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怀远街头那些传统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几个?一起来重拾童年记忆

大新闻:

微信又㕛叒改版了~

更新后很多小伙伴都说找不到【最怀远】,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

点击上方 “最怀远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最怀远】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记忆中大怀远的过去,

总有一群手艺人走街串巷。

而随着时光飞逝,

那些曾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身影,

如今都已渐行渐远。

今天小编就跟大伙儿一起,

回忆一下曾经的老行当,

看看你记得多少?

捏面人

捏面人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

材料一般用面粉加糯米粉

及各种彩色颜料调制而成,

经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

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过去经常可以看到捏面人的手艺人,

他们通常背着个小木箱,

挑着挑担,现捏现卖。

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

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的全部家当。

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

基本已经看不到了,

不过在民俗展示活动中

偶尔可以欣赏捏面人师傅的表演。

吹糖人

肩挑糖担走街巷,

手敲铜锣哐哐哐,

引来孩童齐围观,

吹个糖人好漂亮。

在上世纪80年代,

只需几分钱就可以换一个糖人儿。

如今的儿童玩具多了 ,

糖人不再只是哄孩子的小玩意,

而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

取出烧得滚烫的糖稀,

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

然后用嘴衔一端,

待吹起泡后做出各种造型。

待到糖稀完全冷却后,

一个糖人就算完成了 。

现在几乎见不到吹糖人,

还是怀念一下记忆里的滋味吧。

糖画

在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中,

早年间最受欢迎的

就要数“糖画”了。

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就是咱们俗称的“倒糖饼儿”。

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

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

孩子们钟情于糖画,

这都要归功于艺人们的巧手。

他们将再普通不过的糖

变成融色香味形于一体的艺术品,

更有一番浓浓的人情味。

炒米

在那个副食品不丰富的年代,

人们常常将炒米

作为零食、夜宵充饥。

喜欢吃甜的可以放糖,

喜欢吃咸的可以放盐或酱油,

如果加上两个鸡蛋,

那就更妙不可言了。

“炒米喽!”

是许多人儿时美好的回忆,

只要听到这样的吆喝声,

孩子们就会从家里拿出米来,

跑过去等待一场小小的口福。

修钢笔

旧时的人们崇尚节俭,

钢笔坏了能修则修,

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

维修中以换笔尖、笔杆和皮胆

最为常见,收费不高。

只需几分钱费用、几分钟工夫,

一支损坏的钢笔就能获得“新生”。

随着计算机、网络普及,

加上使用方便的水笔、圆珠笔,

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修钢笔的店面也越来越少了。

弹棉花

所谓“弹棉花”,就是棉花去籽以后

用弦弓来弹,

使已经“结”、“实”的絮棉被、

棉衣变得更加松软,

旧时嫁妆的棉絮是用新棉来弹。

弹棉花的店铺比较简易,

多是上门服务,

往往就在院子里、空地上

用条凳支上门板,搭个床即可以开工。

现在回想起来,

那个时代的弹棉花

就像一幅乡村的写意油画,

它与儿时的快乐一起,

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箍桶

箍桶是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当,

人们习惯称箍桶的手艺人为箍桶匠。

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着。

弯上铜箍,箍在桶上,用扒箍上劲,

又用铜箍收紧、敲打使其牢固,

再上桶油防腐,桶就能经久耐用啦。

那个年代箍桶生意比较忙,

一天下来虽然累得腰酸背疼,

但到了晚上收工进账时,

箍桶匠们一个个就笑逐颜开了。

篾匠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

旧时老百姓的生活用具

很多是用竹子加工做成的,

大到竹床、躺椅、桌子、凉席,

小到篮子、蒸笼、箩筐、簸箕、扁担……

竹篾用具牢固、结实,

不但耐用,而且美观大方,

很受家庭主妇欢迎。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因此那时候农村

学竹篾手艺的人很多。

打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

一个铁砧,几杆铁锤,几把铁剪,

外带风箱和火炉,

则是打铁匠的基本家当。

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

大锤小锤轮番对打,

一件件铁制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铁器的使用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

也是先民贡献给后世子孙的杰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打铁匠和铁匠炉似乎也

渐渐式微,踽踽独行。

剃头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剃头匠们走乡串村,

把工具包好往腋下一夹就可以开工。

他们往往定好一户人家

提供洗头用的热水以及盆子,

而这家的剃头费用就可以减免。

剃头匠按照客人的要求,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

十指运动,左右配合,

约摸半个小时后就大功告成。

时过境迁,老式理发店的生意逐渐冷清。

走街串巷的剃头担子

与那悠长的吆喝声,

也只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磨刀匠

这就是磨刀匠人的大部分家当。

他们在大街小巷四处行走,

将“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声音拉得老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磨剪子戗菜刀的生意

也是相当红红火火。

如今时过境迁,

懂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有心还是能找到的。

修伞匠

“修理雨伞啦!”

