、侮辱及心灵上的痛苦;如惜如恨地表达曲者对妇女不幸遭遇的怜悯、叹息、愤懑。长达十分钟的曲子低沉、凄婉、惆怅。
老于自己创作曲子,自己写作钢琴伴奏谱,自己高超的二胡技艺独奏,把曲子吟述得更是心颤心悲,更加表达出他的博爱、慈悲的情感,哀婉的叹息、怜惜流淌在曲调中。
《春到平原》是一首颇具画面感的京胡独奏曲,以京剧西皮欢快的曲调为风格。老于以纯熟的京胡技艺演绎,凸显京胡嘹亮、清脆、婉转的音质特色,让人听得洋洋盈耳、轻松愉快。严寒冬去,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画面在品赏曲子的过程中层叠浮现。
享受在鸟语花香的曲调中,很自然地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就是曲者面对大自然的景况和生活、社会现状心境适然的流露。
于深新京胡伴奏
三、生活的化性
生活化即生活的现实化。音乐通过声音来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愿望和情感。悠悠岁月的摔打,丰富了老于的人生阅历、丰满了老于的人生情感、丰盈了老于的人生磨砺。这些都在他创作的曲子中展现。
《岁月抒怀》是老于《作品集》中少有的钢琴伴奏的京二胡独奏曲,以反二黄的风格、叙事的旋律表述现实生活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乐曲分为三个乐章,每章都以钢琴作过门起兴。第一乐章,低沉、慢缓,述说悲婉伤心的昨天。第二乐章,明快、欢悦,表述激越快乐的今天。第三乐章,速适、引思,畅想美好未来的明天。鲜活的岁月写照,优美的曲调,展现出这代人的复杂经历,抒发出曲者宽和的心怀。
四、技艺的精性
在《作品集》中,老于使用了二胡、京胡等五种不同风格、不同演奏技法的乐器,技术精湛地演绎和展示了不同形式、不同情感的乐曲,为乐曲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添色增辉。
二胡是老于的启蒙和当家乐器。五十年的磨砺钻研,演奏技术精深自如。《惜花吟》、《欢欢喜喜》、《彝童乐》可鉴。
京胡是老于的职业乐器。四十余年的职业研磨,演奏技艺业内亦刮目相看。《春到平原》的独奏,技艺凸显。
京二胡是老于使用的五种乐器中较难驾驭的乐器。演奏技术上与板胡、二胡有较大的差别。几十年的磨练,老于的京二胡技艺心手相应、驾轻就熟。《京韵新歌》、《相聚》、《岁月抒怀》的京二胡独奏,精湛优美。
高胡和板胡是老于磨练得较少的乐器。深厚的二胡和京胡基础、对乐器敏感的天赋,老于把这两种乐器拿捏得得心应手。高胡独奏《春波荡漾》、板胡独奏《怀念》,琴技的展现令人信服。
五、创新的特性
音乐创新,特别是民族音乐的创新,是增强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几十年对民族音乐的孜孜实践追求,老于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成果已现,特色已显。
《作品集》中有三首京二胡独奏的曲子,《京韵新歌》、《岁月抒怀》、《相聚》,这是京二胡以传统伴奏的从属乐器前所未有地登上了独奏舞台,老于作为首吃螃蟹的第一人进行了大胆成功的尝试创新。
京二胡已有百年历史,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但一直都是民间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直至1923年王少卿大师与梅兰芳大师合作首次登上京剧舞台,低八度的音高与京胡高八度相配,天作之合,从此成为京剧伴奏乐器的新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由于京二胡伴奏难以掌握驾驭,与京胡配合和美和韵,一直都作为纯伴奏乐器活跃在戏剧界。老于的创新把京二胡作为主角独奏,无疑是尝试成功的。
《作品集》中的曲子把京剧唱腔器乐化,更是老于的探索创新。品曲感受京味,听乐接受熏陶,既增强了流行性,又拓展了普及性。
《胡琴作品集》是老于的“三自”佳作,是老于从艺五十余年思想、艺术、追求、创新的结晶,特色独显。
曲高和寡,曲高未必和寡!
祝老于的雅曲高作不断涌现!
于深新简介:于深新,成都市京剧团乐师,退休。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
于深新京二胡独奏
“文革”初,12岁的于深新辍学在家,以“奢华”的4.90元购得二胡,凭借简易二胡书籍自学,与乐结缘。
14岁拜成都市歌舞团周志全先生为师,始正规、系统学习二胡演奏。
“样板戏”风靡统帅文艺之时,改拉京胡,担当起成都三中校宣“样板戏”伴奏重任,《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得心应手。时有企事单位借用演出伴奏,年少得志。
凭借音乐天赋及二胡、京胡技艺,怀揣梦想,东闯西碰,应考省、市、部队文艺团体,终因家庭“问题”,头破血流,失败而归。
广州音院马伟雄副教授(时为成都市京剧团二胡、高胡演奏员,音乐主考)慧眼识珠,撺掇力争,京剧团冒韪录取。至此,于深新迈入音乐职业之路,时年16岁。
入职后,师从著名琴师刘民封先生,学习京胡、京二胡,技艺迅长。
几十年的音乐实践、研究、探索、创新,于深新在胡琴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演奏基础上,尝试“三自”(自己创作曲子、自己配器、自己演奏)创作,成就显现。
2011年,“三自”作品集《京韵新歌》VCD出版,得到业内外广泛赞许。特别是大胆地将京二胡这个从属伴奏乐器,以独奏方式推向舞台,更得到了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著名二胡演奏家蒋巽风及著名二胡演奏家许讲德等大家高度认可和赞誉。四川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为此作了专题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