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汝捷:田汉为欧阳予倩草帽题诗

近读田汉诗歌,想起了先岳父说过的一件往事。

那是上世纪20年代,还在武汉读初中的岳父张世模(1912—2012),随他祖父、汉口闻人张仁芬(1868—1935)住在法租界泰兴里。一天他放学回家,看见进门处衣帽架上挂着一顶草编礼帽,出于少年的好奇心,便取下来试戴一下,却发现帽子里面有一首钢笔题诗,还有上下款,句为——

仲夏草木长,留春春不住。

白发与红颜,携手民间去。

予倩二哥头上 田汉

于是他知道来客系欧阳予倩,而题诗者为田汉。其时正值旧戏改革,话剧兴起,作为剧坛新潮人物,欧阳予倩和田汉的名字已广为人知,但当时令我岳父感到新奇有趣的并非两位名人,而是题诗上款的“头上”二字。本来,朋友交往中称对方“足下”,是旧时惯用的敬词,出典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据说介子推“抱树而死”后,晋文公重耳伤悼不已,乃将残树制成木屐,每每俯视而叹:“悲乎足下!”而田汉显然是按草帽的特征,别出心裁地将“足下”改成了“头上”,这既表现出他性格的幽默,也反映出他与予倩关系的熟稔。由于诗颇清新,上款又如此特别,岳父读过一遍就记住了。

欧阳予倩(1889—1962)与田汉(1898—1968)为湖南同乡,均曾留学日本。他们相知甚早,深厚的友情维系了一生。比欧阳小9岁的田汉一直呼对方为“哥”。1962年欧阳逝世后,田汉在《文汇报》发表《悼欧阳予倩》七绝一组,首联即为:“病床访后十天多,竟对秋风哭倩哥。”至于“哥”前加“二”,或与对方在族辈中的排行相关,或与朋友间的习称相关,究竟依据为何,尚待考证。

在我读过的田汉诗选中,此诗未见著录,从辑佚角度看,可谓弥足珍贵。诗的首句借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孟夏草木长”,只是改“孟”为“仲”,而作者的寄托则在后二句:“白发与红颜,携手民间去。”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顾颉刚、刘复等一批干将曾将中国文化的出路寄托于民众的“下层文化”,而提出“到民间去”的主张。田汉则于1926年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到民间去》。该片由唐槐秋主演,参演的有唐琳、易素、叶鼎铭、蒋光赤、李金发等多人。电影描述了两个大学生与一个咖啡店侍女的故事。片中三人曾在一起探讨人生理想。侍女最初倾心于留在城市创业的男生,当男生成为资本家后,两人因思想分歧而致情感破裂。其时另一男生正踏实地从事“新村运动”,侍女与他因理念一致而最终走到了一起。先岳父获睹的草帽诗与上述电影作于同一时期,价值取向与主题表达也完全一致,生动反映了田汉当时的所思所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