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自己, 牺牲别人| 唠唠西方逃兵文化的文学和日常
很多读者都知道,这篇文章早晚要来的,因为Bunny蓄谋已久,并咬牙切齿。事发已经一个多月了,Bunny也好久没在朋友圈吐槽此事了,但依然咬牙切齿。
日常生活中听不同国家留学的朋友吐槽,经常能发现逃兵文化的踪迹。比如英国的学生碰到一定要罢课的老师,嘿嘿嘿!没课,没作业,连邮件也没回复。一点对学生的责任感都没有的,因为这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保证前,没有责任对学生负责。额,好吧?算学生倒霉?又不会死,只是没课上、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已。
另一件事,就有关人命了。那时还是澳洲山火霸屏的时期,不管生活在澳洲哪里的朋友,都被浓烟呛出慢性咽炎,如果有哮喘的朋友,面临的就是死亡。山火的浓烟pm 2.5 3000+,不是关门关窗就能解决的,这时,如果出门戴口罩,在家开净化器,就会拣回一些人命。但是,口罩和净化器这种东西,在本地商店肯定是售罄状态,只能网购。这时,奇葩的一幕就来了:快递们统一决定,为了保障自己员工的安全,山火地区一律不送货,送货时间另行通知,就是连客户去快递店取货都不行。脚趾头都能想到,他们滞留的大批货物是啥,当超市、药房、公共交通、工作单位都选择继续营业的时候,运送救灾物资的快递,嘿嘿!为了员工安全,不开了。chicken! coward!
当然,这人命是国外的人命,Bunny也一直是旁观者心态,直到——DHL出现在了Bunny的生命中。然后就是武汉被封城,两三天内国内口罩脱销,在国外的Bunny掐指一算,上街一看,咦怎么这边口罩也卖完了?!马上到处找口罩,寄给爸妈。为了快一点,Bunny放弃了25人民币2周到的快递,而选了伟大的DHL,宣称世界上最快的快递,2天能投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500人民币寄出10个口罩。
结果,当快递在2天内就达到上海完成清关后,它停在了上海,1天过去了,10天过去了。Bunny开始投诉,人家回答,因为WHO评估中国的风险所以一切快递都要隔离了才能进入中国。10天后,海关澄清:只要是救灾用品都是绿色通道,一律快速放行,根本没有隔离一说。
后来DHL中国贴出了营业时间表,感情是为响应国家号召,DHL乖乖地暂停了营业。同时跟Bunny一起用DHL的,有好几个认识的朋友。大概半个月后,他们在国内的收件方,陆续收到了DHL的电话:我们虽然重新营业了,但是我们不能送呢,已经转给顺丰/申通/EMS/京东(请大家记住这些名字,他们没有退缩)...Bunny很想问一句:你们尼玛半个月前转给国内快递不行啊?!!这几个快递,都是给家人的,有的家人还是医生,欧,医生的那个快递是这几个包裹里最先寄,最晚收到的。
后来应该是因为太多人在朋友圈骂了半个月,还有人贴出了DHL德国的“中国业务一律不送”公告,上了热搜,DHL中国微信号出来“澄清”了:截止至2月14日,我们已经承运、清关了760吨海外医疗防疫物资啦!
我们来看看一架飞机能送多少吨货物哦,比如俄罗斯捐赠的190立方米货物,有23吨。DHL自从中国开始封城以来的四十几天内,一共只有不到40架飞机飞往中国,一天一架,Bunny在的村儿寄回国的民间物资都不止一个飞机,全世界多少个村,多少个飞机,多少人付了高价选择了信任DHL,然后看着自己给家人救命的物资被卡在路上。760吨,还好意思说出来?而且,这760只是被清关、承运,最后不还是被关半个月,然后拿给国内快递派送吗?
拜托顺丰圆通EMS把DHL买下来,注入一点健康的企业价值观好了。
为什么国外快递业有如此这般的毛病,Bunny不是不清楚。现在我们就来从文学角度捋一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逃兵Sir John Falstaff,他是莎剧里最受欢迎的人物,伊丽莎白女王还让莎士比亚为F写了另一部剧。F是《亨利四世1》里的人物,亨利四世在位时,F是年轻的未来亨利五世的狐朋狗友,典型的三观全歪,他们一起打砸抢烧,快活地度过了很多年,有时他甚至扮演亨利五世的父亲角色。他是个小官,征兵时,他收受富人贿赂,只征来老弱病残。打仗时,他马上就当了逃兵,装死,醒来时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颠倒黑白之后,他反而成了英雄。他对冲锋陷阵“战死”获得荣誉的行为非常不屑,说了以下经典中的经典独白:
Can honour set-to a leg? No. Or an arm? No. Or take away the grief of a wound? No. Honour hath no skill in surgery, then? No. What is honour? A word. What is in that word “honour”? What is that “honour”? Air. A trim reckoning! Who hath it? He that died o’ Wednesday. Doth he feel it? No. Doth he hear it? No. ’Tis insensible then? Yea, to the dead. But will it not live with the living? No. Why? Detraction will not suffer it. Therefore I’ll none of it. Honour is a mere scutcheon. And so ends my catechism.
(V.i.129–139)
荣誉能够替我重装一条腿吗?不能。重装一条手臂吗?不能。能解除伤口的痛楚吗?不能。荣誉懂医术吗?当然不懂。什么是荣誉?一个词。那这个词,荣誉又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是一股气流,好聪明的算计。谁得到荣誉。他星期三就去世了,他是否又感觉到荣誉呢?没有。他听见荣誉了吗?没有。那么荣誉是无法感知的,对死人来说就是这样。但和活着的人他就能一起共存了吗?不行。为什么?讥笑和毁谤不会容许它的存在。这样说来,我不要什么荣誉。荣誉不过是一块铭旌。(翻译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661746/)
也不是莎士比亚宣扬这个逃兵文化哦,因为当时还真没有逃兵文化,只能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在逃兵会被处决的时期,就已经有人钻空子了。F的生活,是被人当笑话看的,娱乐大众。过了三百年,逃兵文化开始被严肃对待。
Bunny清楚地记得一本美国小说《红色英勇勋章》(1894),维基百科这样介绍它: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史蒂芬·克莱恩创作的一部战争小说。故事情节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一名叫亨利·弗莱明的联盟士兵逃离了战场。后来他战胜了怯懦,渴望负伤——即获得红色英勇勋章——来洗刷自己的耻辱。当他的团再次面对敌人时,他成为了旗手。 https://www.wikipedia.org/
仍然是逃兵会被处决的时期,为什么会有逃兵故事的书出现,还很畅销,还是出自名作家的之手?——因为它反映生活。这位逃兵的逃跑,被批评家们予以了正面评价,他们说,逃跑不是正确的,但他逃跑的行为,是社会造成的。刚才莎士比亚的读白,正好可以拿来讽刺讽刺这位逃兵——逃了就逃了,回去干嘛?荣誉很重要吗?
同时期的“逃兵”文学,还有哪些呢?《瓦尔登湖》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它出版时没人看,大概过了一百年才被人们重新认识。维基百科这样介绍它:
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又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这段期间他的许多思考。Walden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镇。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https://www.wikipedia.org/
一个人,离群索居,要逃进荒无人烟的地方,自己生活,这是当时人类无法想象的。人类,一直是群居动物,合作才能捕食猎物,才能种庄稼,才能分工制作衣服、鞋子、灯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作为人们聚集生活的地方,让更多人更依赖这样的生活模式。梭罗,打破了这一个现实。他感到了我们现代人的劳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梭罗式的,在十九世纪时,却根本没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