在儿时的记忆中,

雨后的大街小巷

总会响起修伞匠的吆喝声。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

不管纸伞还是布伞,

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

日子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

所以常常需要修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0)

相关推荐

  • 那些远去的手艺人

    从前,有人脖子上挂着个相机,到各处村庄转溜,照相,照相,谁要照相-- 那时候,能买部相机,能做这个职业肯定是脑子活,有点门道的人. 记忆里我只有一张黑白照片,是5岁时,站在隔壁的一辆儿童车旁边,留是个 ...

  • 民间为何把木匠排在八大匠之首,他们的江湖规矩有哪些?

    大集体时代爷爷只要给生产队里交钱,就可以到外地去木活.爷爷外出做乡活的时候衣兜里经常装着一个画线用的画签子,他之所以用桃木制作的五尺杆子当扁担,他说这两样东西是摸黑路避邪用的.爷爷不仅会给生产队里做犁 ...

  • 记忆里的老行当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向安顺的老乡问好,感谢你们的关注 传 统 民 间 老 行 当 文/王晓宇 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会记得那一声响亮的喊声,那喊声拐着弯儿拖着长长的尾声:锔锅,锔碗,锔瓷器-- 锔活也 ...

  • 被时代淘汰了的各种手艺行当

    〓 第 1537 期 〓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大集体时代,村里的姑娘们,宁愿嫁个手艺人或好受苦人,也决不嫁个当民办老师的穷教书先生.可见,民办老师在当时的社会上经济地位有多么的低廉,多么的 ...

  • 签约诗人石头姥爷《望月生情思故,吟歌怀远咏秋》 | 知足老马《摄影展》

    石头姥爷作品 点绛唇·步韵赵老师[雨沐红豆]         浓艳丹珠,并悬挂果如携手.相思红豆,细雨枝头候.          润泽秋林,远眺虬柯瘦,枯叶皱.硕圆盈袖,炫目晶莹秀. 西江月·落叶 冷 ...

  • 难忘的旧时光,这些中国传统民间老行当正在消失,你一定知道甚至经历过几个!

    "磨剪子来,戗菜刀......" "补胶盆胶桶......" "换锅底喽......" 是否还记得从悠长的旧巷中,传来的一声声吆喝, 这些久 ...

  • 传统市井老行当图谱

    | 独角戏 一名「皮影牵手」可以操作多个角色,最多的时候要控制四五个戏偶,甚至还会兼顾音乐.旁白.唱词等.一个人惊天动地,一个人上下千年. | 浇烛 <净土圣贤录>有记录:"吴浇 ...

  • 中国传统手艺——老行当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古代的那些传统的手艺,有一些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 ...

  • 中医不是慢郎中:京城老中医辨证遣方治疗红斑狼疮使患者重拾健康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性疾病.以皮肤和肾脏损害为突出.与遗传.副粘病毒的淋巴组织感染,日光紫外线过敏,药物诱发大量自身抗体,外伤感染,手术.精神创伤等外界刺激有关.而发生免疫功能紊乱,致使 ...

  • 50年前的广播体操,老同学们还记得吗?

    视频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视频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谢霆锋“浪子回头”出新歌,他的那些老歌你还记得多少?

    娱乐圈中,每位明星的路都不一样,但是像谢霆锋这么会玩,就这么一个! 年少成名,一首<谢谢你的爱1999>红遍大江南北,后来跑去演戏成了最年轻的金像奖影帝,近几年当了厨师如今"锋味 ...

  • 70年代的广播体操,老同学们还记得吗?

    博古通达 文化,趣闻,演义 世界,生命,人文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故,多读书,多思考 午休读点书

  • 天贶节,一个吉利的传统节日!有多少人还记得?

    天贶节是农历六月初六,是一个民间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是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与六月初六将经文晒干最后演变成吉利的日子. 那么,对于天贶节还有很多人不是特别的了解,接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