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 聊育儿

一 历史的启示


01 读历史能不能有助于育儿?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比如,昨天就读到钱穆的一个历史观点: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意思是:历史的变化是慢慢积累的,不会一下子就变.

这让我想起几句歌词: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是的,我们看历史剧,读历史书,里面尽是重大事件,朝代的更替,皇帝的更替,考试时,我们要记那些时间地点人物,但为什么?

我们好像学错了历史,同时,因为这样片段节选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大概生活中也走错了一些方向.

历史是渐变的,能把渐变说清楚的,都称得上大家,背景资料是卷轶浩繁的。

所以,牛娃不是一天养成的,这是第一个认识.

因此,我们夸孩子时,要夸过程;

我们结果不如人意时,也要学会检讨过程;

我们羡慕别人时,先自问一下:他人的渐进式付出,我能不能做到?


02 说说教育改革

昨晚刷到一篇文章,谈教育改革。

其实我一直怀疑,现如今到底有么有人在进行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

比如,调研,试点之类的?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谁该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家长?

我身边看见的,都是在跟随,没有看见有人在进行改革啊,是我接触面太窄。

究其原因,历史里也有,看看那些改革派,商鞅、王安石,最后都什么下场。

再看看改革后整个社会的局面,是不是都一团遭?

谁能承受得了这个代价?

我跟孩子,其实一直有理想学校的模型,但是,我们也不敢照着去探索,因为,不知代价几何,很多路不可逆,还是算了,保守为上。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这话来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时,杜挚就说了这样的话,堪称保守派的代言。

那么,改革是没什么戏了.

为什么没戏,因为教育要改革,恰恰源头应在其他地方。

改革一定是从整体而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解决人员上升通道问题.

孔子开私学,把贵族教育资源六艺拿出来做普及教育,于是出身贫寒的儒学弟子,通过做一名出色的孔门儒生,有了更好出路.

历代科举,选拔人才,金榜提名才有官可做,有饭可吃,有爵位可升。

要么你身在秦,靠军功升爵位,也是出路。

总之,无论你穿越到哪一个历史朝代,你要么文才出众,要么武功卓绝,否则你就乖乖接受命运安排.

所以,第二个认知:

在没有更好的人才上升通道之前,高考的指挥棒将一直挥动,谈教育改革就是个屁。


二 面对现实的做法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面对现实?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得好一点,需在两条路上努力:

(我指的当然不仅仅是家财万贯锦衣玉食,虽然这也算其中一种)

1、修正价值观
2、行动上努力.

我把1和2比喻成眼跟手的关系,是眼高手低,还是眼低手高,我看还是后者更容易幸福,当然,社会的进步却偏偏要靠眼高手也高,毕竟不能人人都当咸鱼。

1跟2调整到平衡状态,是人一辈子要走的路.

好,你的价值观决定你的努力程度.

但,悲剧的是,你的努力程度并不一定能达成你的价值观。

所以,推论下来,真正决定我们未来生存状态的,其实是价值观,是经历了现实打击、磨砺以及修正后、自我盖章确认的价值观。

我们的下一代,用饥饿、贫穷来激励,或者说来威胁,促使她努力,大概率已经行不通了。

唯一可行的驱动力,大概就是她们自己认可的价值观:

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

注意不是我们认为的主流好坏,而是她们自己选择的路。


以上就是我目前的教育大原则。



01 如何进行价值观培养?

这个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古人其实很有胸襟的,不妨带着孩子读圣贤书,读名人传记。从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一读,读一读圣人之言,学一学圣人的胸襟,这个就是格局,也是一种价值观,你总要让她知道,我们的普世价值观是怎样的,最厉害的人长什么样子吧。

就算她成为不了最厉害的人,也要知道作为一个负责人的观众,最热烈的掌声该送给谁吧?

当然,更切实的方向是,观察孩子的兴趣,帮她找到自己。
我们总认为,越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适合做什么的人,她将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容易幸福。
有人简单粗暴地说,我家孩子就爱吃爱玩,如果你真这么认为,我只能说,一定是你内在的偏见和欲望蒙蔽了你的眼睛.

同样去一个景点,你总感觉自己白去了,为什么?因为你的眼不在,心不在.

好在,我们有一个很给力的战友,就是我们的孩子啊。


孩子是敌还是友?
这个问题大家认真想过吗?
我们并非势单力薄的,孩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她们无时无刻地都在给我们提供线索,以她们毫无功利、毫无掩饰的儿童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她们的天命所在.
什么是心流体验?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节选自《心流》

你追剧的时候,是不是一动不动?刷了许多集,都到半夜了,你浑然不觉,你失去了对时间的觉知,这个算不算心流?不算啊,因为你刷完以后,身体很疲惫,精神能量也并没有得到补充。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什么叫藏着菩提心?菩提心是利益大众的心,小一点说,其实就是没有私心,没有功利心,没有得失心,就是过程本身就很快乐,这个是我的理解。

举个例子,我们孩子学校里让讲PPT,她每次都要讲一本书,我问她为什么要讲,她说就是希望介绍完之后,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去买来看,这个就是纯粹的分享,她不在乎自己讲的好不好,也不在乎这个主题是否合适,她单纯就是从自己出发,觉得遇见了一本好书,要分享出去。

再拿我自己来说,写作就是我的心流,写作里面也藏着我的菩提心,我根本就是为自己在做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写完想写的东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愉悦,不需要其他奖励。

这个很多时候看起来就是一种自娱自乐,一种自己跟自己的游戏,但是很奢侈,因为纯粹的东西是很难坚持的,因为你首先要面对外部世界对你的诸多考量,而一旦你无视这些考量,你唯一坚持的动力,只能来自于你自己。

02 再说行动力:
那么,如何观察孩子的天命所在,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看两点:
1.做什么事情有心流?2.做什么事情藏着菩提心?

等到了学校,该学习还得学习,该应试还得应试,这个是行动力的问题,不要纠结,也不要把素质和应试对立,真正对立的是时间的分配,你更看重什么,时间往哪里倾斜,这个才是矛盾和焦点。

然而,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见招拆招,但,价值观会起作用,那个就是行动灯塔。

还有,这个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只要你认真走了,每一步都有收获。


03 父母的力量感

在我们小的时候,凭借着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拼出一条血路。

现如今的儿童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孩子跟孩子的竞争,背后有一半是父母的力量。

不要误会了这里面提到的父母的力量,钱只是其中必要的一环。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的认知,这个认知,包括对于教育的认知,但更为根本的,是父母对于自己人生的认知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那都是孩子看在眼里的

所以,不要找错了着力点,我们父母真正应该要使劲的,不是孩子,恰恰应该是自己。


这里又回到了原点,真正的教育,是价值观的传递,这个传递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

我们总觉得自己在盯着孩子,殊不知,孩子更是用她们的眼睛时刻盯着我们大人。

我们大人的行为,无非分为两个部分:

我们言行一致的部分,有好有坏,她不一定都接收;

而真正成就她们的,却是面对那些我们言行不一致的部分,她有没有智慧做出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第三个结论了:


如果你想在育儿上更上一层楼,最好对自己下狠手。

父母只有放手做自己,才有可能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当你完成自我时,别忘了自己走过的路,把路上地风景都告诉你的孩子,这就是一起成长的快乐!


      孩子是来成就我们的,这话没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