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东北美食~~~11.29
一到冬天就开始长膘儿,
这不,最近又胖了好多,
天冷完全不想活动啊,只想窝在温暖的家里,
然后做各种好吃的,并且吃完!
所以,决定给你们介绍点东北特色美食,
仅限于我知道的哈,东北也有不老小的地方,
太远地区的咱也没吃过啊……
比如有个东北特色小吃叫桲椤叶饼,
表示完全不知道是啥……
而且,我说的估计大部分也都是过去式且局域性哈,
有不同做法或者观点的请不要介意,
毕竟,现在能保存下来且保持得住的特色已经很少了,
同质化太严重,更多的美食都在大众化……
一说东北菜,你们肯定要说猪肉炖粉条儿,
然而讲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单纯就猪肉和炖粉条儿这两样做的菜,
我没吃过……
我可能是个假东北人……
我家一般都是酸菜猪肉粉条儿这样炖,
或者白菜猪肉粉条儿……
当然也可能是我家就离不开菜吧,
不管怎么说这道东北名菜必须排在第一位~~~
名声仅次于猪肉炖粉条儿那么一丢丢的,
就是小鸡炖蘑菇了。
也可能是天王盖地虎排第一???
但是你们知道吗,小鸡炖蘑菇里的蘑菇是榛蘑!
榛蘑,一般都是生长在长白山林区的榛柴岗上。
也叫“山珍”、还被称为“东北第四宝”。
前面哥儿仨分别是人参、貂皮、乌拉草。
一般在东北,说炖蘑菇就是指这个榛蘑了,
都是晒干了储存,吃的时候要提前泡发。
讲真,这个菜,我爱榛蘑超过爱小鸡!!!
接下来就得说是酸菜白肉比较有名了,
酸菜可以说是东北的冬季主菜了,
主要是天太冷,新鲜蔬菜不好储存,
就把常吃的大白菜腌成酸菜,
酸菜也有很多种吃法啊,
比如酸菜炖大棒骨,酸菜血肠,酸菜羊肉,
糖拌酸菜芯儿,酸菜炖粉条儿……
(我爱酸菜炖一切里面的土豆条……)
但我这会儿要说的菜叫渍(jī)菜粉儿,
这个渍字正常读 zì,四声,
然而实际上我们平时都说“鸡”菜粉儿,
可要写下来的话,又不是这个鸡字……
我也是问度娘才知道是要写成渍菜粉儿,
我果然是个假东北人……
看起来和酸菜炖粉条儿差不多,
不过一般这个菜里的粉儿都是细粉,
而炖粉条儿里的粉则都是粗粉或者宽粉。
话说这个菜也是要稍微炖一下的,
完全不是像炒绿叶菜那样在锅里爆炒几下就能行的,
但是在东北,吃酸菜白肉,我们就说炖,
但轮到它,我们一般都说,炒个渍菜粉儿……
可能是个习惯问题吧……
锅包肉,地地道道的东北名菜,
据说是清朝末年的时候,
滨江道署(现在的哈尔滨)的首任道台,叫杜学瀛,
北方重镇嘛,道台府里老是得接待外宾,
为了迎合这些歪果仁喜欢的酸甜口,
他就让他的首席厨师郑兴文,
冥思苦想,才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
也算是当年的歪果仁
稍微给咱的大中华美食添砖加瓦了,还是间接的!
超爱锅包肉里面的胡萝卜丝儿和葱丝儿……(¯﹃¯)
铁锅炖大鹅,你们都听说过吧,
其实要是严格说起来,东北的铁锅能炖一切……
有诗曰:鹅鹅鹅,曲颈用刀割,
拔毛烧开水,铁锅炖大鹅……O(∩_∩)O
虽然对大鹅无感,但超爱铁锅炖一切啊,
就是俗称的铁锅炖,
比如炖鸡,炖鱼,炖排骨……
而铁锅炖一定要这样围着灶台吃才过瘾!
说道这种大锅,就想到一锅出了,
好像是小时候没有这种叫法,
也不知道啥时候谁给取的名。
其实一锅出和铁锅炖没根本上的区别,
都是啥都能炖,内容不限的宰相级吃法,
一个是都炖熟了再端上来边加热边吃,
一个是直接把灶台开发成桌子,
一边炖一边流口水等熟了再开吃,
吃的时候还可以往里面加菜,有那么点火锅的意思。
有人问,老说炖这炖那的,啥是炖啊,
我给你们翻译一下哈,
就是烧,红烧,稍微长时间一点的红烧……
不过不管是铁锅炖还是一锅出,
主食一般都不是米饭,
花卷油饼什么的就不介绍了,
主要来说说东北的玉米饼,
俗称 锅出溜儿,又叫大饼子~~~
在八十年代,
大饼子大碴粥这两样差不多就占了主食的三分江山!
