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学思想文化沙龙第一期 —— 洪均生先生武学思想专题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时间: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上午九点三十分。地点:洪式太极拳北京推广中心。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冠新太极推手基金会。承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拳研究推广中心。协办单位:北京市武术协会,中科院武术协会,海淀区太极拳协会。参会人员:门惠丰,马学智,黄康辉,陈建云,杨玉冰,宗维洁,汪楠,王巾轩,卞景时,洪继群,洪森,杜德平,张有峰,张山,谢业雷,杨建营,游海滨,房莹莹,仝保民。

《会议纪要》

黄:开会致辞

欢迎大家参与主题沙龙,在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拳推广中心惊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包括汇演,雅集,发布会等活动。

马学智老师线上致辞:看到很多老师,轻松的环境下展开相关讨论,代表武术学院全体老师感谢各位出席,副书记被借调到巡视组,他表示歉意,以后有机会回来参加这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发扬光大中华武学思想,发扬光大洪均生先生的武学思想,会对我们研究有推进,有启发,不仅仅是两到三个小时能说明白的,长时间学习,让我们年轻人,进一步学习,这是我们这个活动的初衷。我来这里学习的,谢谢老师。

黄:谢谢马院长致辞。下面介绍嘉宾: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委员会主任张山先生,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门惠丰先生,原北京市武术院副院长张有峰先生,洪均生先生娣孙洪继群先生,洪森先生,北京市武术协会主席杜德平先生,北京市海淀区太极拳协会王雁元女士,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李磊先生,北京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效民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谢业雷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建营先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吉远先生。洪先生在陈发科先生的教授下,以扎实严谨的态度做了很多考证和亲身实验,一方面把太极拳规范,一方面把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很多误会做了更正,对太极拳健康发展,学科发展都大有裨益。北京市太极拳传播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北京市武术协会做了大量支持。欢迎杜老师致辞。

杜:各位老师好。按辈分,我跟马洪老师学的,我是洪老先生的孙子辈,我对老先生很崇拜,他说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以人品为主。他跟人交手,点到为止,一定要给人面子,过去武术和现在武术功能不一样,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技术。北体大学智和康辉院长搞这个有意义,太极拳是人类文化重要载体之一,人类面对这种情况,人类文化共同体,邻国印度灭顶之灾,我们的太极拳在防止疫情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北体大和康辉老师,把我们这些好东西好玩意儿,推广到外面,恰逢其时,我表示赞同。

黄:感谢杜主席致辞。下面请洪继群先生做洪先生生平介绍。

洪:我是洪先生的娣孙,荣幸参加这个沙龙,感谢体大举办这个活动。坎坷经历,浙江宁波,高祖从宁波迁到济南,当时因为太平天国战乱,高祖在济南读书学习,后来到河南铝线被任命为知县,十个地方当过知县,最终定居在禹州,祖父出生在那里------09年我的曾祖父考中了八供,等于保送生,来了北京,把全家从河南迁移到北京,1928,吉安所右巷,绒线胡同,宣武门校场三条。我的先祖父身体不好,药罐子,四大名医都看过,命不久矣,可能活不过三十岁,我们家邻居叫周怀民,著名画家,介绍吴式太极刘慕三,1930年陈先生来了北京,刘慕三先生带着三十多个学生拜到了陈先生名下,从1930年到1945年,每天喊我爷爷奶奶练拳,因为日寇入侵,家境败落,从右巷转移到宣武门,靠房租为生,当时救了我奶奶一命,1944年迁移到济南,投靠曾祖父亲戚,从此在济南传播太极拳,一直到1956年,返回到北京,在北京又学习了半年,把他在济南的练拳心得体会展示给陈老师,请示老师缠法,能不能怎么用怎么练,陈老师说可以。回到济南改动创新,理论研究上做了一些自己的创新,在70年代,当时国学大师刘子衡(国共和谈的时候,李宗仁三个助手之一)跟我爷爷相识之后,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拳法形成著作,流传下去,鼓励我爷爷把书写下来,现在是省政府所在地,原来比地面低半尺,一下雨就倒灌,一张床,一个书桌,剩下的就是杂物,以前每天看爷爷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当时是三易其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小时看爷爷练拳很不解,为什么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爷爷鼓励我练拳,当时没有兴趣,软绵棉,没有意思,没有拳打脚踢来得快,教我云手,画圈,告诉我吃饭也符合自然顺逆运动规律。参加工作之后,有很多人找到我,知道我是洪均生先生的孙子,没好好学很惋惜。守着宝藏,有没有不传之秘?我回到济南问爷爷。爷爷说我百分之百教,他们百分之百学,他们也许会百分之几十,我看他们连续学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了一个金刚捣碓,我都看烦了,我爷爷说一直都没有练对,拳练对,以后才能用对。练的时候马马虎虎,用的时候漏洞百出,跟书法相似,笔画没对,字写不对。正楷写不对,草书写不对,基础上要学对,最终才能学好。经商之后,世界各地游走,发现每个地方都能找到洪式太极传人,见面之后格外亲切,这个拳法的传播越来越广,真东西、好东西不怕时间长,国外也有他以前的老学生、老徒弟,很多人到了六七十岁才突然发现细节,以前看书不理解,直到里面的劲儿是对的,外形才是对的,推手的时候给对方发出去才干净利落。经商之后有经济基础,这是真东西好东西,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推广各地的发光传播,希望大家多交流,相互之间练了之后多实践。所以我希望在爷爷的拳法传播上尽绵薄之力,最后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多做指导,我们在拳法发展上会不遗余力,谢谢大家。

