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进去的,读进去的,才是我们自己的

听进去的,读进去的,才是我们自己的

约稿。

还记得小时候刚开始看“字书”,看的是什么吗?

我还记得。

是《三国演义》,是《杨家将》,是《兴唐传》,是《说岳全传》,是《水浒》——那是片段地看了连环画,看不过瘾;得找字书来看,才行。

在看连环画之前,我听评书。那会儿,有些评书来自收音机,有些评书来自外公院子里的半导体。诸葛亮字孔明,关云长手使青龙偃月刀,秦琼秦叔宝,单通单雄信……

那会儿我已经听了许多故事,却还认不全字,不知道岳飞用的“沥泉枪”怎么写,以至于闹过笑话:刚进小学,写作文时,写成“力全枪”。

现在想起来,大概和菜市场标牌写“生江九菜”,差不多搞笑吧。

我后来爱听故事,爱看书,大概跟这个源头有关。后来略认了字,就喜欢找点什么看。大概日常的生活很容易无聊,有点字看看,会觉得开心些。无聊等公车时,看看车站旁早点铺的菜名都开心:

馒头花卷、雪菜大饼、鸡蛋灌饼、咸浆甜浆……

虽不算“看到就算吃到”了,但经历过的诸位,自然有同感:

有些什么过眼或过耳,自然觉得生活没那么无趣了。

也许因为从小听惯文本,我特别能理解王小波的话,“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也能理解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何以要每天大声读给自己听,直到听来顺耳为止。字句好,读来自然流畅。

我的读书习惯一向是,读过文字,脑海中读出来,才算是看进去了;类似于吃东西,嚼过了咽下去,才算是吃了;如果只是快速看一遍,字不进脑,譬如对食物闻一遍,吃不下嘴似的。

当然,好的文章,读着和听着是不同的。比如马三立先生的口风,我们都清楚;他写字,写《艺海飘萍录》,字句却是这样的:

“万人迷李德钖为人落拓不羁,颇有几分穷不怕的遗风。他嗜赌,经常输得身无分文,无钱吃饭,便把衣物送进当铺;没米下锅,也不见他犯愁,数九寒冬,常常单衣薄衫,蹲在墙角里晒太阳。”

字句流畅,真是好文笔,但的确比他老人家说话,气质不同。

这也不奇怪。书面文字与口头语相比,后者更得照顾人的听觉、理解与记忆力。所以字句更短:更熨帖,更易解,更舒服。

所以我做饭或跑步时,爱听单口相声。不需要多好笑,但字字句句不费理解,听得进去,像老先生们在温暖亲切地跟你说事儿。听着,又不会觉得无聊,又不妨碍手上脚下做事:时间这么流逝起来。

喜欢在睡前听相声的诸位,大概都能理解这种感觉吧?那是能抵御生活中种种无聊的,让生活温暖慰藉,有滋有味的精神食粮。

哪位会说,精神食粮可是个高级词,没这么简单的吧?

那,其实是可以的。

一般说起来,大家总觉得,精神食粮该深厚沉重才是。然而精神食粮可以有不太啃得动的大骨头棒子,却也可以有入口即化的五花肉——只要放宽点,也行。

历来大家都觉着,提到读书学习,就是高耸入云的图书馆,皓首穷经的读书人。光影迷离的书斋,满桌案牍器具,长卷浩繁。

然而其实,柏拉图与孔夫子那个时代,许多大师都述而不作。他们自己讲,有人负责记,负责整理,有人事后回忆。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最初是口头文学,是吟唱出来的。

罗马诸位大诗人所写,也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唱的、吟诵的。

苏轼有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八十多个字,一条微博的长度。他老人家《东坡志林》,序言道:

其间或名臣勳业,或治朝政教,或地里方域,或梦幻幽怪,或神僊伎术,片语单词,谐谑纵浪,无不毕具。而其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危困厄之状,亦既略备。然而襟期寥廓,风流辉映,虽当群口见嫉、投荒濒死之日,而洒然有以自适其适,固有不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束者矣。

——搁现代,大概算碎片化阅读?

中国的长篇小说流行,是明朝之后的事了;欧洲大陆长篇小说流行,也是跟着出版业的发达、报刊连载的流行起来的。

这么想来,公元前的语录,公元初期的笔记,唐传奇,宋话本,20世纪的报刊连载,21世纪地铁上片刻闲暇时光所读的文字——大概,不同时代,精神食粮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声音也是。

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专门有个情人负责为他读小说听。

三国时蜀汉的王平,南北朝时北魏的杨大眼,少年时经历坎坷,都来不及认字,所以军中专门请了人,负责给他们读古书,顺便讲解意思。妙在他二人悟性高,听人解说,也能通晓史事,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呢。

就像我小时候磁带里所听到的评书,与现在我跑步与做饭时听到的单口,以及睡前催眠听的相声,也是不同的呈现方式吧?

