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林伟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其一定的教学结构。问题探究法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从欣赏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开始。问题探究法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自主思考,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问题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或得出结论,并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生自主性是现代教学的主导思想。问题探究法就是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理解和应用的艺术研究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式教学实践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兴趣,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美术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外国现代雕塑艺术》一课中,为了介绍汉森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作品,我先用课件展示多幅汉森作品,学生对写实性极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引发疑问后,提出问题:这些作品是雕塑吗?学生马上查找资料,回答是雕塑,是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教师随即提出下一问题:作者是如何创造如此写实的人物形象?学生思考,发现作品采用了新型材料,老师再介绍作者在创作中是用真人翻模的形式创造出如此写实的人物形象,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用如此写实手法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情景,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2、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在讲课时学生对老师出示的材料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问” (即质疑和提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当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
4、留有空间,体会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有较宽余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的机会。
5、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章节学习中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课后对泰宁明代古建筑群尚书第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二、问题实践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问题要科学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探究法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理解,对美术知识的准确把握,并精心备课,准备好每一个问题。创设不同的问题形式:感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结论式问题。不同的问题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2、问题之间要有梯度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有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表象到本质,由未知到已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去思维去想象。如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先要求学生通过感知系统感受作品,设置感知性问题。通过感知性问题初步了解作品后深入地分析作品,提出分析性问题。在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整理思路,结合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总结所属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提出结论式问题。
3、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根据不同欣赏课程的内容要求,提出和组织不同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
4、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分析美术作品过程中往往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有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教师可激励学生去大胆探究,组织学生课堂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进行结论的多重性探索。
5、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注重问题所饱含知识的联系性,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引向结论。
6、提问要注意广泛性
设计全体回答式的问题、小组回答式问题、个体回答式问题。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7、解决问题要彻底
问题探究法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因此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老师应对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进行补充,或引导学生帮助补充完整。
三、问题探究实践取得的成果
1、学生会问会学。“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3、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教师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改革了教法,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
四、探究意义深远
通过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以往的教学高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使学生无暇思考,只会依葫芦画瓢,眼里有思路心里没有思路,不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思路,只能永远重复他人。现在我们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灌输模式,创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寓问题探究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并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悟出对问题以及相关美术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