康:谢谢洪先生生平介绍,下面请谢老师,谢老师不在,请门先生讲讲,门先生对这个拳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门:洪老培养了咱们几个弟子,而且特别是家传,应该分一分,家传,知根知底,你们介绍我特别爱听,自己的爷爷自己在家里的影响,培养了自己的后代,后代继承了他独特的技术,而且他这个发展不是一般的,真是发财余地,没有钱不行,有了钱得有个庙,和尚或者老道都想为生,靠着小庙生存起来。武术的生存是民间的文化遗产,不怕退休,因为国家的干部有退休,民族传统,不光是武术,越是自己搞,而且有个地方,在多么艰苦的情况下,都能留下他的遗迹,写书在很艰苦的环境下,把他的精神留下。------因为北京你爷爷教的都能请来,大徒弟是洪均生,没有在北京,在山东,怎么请过来呢。中野春美,学完了以后,咱们体育大学,就把徒弟请过来,编一个简化的,得到领导和外国人的重视,呼噜噜都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我们校长一看,那是什么,那不行啊,怎么这样,我真是亲自找你爷爷,他们都不知道,你爷爷教的他,动作大方舒展,------。新中国武术历史,这都是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吴斌,北京武术队第一届全运会,应该我是当教练,中央让我表演,后来我推荐他过去,国家搞的第一个。有人不爱听,不听也得听,我是教书匠,我培养人,你们当官,谈技术问题以后的事儿。

黄:北体大在太极拳发展,他招了很多全国冠军,一个个亲自去考察,他多次在全国比赛当中看我的比赛,多次下济南专门去考察,跟我的老师李恩久先生交流,想让我来体育大学,门先生和洪老先生渊源久远,很早门先生就推荐中野春美先生,她是日本太极拳协会领导人,练拳之后觉得这个拳法,确实不一样(跟其他的比),她就拜洪先生做干爹,每年都来,回娘家,在接见中野春美先生,我老师李恩久一直陪着,她得到了真传的一些东西。洪先生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当时洪先生家里有两个烟斗,洪老师说百年之后传承下来,做一个信物,谁不听话用这个打谁,第一个要传给李恩久老师。请张山老师,新中国以后管理武术时间最长的领导,请张老师讲讲。

张山:今天有机会参加洪均生老师武学思想沙龙,很高兴。有些老师已经发言了,都很好,组织这个活动很必要,应当说呢:建国70年,体育在不断壮大发展,太极拳呢,编写套路,1954年1955年,陈发科也参加了,李天济、唐豪老前辈参加了,说明国家对大众身体健康十分重视,毛主席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从太极拳入手,1955年两拨人编写,1956年成型,简化太极拳,24动作,学太极拳都从这里入手,又学别的陈式、吴式,孙式,普及最广的,人群最多的,1984年我去日本参加日本第一届武术比赛,太极拳已经落后日本了,杨成武,报名三四十人,建交之后,把老拳师请到日本了,让你去教学,老拳师资料我们没有,日本有五六十个组织,五六十年代周总理向别人推荐的,这个项目既能健身,也能防身,1972年我回来,共性其实是第一人,说明日本对太极拳推广比我们强。所以1984年我去日本的时候我就感觉很严重,给国家体委写报告,搞一个全国太极拳邀请赛,1984年我们在哈尔滨,报名50个人,还没有人家一个太极拳队人多。人家六七百人,各个流派都有,杨式的比较多,孙式跟吴式的,比较多,所以我就说可怜,从此以后,我们武术处就给国家体委写报告,说形势不好,有日本人说,我们从中国人学,你们中国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有什么想法,当然在宴会中是开玩笑的话。我们又写了一个报告,把太极拳从国家体育当中单独立项,一直到现在,太极拳全国锦标赛,不是锦标赛不算成绩,所以又提高了一个,所以我就说,太极拳国家很重视。国际武术联合协会,从武术中单独提出来。最近这几年,太极拳五大流派,六大流派,都有新的思路,出了不少书,不少光盘,国内也推广,陈式太极拳在各地都有培训基地,这个也是好事儿,太极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太极拳在国际上申遗通过了,这是好事儿。为什么中国太极拳申遗通过,国外比不了,太极拳,在国内国外推广,大家受到了益处,就是没有益处,再说再推广,也不行,老祖宗创了这个,立了功,我们后人传人推广,后人受益,不受益也不行,奥委会说更快更高更强,我们要说健身,少数人在一个年龄阶段,都希望强身健体,不能得病,庆奥运,男女拳棍,下届奥运会比较大,青奥会是接班人,一步步来,马上进入下届奥运会,街舞攀岩都进去了,空手道,另外一个是五人的棒球和武术,一共讨论了七个项目,今儿开这个会非常有意义,希望你们越办越好。你们那个马院长也非常支持,马院长牵头,洪氏家族参加,你们家里的事儿我们帮着你们推广,你们要不使劲儿,是吧。