话说,卡斯特罗时代,古巴雪茄厂会专门雇人读小说,让工人们边听小说边卷烟,不会觉得无聊。类似的故事,拉美一向有。

只是,在这个世上生活,大多数时候需要用到我们的眼睛;而不社交——即,不用听人说话的时候——耳朵会经常空闲下来。所以,如果有随时可以听着的精神食粮,就挺好的吧?如上所述,世上有些东西,哪怕简单如“馒头花卷、雪菜大饼、鸡蛋灌饼、咸浆甜浆”,看着听着,都比不听要强。何况,还可能是专门为了听而设计的,温暖慰藉的精神食粮呢?

日夜的听读中,好书也成为了如同每日饭蔬一般的精神食粮,一点一滴融入灵魂深处,在人生的迷茫期,化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也在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指引我们寻找合适的方向。

每一个读书者的人生轨迹中中,都或多或少有着好书留下的印记。浩瀚书海,好书不可枚举,我们总会在寻找一本又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在这些好书中,我们更想找到一本与自己灵魂最契合的好书。

在喜马拉雅的423世界读书日推出的“好书自有力量”H5中,设计了“幻”“典”“知”“爱”四个按照不同类目书籍编排的主题剧场,为你重演一本本好书的经典剧情,还会根据你选择的不同测试选项,为你推荐一本与灵魂契合的好书。

收藏

举报

(0)

相关推荐

  • 琅玕阁|王了一:战时的书——瓮牖剩墨之四

    如果说梅和鹤是隐士的妻和子,那么,书该是文人的亲挚的女友,抗战以前,靠粉笔吃饭的人虽然清苦,也颇能量入为出,不至于负债:如果负债的话,债主就是旧书铺的老板.这种情形,颇像为了一个女朋友而用了许多大可不 ...

  • 胡盼:食粮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物质食粮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精神没有了食粮,那么人将变成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追求.没有思想的躯壳,精神食粮对于人的重要性更大. 我是一个年轻人,是一个争强好胜 ...

  • 强力研读:怎么才算把书读进去了?

    堂主推荐: 你很难想象,一个写作小白,学会思考之后,能写出4000字有逻辑思考的文章. 今天是读书会学员华伟的周分享,进步非常快,从开始焦虑苦恼,到现在干劲十足,正在准备思考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系统. 成 ...

  • 看到小雷音寺,唐僧为什么不听劝一定要进去,原来他才最有心机

    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上,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很多人一定会和小编一样想,很多劫难都是自己找的.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很多次磨难,不是因为师徒四人多管闲事,就是他们自作自受,比如小雷音寺这一难就是如此. 本来, ...

  • 早年读过莱昂莱德·科恩的诗,没太在意,听他的歌后,才找了他的诗来读。

    国内过去只出过他一本诗集<渴望之书>,孔亚雷和北岛翻译.这两年他的书才多起来,上海译文今年还推出了他的两部长篇小说. 莱昂莱德先写诗和小说,后移居美国才成为歌手,写过不少好歌.他早年写诗获 ...

  • 20210610教学手记——学生读不进去,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语文难教,尤其是现在,因为学生的生活节奏比国家总理还快,要沉下心去读书,确实难.因此,我们往往会慨叹:学生读不进文本.每每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该问一句: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有时想想,可能也不容易,因 ...

  • 书该如何读进去?让古人告诉你这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营养.但很多人不会读书,找理由说自己记性不好,前头读后面就忘了.为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今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前 ...

  • 赏石之至高境界:读进去,又读出来!你能做到吗

    石头,脱离大地母岩,受自然界外营作用于一方水土中,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石头一旦具有使人精神上的美好感觉,为人们发现供奉,就成了所谓的观赏石. 要成为观赏石,必须先立下天地位焉,卓然有神有韵!一颗观赏石初 ...

  • 说点白话,读进去就好

    也没时间展开,确实也是有点词穷,但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在这里就可以了,各位随意取用就好! 一.忘记"品牌"这个词 我看别人长篇大论的写很多关于品牌的文字,读着都觉得累.为了不累,也为 ...

  • 装完水电万万要检查这个地方,我家没听劝,住进去肠子都给悔青了

    装完水电万万要检查这个地方,我家没听劝,住进去肠子都给悔青了 房子在装修的时候,水电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水电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人买房都得花大半辈子的积蓄,买房是件人生大事, ...

  • 《黄帝内经》“病因病机”的智慧解析!读进去,悟出来!

    <黄帝内经>病因病机 1.三阴结谓之水. 2.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3.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4.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