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李歪歪,编辑:江湖边,原文标题:《“还是会喜欢普通的你”》,题图来自:《我的事说来话长》

去年年末,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干了一件疯狂的事:自发筹办评选出了10个“特普通奖”

“特普通奖”,对应的是每年的“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他们以“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拿特奖”为口号,想让大家看看,那些很少被媒体报道、清华中后80%的学生,是怎么生活的。

参选人的答辩语录是:“保不上研怎么办?又不会死。”“华清将永远伟大,而我却依旧平凡。”入围者的成就事件是:打泡泡突破了一万个。

“普通学”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门新功课。ta们抛弃了成功学鸡汤,致力于学习“如何做一个快乐珍贵的普通人。”

在豆瓣的“普通学”小组,已有3万多成员加入。这个小组“不设学历、性别、行业乱七八糟区分人的东西,不鼓励互相鄙视”。

今天的故事,来自豆瓣“普通学”小组的组员小路。两个月前,今年大三的她刚在一所国内知名的985大学办理了休学。

她被“特普通奖”的新闻戳中。“在周围人都要求你做到自己的极限,成为主流价值中'优秀的人’的时候,一个大学,而且是清华这样的大学,能够以一个人是不是普通去评奖,这本身就是另一种维度的'看见’。”

作为一个曾经习惯自己“鸡”自己、把“优秀”视为人生必需的985学生,休学让她十几年高速运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也让她完成了一次价值体系的推倒重建。

一、“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的时候,我特别开心”

小路最近做了很多“没用”的事:读唐诗宋词,弹男朋友曾经唱给自己的歌,录好之后送给他,参加一个叫“蓝信封”的NGO组织,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画画,过几天,她准备买几本儿童读物寄给她。

小路跟这个孩子通信一年多,一共写了16封信。这是活动快要结束时收到的回信

放在一年前,她是不会让自己做这些“没意义”的事的。那是大二,她的“高四复读生活”:

6:30起来跑操,跑完操赶到食堂,因为要去教室抢前排的位子,没有办法坐在食堂里吃早饭,只能买一个面包边走边吃。

因为高考志愿滑档,没有进入自己的目标专业,小路在大一末申请了转系。这意味着大二一年要上别人两年的课。最多的时候一天排了13节课,从早8:00上到晚9:00,然后回宿舍做作业到12点。

这还没完。除了上课,她还参加了两个社团、三个竞赛、一个校级和一个省级的科研项目,同时准备2个专业证书考试,作为班长承担学生工作,还运营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写完社团策划、科研项目开题报告……已经凌晨一两点。

第二天6:30起床……如此往复。

但这样看上去很充实的大学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成就感,反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自我怀疑。

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另一方面,她对这种忙碌的意义也产生了怀疑:

“比如,我并不是一个热爱学术的人,但是为了简历更好看,我硬是做了两个科研项目,开题答辩、中期答辩、结题答辩都极度的痛苦,这个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我做这么多事情是不是非常的功利?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变了。”

说“变了”,是相对于自己的高中生活。那时虽然忙,但她认为那样的忙碌是有意义的。小路一直想做老师,高中拼命刷题学习的时候,她心里想的是:“要学识渊博,才能做老师。”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忙碌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

可即使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把别人比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身边有一些同学,比她参加的社团和科研项目还要多,不仅可以兼顾,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跳街舞、弹琴、参加合唱团、艺术类比赛。就在那个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就是个普通人:

“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弥补差距的,差距就是差距,它就在那里。你的努力对它来说是杯水车薪。”

意识到这一点,小路非常开心:

“之前一直以为我比不上别人,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所以我经常谴责自己,但是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满足自己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是一种解放。一直紧绷着的小路,终于拥有了“普通”的权利。

二、“过分强调成功,可能会让人忘记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小路一进大学就想读研。

她的职业理想是做老师。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家庭暴力,待在家里会缺乏安全感,相比之下,学校是一个更幸福的地方——老师会护着她,不会打她。当时她就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要成为这么一个给小孩子安全感的人。