黄:我六岁跟我爸爸习武,洪先生有几句话:我教拳,既图名也图利,国家的名,民族的利。我在北京体育大学跟门先生练拳,严谨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这几位老师,李恩久老师,教我技术,济南带起来的,门先生,我跟张山老师接触,1990年太极拳建立推手规则修改,那是一年大修改,我看了看照片,好多老先生都离世了。他做了很多工作,我就不一一说了,他做了一个太极推手的教材,这是更近距离的跟张山先生接触,在沈阳开会,他请了很多人事,他对每一个人的诉说都耐心倾听,在适当的场合,使我深深折服,先生的才能让我深深折服,这是我人生当中几位不同的老师,下面请谢业雷副教授,给我们讲一下。

谢:尊敬的张老师刘老师,各位前辈,我是上海体育学院的谢业雷,受益于洪式太极,讲讲小时候练拳的经过。1987年练洪式太极拳,带着我们在武术馆练习,师爷经常来看我们,在印象中,1988年元旦,我们搞了一个济南市的太极拳比赛,师爷观摩我们学习指导,老师经常讲师爷学拳的故事,我们想是不是也可以,一下子练个十遍二十遍,现在我们练不了那么多,十遍有的。传播过程中思考:尊师重道,好的方法技术都要继承下来,通过学校的学习,和后来的工作,我是1989年学习工作,学校是年轻人的圣地,中国的大学生,全国各地的学生,对推广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考虑后面在学校开办传统的陈式太极拳,也是我们的洪派太极拳。学校这个是年轻人的天下,让他们改变观念,太极拳不是老年人的,2005年我在福建大学教他们,现在他们还有把孩子送过来的。第三块就是社会化的传播,进公司和企业,当地社会,1989年我来上海比赛,一上场,他们就说这是济南的,洪均生老师那边的。线下组织各种活动、比赛,线上通过互联网、抖音、快手,通过这些多媒体,融合国际上传播,日本、以色列、德国传播。多练,多悟,这拳法需要人生理解,希望我们这个活动越办越好。在领导和各位老师支持下,把他传播好,我就说这些。

黄:谢老师做了很多推广,连续数年全国冠军,下面请杨老师讲话。

杨:山东师范大学念书的时候接触,后来德州一个老师,一直跟老师练习,练得不错,比较系统的学过一路,在想学二路的时候,老先生去世了,虽然很想学,也学过一些,但是还是属于门外汉。我就以后这个传承,怎么实现传承,一路、二路、推手,后面之后极少数的人才开始拆招,喂招,从基本功开始,实战是最后,套路是入门之法。这个套路是否科学?我是认为是很正确的,通过这个筛选一大批,意志不坚定,品德不好的,如果从学校教学的角度考虑,没学完,学生毕业了。功法、单式、用法一体。功法放到最前面,单式放到后面,这个是否更科学一点。金刚捣碓就学了一周,一个单式学精了,再学下一个,所以我觉得太极拳是否会更好一些,如果单从套路角度出发,一开始学套路,怎么样比较好呢,先学核心招法,最后再套路总结,这个对学生接受来说,可能更容易一些。------我认为这种传承发展,我的个人观点,非常不成熟,请各位批评指正。

康:杨教授是武术界非常有名的教授之一,时间紧张,马老总结一下。

马:各位老师说的非常好,学术沙龙对太极拳研究推广是有必要的。各位老师从推广方式,推广手段给了建议,为了这个拳种更好发展提了建议,我想这个推广中心会吸纳你们的建议,为我们下一次会面做好一个铺垫。形成一个教材。我们搞的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交流比赛,搞了19届,实际28年,一开始是太极拳交流比赛,后来是武术交流比赛,以太极拳为主,我们把洪式太极拳作为一个突破口,对我们今后研究推广工作有这么一个规划性发展。我希望康辉老师在其他兄弟院校,几位老先生帮助之下,大力推广,学院全力支持,里程碑的意义,抓住这个契合点,风口,今天就借助这个机会,简单汇报一下,感谢张山老师,门老师,还有其他院校的老师给我们大力支持,有成果大家共享。

黄:感谢各位支持,今天会议到此结束。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