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端阳 划龙船(三)

【江滩上的造船坊】

说到划龙船,必须有一个足以广袤的水面才能施展得开,不然的话,就是宜昌歇后语所说的:“茅厕里划龙船——翘屎(死)”。比如长江三峡之中,峡谷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江面最狭处不足二三十米;加上水流湍急,滩多礁险,划龙船根本施展不开。而长江冲出西陵峡,宜昌江面赫然开朗。被唐代大诗人李白演绎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象,也被当代文人郭沫若发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咏叹。初夏数百米的江面自然划得龙船。

当然,也必须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市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搭台,商业唱戏”。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开始的“川盐济卾”直接使得“蜀舶云集,百货充牣,萃于东湖。”也导致大河(宜昌话,特指长江)、小河(宜昌话,特指现在的三江)沿岸码头连绵数里,城墙内外各种货栈店铺鳞次栉比,于是就有了十三帮(宜昌商会的前身),就有了宜昌开埠,新商埠区的崛起。随着宜昌水上交通的发达,随着商业社会的建立,有钱有势的宜昌自然可以划龙船。

划龙船还要人多,除了一条船的划手动辄数十人,加上挥旗的、打鼓的,搞后勤服务的,到了竞渡比赛的时候,围着龙船忙碌的有上百人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宜昌的船工来自五湖四海,就有了凭拳头说话的码头之争,也就有了大端阳划龙船争夺名次的由来,加上开埠以后,宜昌人口从不到一万人猛增到七万人。人多了,就造就了抗战前宜昌的“黄金时期”,人多了自然就热闹和繁华,这也确立了宜昌人到了大端阳万人空巷下河看划龙船的习俗。

宜昌的端午节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从宜昌习俗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称为大端阳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小端阳(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城内家家户户包粽子、煮咸鸭蛋、挂艾叶(宜昌话说:端午不插艾,死哒变个怪)。笔者倒是对那咸鸭蛋印象深刻。在那物资匮乏、少油无肉的年代,舌尖的味道谈不上,一个大大的鸭蛋就是挡不住的诱惑。

(0)

相关推荐

  • 问候亲友二月十八早上好!(817)

    亲友们大家二月十八早上好!88BB

  • 光彩的《龙船调》,黯然的唱歌人

    怪吼一声吧,为人生壮胆 当年,老秋是我们村里非常霸道的人.村支书是老秋的本家.老秋有钱有粮,年年给这个本家塞东西,自然得到不一样的照顾.因此,在村里,他可谓有钱有势.有钱有势,他理所当然就霸道.由于他 ...

  • 大端阳 划龙船(八)

    [奋勇前行] 宜昌原来是没有女龙船(宜昌话说的是母龙船)的.这也是旧时川江上行船的规矩,认为女人划船不吉利.其实与chun节既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也是既有龙舟也有风舟,<天府广记>中记 ...

  • 大端阳 划龙船(七)

    [2001年在宜昌三江航道举.行的龙船赛] 于是,到了大端阳决赛的那天下午,宜昌全城自然万人空巷,从西坝到大南门沿江看龙船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笔者小时候第.一次看龙船,是跟着同住在市法院(当时市法院 ...

  • 大端阳 划龙船(六)

    [清末民初的宜昌龙船] 旧时宜昌帮派众多,码头与码头之间经常发生械.斗,同行业之间为了争夺货源,也时不时会发生剑拔弩张的流血事件.所以,到了正式比赛的前几天,参赛的各龙船队都会高度提高警惕,每天晚上都 ...

  • 大端阳 划龙船(五)

    [宜昌话把"造船"说成"打船"] 旧时宜昌的龙船的船身分别有红.黄.乌(黑).白.鸭(宜昌话里的鸭蛋青就是浅蓝色)五种颜色,划船的队员头上扎的头巾.身上穿的背心 ...

  • 大端阳 划龙船(四)

    [船中戴礼帽者为站头人] 宜昌本地有句俗话:"玩得起一条灯,划不起一条船".指的就是元宵节的龙灯与端午节的龙船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划龙船的开销要大得多.虽然宜昌话说的是" ...

  • 元景:五月端阳划龙船|散文

    郭广华:拒贿有方|小说 文/元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而在我们四川,则更习惯叫端阳节,为什么?因为五月是阳气升腾正旺之际,元·欧阳玄<渔家傲> ...

  • 敬端阳:大云山传奇(三)

    大云山传奇 敬端阳 三 四门山筑坛设祭 六仙殿点穴涌泉 却说七星解决了"三阳"水患,修筑了暗河,就派一星回天庭复命,其余六星留下来完善后续工作. 这六个仙人每天从七星岭出发,往返于 ...

  • 行书的十大变划,越变越耐看!

    在美学角度而言,书法是一种视觉造形艺术,讲究变化与造势.下面,我们总结书法10种变化,悟懂和实践这些变化,越写越清爽.越有味耐看! 一.大小变化 三个同样大小的字,笔划的粗细与多少差不多的,若相连在一 ...

  • 大秦帝国(三)

    秦国起源于秦邑,属于当时核心政权的偏远地区.中原列国的天朝上国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对于这个边陲小国的歧视和封杀使秦国数百年来与戎狄各部争斗不休.这种血与刀的历练为秦国未来的强军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年历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