大二,她参加了学校的志愿服务类社团,在去各地支教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很多“问题孩子”,他们有的有身体上的残疾,比如视力或者听力障碍,有的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症、5号染色体缺失……教学的内容非常简单,比如“1+1=2”,比如“在纸上画一只猫”,但过程却并不容易,往往是教一个孩子很多遍,他记不住,也没能理解——“或者他可能都听不懂你的意思,你让他画一只猫,他画了一个房子。”

小路教孩子们画画

还有留守儿童,一些人会觉得支教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并没有提高学习成绩,可能一个孩子本来考不上大学,支教之后还是没能考上大学。

如果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达成世俗意义上的“成才”,教这些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她想到了自己:

一个以前习惯在各种考试里拿高分的好学生,一个主流体系下985高校的人才。“到了这个新环境,我也是一个普通人,那么我的专业课老师非常认真努力地教我,他们会不会思考教我有什么意义?”

所以,如果普通意味着一种“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成功”的人生常态,我们所做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

小路得出了她自己的答案:拿一套单一的、数字化的标准去衡量一群人、一件事有没有意义,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比如支教,可能一个孩子最终也没能考上大学,但他本来没有父母的陪伴,非常孤独,但支教的老师会让他觉得,自己也是有人喜欢和接纳的,这也是一种影响和意义所在。“过分强调成功,可能会让人忘记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支教的志愿者同学和孩子

“必须要赢”的价值体系开始慢慢松动了。她开始更关注这件事本身的价值。

比如现在,读研已经不再是一个必选项:“我会在接下来的学术训练里评估自己是不是享受做研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如果不适合,去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她发现,“普通学”并不只是针对“普通人”——优秀和普通永远是相对的,“优秀的人”换一个评价体系,可能也会变得普通。如何心态平和地做好一个“普通人”,是每个人都需要练习的一门学问:

“我想,作为学生,在追求卓越之前,'普通学 '也应当作为一门必修课,用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competitor之前,先成长为一个完整、丰富、自洽的 human being。'

三、“最好的时刻和最糟的时刻”

去年11月,小路意识到自己情绪调节的能力出现了问题:一点点小事就会激到自己,一个不太重要的奖学金,努力了很久没评上,失落是正常的,其他同学也会,过两天就好了,但她会崩溃大哭,陷入这个情绪里出不来。

她知道是抑郁症:三年前,她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参加数学竞赛,突然发现自己状态不对,“什么都不想干了,也不想跟人说话”——那时候就确诊了抑郁症。

确诊前,小路在参加数学奥赛夏令营

当时,分数比治病重要,她还是继续上课、做题、考试……可这一次,她想让自己休息一下了。

几乎没有犹豫,她做出了休学的决定。

去年12月份,是抑郁症比较严重的时候。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吃药:“60%的精力都在用来跟自杀的想法做斗争,剩下40%的精力用来好好活着。”

小路的药

有一次,自杀的想法占了上风——写好了遗书,准备去天台的路上,发现遗书的同学报了警,“没有死成。”就在那时,她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

“他没有嫌弃我生病,每天像个闹钟一样提醒我吃药,带我去医院看医生。”

“刚开始我会不解,你为什么要喜欢我这样的一个人,我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吗?我难道很优秀吗?”

但后来她发现,一个人不是因为“优秀”才值得被爱的。

休学之后,社团一个轰趴邀请她,可以带家属。去之前,她跟男朋友开玩笑:“我们社团好多又漂亮又优秀的妹子,到时候你可以大饱眼福。”说的时候,其实内心有点小自卑:感觉自己不好看,成绩没那么好,课外活动也没那么丰富。

男朋友察觉到了她的小心思,很严肃地跟她说:“你可能不是你们社团最漂亮最优秀的女生,但是你在我的眼里是最特别的、是唯一的,我不会因为你不如别人优秀,就喜欢更优秀的人。“

“还是会喜欢你。”

那个时候她更强烈地意识到,“普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我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下非常的普通,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人,我又是不普通的。“

好像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她获得了一种“不需要优秀才能获得”的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释然的快乐,和“普通”的底气。

前段时间,她跟男朋友去浙江旅行,很普通的旅行,吃吃逛逛看风景——在这之前,她没有过心安理得的休息。小学毕业的暑假,妈妈让她考钢琴十级,每天在家练6个小时琴,考完,暑假就过去了;初中毕业的暑假,她在上初升高的衔接班;高考后直到军训前,她在考爸爸觉得很必要的驾照。