现在的做法更是多种多样,
小时候的大饼子,一定是以玉米面为主,
和好的玉米面,抓出来一大团,
两只手的手指全部并拢,来回倒腾,
差不多成型了就直接PIA唧一下贴在大铁锅的边儿上,
锅底一般都是炖点菜或者烧点汤……
注意一定是贴在锅边上的,
熟了之后有一层胡嘎巴儿的,才是大饼子哦,
要不然咋叫锅出溜儿呢,从锅边儿上出溜下来的才行,
注意到上面的痕迹了么,那就是手指并拢的印儿哦!
说道大碴粥,就想起小区门口老是有小喇叭喊,
大碴粥,咸鸭蛋……
显然,这两样也是标配了,
有南方妹子曾经问我大渣子到底是啥,
其实就是玉米啊!
晒干了的玉米,大颗粒的就叫大碴子,
小颗粒的就叫小碴子,
小到粉末状了就叫玉米面……
大碴粥里的豆是芸豆,不是那种常见的小红豆……
妹子又问,芸豆是个啥,
其实就是豆角里面的籽,
豆角吃不完就晒干了,里面的豆子就是芸豆了,
用来煮大碴粥或者做粘豆包的馅儿。
这就又牵扯出粘豆包了……
小时候,放寒假之后的全家性重大活动之一,
就是蒸粘豆包。
得提前把黄米(后面说啥是黄米)去粉碎成面,
把芸豆煮熟,拿豆杵子把豆子捣成泥,
再攥成小团,摆在大方盘里,放在室外冻成形,
没错,室外就是零下30多度的天然大冰箱!
这样豆馅儿就准备好了。
黄米面和好了之后发面,因为一次要发好多面,
一般都是用好几个盆摆在火炕的最里面发面……
然后就是包豆包了,
以前有个笑话,
说歪果仁老也闹不明白豆包是咋把馅儿包进去的……
估计现在没人会问了吧,和汤圆一样的包法啊……
包好豆包拿去蒸,一蒸就是一大锅,很壮观的,
熟了之后,拿个像豆包那么宽的薄木板,
蘸一下水,起一下豆包,
(就是把豆包和豆包之间的位置切割开)
豆包捡出来,四五个一起
放在之前放豆馅儿的大方盘里,
再次拿到室外冻起来,冻好了装袋,
想吃的时候拿回来直接加热就可以了,
还能按扁了当成馅儿饼煎……
是不是又出现不懂的东西了?先来说豆杵子哈,
找了半天就找到这个图,难道现在豆杵子都消失了?
小时候我家的那个还比这个图上的多了个横梁,
方便双手抓着用力。
捣蒜泥的杵子很多人都知道吧,
这个就差不多是个超大号的蒜杵子,功能一样的。
还有一个很多人不太懂的东西,就是黄米了,
注意不是小米,不是大米,不是糯米,
是黄米!黄色的粘豆包就是黄米面的,
白色的是江米面的,是糯米的一种。
啥是黄米,好像也是不常见的米,
度娘说:黄米又称黍、糜子、黄米、夏小米、黄小米,
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
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
果然一刨根问底的研究,还是得各种搜搜搜啊,
黍就是五谷之一啊,我这离五谷不分也不太远了……
划重点:煮熟后很黏,所以才能做粘豆包啊,
还有一种黄米做的美食,叫黄米饭。
好像一般是在腊八的时候吃黄米饭,
东北有句话,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所以,吃点黏黏的黄米饭,把下巴黏住!
通常大人都是加一勺荤油拌着吃,小孩儿都是加白糖。
为啥要加荤油这件事儿吧,我也不太清楚,
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只加白糖,
可能在吃黄米饭这件事上我永远也长不大了~~~
又想起来一种黄米的美食,切糕!
是东北的切糕哈,可不是新疆那种,
也叫年糕,和粘豆包的基本食材相同,
都是黄米面和芸豆一起做出来,
小时候卖切糕的都是推着木板车,
谁要买就现场拿刀给切一块儿,
蘸着白糖吃,现在好像也很少见了
。
。
。
咳咳,
好像从铁锅炖大鹅开始后面就给串起来了,
串出来的还都是主食类,
哎,本来还想说几个别的菜的,
下次吧,下次再给你们说说
茄子干儿豆角干儿土豆干儿南瓜干儿啥的~~~
仔细数数,
要说的还有好几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