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之后,拉美文学要看波拉尼奥
中信大方新出了一套“最后的访谈”系列,第一辑收录了六位作家的访谈,其中有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冯内古特、波拉尼奥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每本书的篇幅都不多,一般都有四五篇的访谈组成,而且最后一篇都被冠以最后的访谈,整个系列大概因此得名,也被我戏称为“谈完就死”系列丛书。说实话,作家访谈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一篇好的访谈需要访谈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写作习惯,熟读他的作品,而且最好对作家有一种同理心。
这样只是准备的前提,访谈还需要时间和作家的配合,很多作家不善言辞,如果没有耐心的话,很多访谈也不会出彩。当然,如果遇到了一个谈吐欲旺盛的作家,也需要知道何时适可而止。一篇好的访谈,比如像《巴黎评论》中的作家访谈,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可以长达几年。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看“最后的访谈”系列,质量上是参差不齐。比如,按照我的观感,最好的一篇是美国小说家理查德·伯金在1968年对博尔赫斯的访谈《原始神话》,两人都符合我以上提到的作家访谈的条件,比如博尔赫斯就谦虚地说“这种对话对我而言不是辩论,不是独白,更不是傲慢的说教,而是和他人一起求索真知的过程”。而稍微差一些的就是华莱士那本中的几篇,明显感觉到访谈者对作家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工作,大概就是把作家访谈变成了无聊的八卦索隐。
最后的访谈系列中的作家,前几位受众在国内都比较多,我们先不谈,最后一位华莱士因为访谈质量一般,我们也先不聊,今天主要说说波拉尼奥和新时代的拉美文学。我们对拉美文学比较熟悉,但是这种熟悉建立在对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了解基础之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拉美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出现一批年轻的作家,带来了他们很优秀的作品,比如富恩特斯、略萨、马尔克斯等等,成就了著名的拉美文学大爆炸。从那时候起,拉美文学持续对世界文学产生着滋养,无数作家从中受益,中国作家更是从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中迎来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拉美文学的百花齐放,也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在后马尔克斯时代,拉美文学出现了断层,几乎没有出现可以与前辈想比肩的作品,这种现象,直到波拉尼奥带着他的巨著《荒野侦探》出现才得以改观。
波拉尼奥生于智利,在墨西哥度过少年时代,后迁去西班牙。在《荒野侦探》出版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前半生大部分时间,他做过洗碗工、服务生、码头装卸工、垃圾处理工、夜间看门员、季节性短工、接待员等,并一度染上毒瘾。他正式开始创造小说的时候已经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而且那时他已获知了自己身患肝病,时日无多。2003年去世前,他留下了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尤其考虑到《荒野侦探》长达六百多页以及《2666》将近千页的篇幅,这种短时间内爆发而出的旺盛的写作能力让人惊叹不已。
在《最后的访谈:波拉尼奥》收录的第二篇访谈的前言中,访谈者说,如果有人认为拉丁美洲文学现在并非是光辉岁月,只要看看波拉尼奥的几页小说,就足够打消了这一想法,因为有了波拉尼奥,“文学——这个拥有难以言明之美的炸弹爆炸,摧毁又重建——应该为自己最美妙的创造物之一而感到骄傲”。但是这种荣耀来得还是太晚了,波拉尼奥去世时只有五十多岁,《2666》写了将近一千多页还没写完。在第三篇访谈中,访谈者还追问过他是否怀疑过当职业作家谋生的问题。波拉尼奥说,他从来没有职业方面的忧虑,他一直的忧虑都是经济问题,“二十多岁的时候,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写诗,因为我那时也写诗,我想要的是活得像一个诗人……对我来说,身为一名诗人意味着得是革命性的,愿意彻底接纳各种文化和性的表达,最终,愿意彻底接纳一切相关的经验”。
早年的波拉尼奥以诗人自居,以自己的诗歌为傲,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比小说更优秀,所谓“诗歌让自己脸红更少一点”。只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他才开始写小说,大概是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儿女的出生,让这个一生都在外流浪的诗人,意识到对孩子的责任。九十年代早期,为了奖金,他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参加西班牙举办的文学竞赛,才引起了出版商的注意。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确认可以依靠文学生活。按照波拉尼奥的说法,那是1992年,但是也正是那一年,他得知自己身患重病。
最后一篇访谈中中充满了各种八卦,那时候波拉尼奥已经时日无多,但是波拉尼奥被评论家称为拉丁美洲最有前途最光明的作家。波拉尼奥觉得,这一定是个笑话,他强调说,“我是拉丁美洲前途最不光明的作家。但就这一点而言,我是拥有最多过去的那种作家。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