在浙江的那几天,有天他们没出门,中午,男朋友说:“睡会午觉吧。”抬起头,窗外是江南连绵起伏的山,不同浓淡的绿色在她的眼前晕染开来,像一幅水墨画。她安静地躺着,那个时刻,普通而且幸福。

跟小路聊完,我会觉得普通学背后,其实是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接纳。

我们周围的很多声音都在要求我们做“超人”,小时候,考了96分会被要求反省“为什么不是100”;长大了,要能兼顾多个任务而且完成出色。慢慢的,我们把这些严苛的要求当成了人生的“必须”,以至于做不到,就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但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人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80分、75分、60甚至40分,没有那么多的高光时刻。

普通学,就是这样一门学问:在大部分拿不到100分的日子里,我们要怎样生活?

我们需要这样的选项。

(0)

相关推荐

  • 席延飞:评职称需要送礼吗?

    有位朋友,今年参评副高级职称,ta问我,人家都说需要送礼,才可能通过评审.我心里暗自吃了一惊,还有这事儿,忙问,钱送给谁?需要送多少?ta说,有一个人,他认识职改办的人,需要3w,保证通过,通不过退钱 ...

  • 章麒 | 在晴隆支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

    在晴隆支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 (原标题:晴隆支教碎语) 作者 章麒 十一 气温骤降,直接比昨天下了近十度,冻得够呛.下班赶紧去穿了羽绒服,超市里买双手套.不然这电瓶车开下去,手肯定会长冻疮.中午 ...

  • 陆倩芳:支教的意义是传递

    受疫情影响,原来定于每年暑期的学生支教活动不得不取消.长达三十年驻扎在云贵地区支教的教师陆倩芳今年夏天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讲述支教的故事.前不久在某社交平台上,陆倩芳老师发布了一篇名为<支教的意义是 ...

  • “共享教师”破解艺体老师短缺“瓶颈”

    原标题:"共享教师"破解艺体老师短缺"瓶颈" 10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到2022年,要全 ...

  • “真抱歉,我这辈子只能做个普通人了”

    懂得从平凡的生活攫取快乐,就是一种不平凡. 作者:佳明(富书专栏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苏芮菡朗读音频 富叔2021年25场直播回放 今晚7:30,富叔第64场 ...

  •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职业倦怠,对任何行业的工作者,恐怕都是快乐最大的敌人. 8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敬业与乐业>.他在演讲里提到天下有两等"苦人":天 ...

  • 做个普通人

    在这个盛产迷茫和焦虑的时代,"普通"却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声音.想要挣脱成功学鸡汤的束缚,不妨先从"努力成为一个普通人"开始.以此为起点,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这也是 ...

  • 魏书生: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如何做一名简单快乐的班主任?我总结了"3个守住.4个统一.5个现象.6个步骤.7个一分钟.8个习惯",把做对的事做得更对,大事做不来,从小事做起,教育就好做了. 3个守住 1.守住 ...

  • 汶川地震108个罗汉娃,有人不想再被关注,素全法师:做个普通人|罗汉寺|僧人|寺庙

    不知不觉,汶川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3年了,每年的5月12日,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缅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 而什邡市的罗汉寺,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个生命接连逝去的时间点,这里竟然诞生了 ...

  • 想好好做个普通人,其实比内卷更难

    几年前,"内卷"尚未成为流行词. 但在那个时候,曾月就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产生这样的想法,与曾月的教育履历息息相关. 童年时,她在新西兰旅居过三年,她很 ...

  • 改变思维观念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班主任从早忙到晚,一个个的交谈,一件件的搞定,事无大小,每事必管,的确很忙,也真的很累,一心扑在工作上,但学生总是不领情,事情多,麻烦多,班级缺乏凝聚力.为什么? 1. 班级缺乏建设理念:我们一个人只 ...

  • 此生做一个快乐的、予人快乐的人

    此生做一个快乐的.予人快乐的人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 ...

  • 余生不长,愿你做一个快乐的自己,别再委屈自己!

    04/23 00:55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 活着,我们就要好好善待自己. 人与人之间,相遇是缘分, 相处看真心. 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虚情假意得到的是敷衍: 这个世界很现实, 谁都不是谁的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