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94年:潇洒放纵却寂寞没劲的八月,像昙花一样

七月太莽莽,九月太簌簌,八月从最热开始转凉,刚刚好。

以八月之名的电影很多,《八月迷情》《八月狂想曲》《八月情事》《八月的故事》《八月照相馆》《八月:奥色治郡》,还有尚未上映的《八月未央》,而以今晚观看的这部《八月》最为直接。

说是直接,其实影片里并没明确宣示,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甚至可称散淡,只是描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的生活日常。

《八月》是黑白画面,节奏舒缓,对普通观众似乎并不友好,有“闷片”既视感,大致有三条故事线:一条是小雷小学毕业要升入初中面临择校,一条是小雷的太姥姥卧病在床家人如何照顾,一条是小雷父亲“被下岗”后最终决定外出闯荡。不像其他多线叙事剧情片,《八月》这三条线是按时间并进的,表面上看没有交缠,同时每条线也没设置太大的戏剧冲突,总体来说,就是淡淡地讲故事直到结束。

12岁小城少年小雷,在小升初的这个暑假,既自由不羁,却也无所事事,有一层疏离的孤独,不是那种很大很空的失落感,而是一种稚气的。因为成绩比上重点中学少了八分,家里为他托关系宴客,电影厂职工父亲觉得上不上重点无所谓,当老师的母亲却觉得非上不可,而小雷坚持想上三中的理由却让温和父亲也失望暴走:小雷只是觉得三中的校服很帅,还配一根跟流氓三哥一样酷炫吊炸天的皮带。

从孩子视角去观照他身边人发生的事,从而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社会思潮,并不是电影手法的新鲜事。但《八月》在勾画“一场简单、安静、浪漫的白日梦”时有着静水流深的气质,很能传递情绪。有一幕非常有意味,小雷从睡眠中惊醒,在房门外偷窥客厅里的父亲,白天被人欺负过的父亲独自看电影,正对着空气拳打脚踢。

此前面对电影厂改制小雷父亲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有真本事并不害怕这种变化,还想着以此为契机大展拳脚,面对妻子劝说去找人说情很是不屑,大声宣告“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然而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有万千无奈,最后他为了生活远走他乡,从剪辑师变身做起了场工。

《八月》自然是怀旧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集体记忆召唤,并不是通过一系列旧物旧景的堆砌,这部电影使用的是一种高明的代入。1994年发行的大热金曲《祝你平安》《你在他乡还好吗》,1994年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以及1994年出台的旨在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八月》最后打出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辈”,影片最触动我的也是片中的父子情,其实影片并没浓墨重彩地刻画父亲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但通篇却在细枝末节中展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以及儿子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与父亲互动。父亲教小雷游泳严厉中充满慈爱,一脸宠溺的默默等在旁边看着小雷办游泳证;小雷流连桌球室,母亲怎么也喊不动,还是得父亲出马,父亲多次提醒小雷不要招惹母亲;母亲生气摔掉小雷心爱的双截棍,父亲默默帮小雷拾起;父子去看电影遭遇15元一张票的尴尬(分账片再也没法免票入场),这时又遭遇韩胖子的变相挑衅,于是小雷追着韩胖子的小孩揍,父亲并没出手管制;拍全家福时父亲缺席,小雷举起右手做出搂怀状,假装父亲就在身边。

1994年,我也和小雷差不多的年纪,可是我的父亲印象却是寡淡的。和中国很多传统家庭的氛围一样,我有对父权的敬畏,却几无平等的交流。记忆里,和父亲也没有很多一起共同经历的特殊时刻。想不起父亲和我有一起看过电影,一起在田间分食西瓜,一起推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甚至想不起和父亲有发生过真正有效的对话。不过幸好,还有这样一部电影替我们记录着,提醒着我们中国式父子相处,也许原本就无需太多有形的证据,只要情感是纯粹的,关怀是无声的有何妨?

第一次知道《八月》是在去年11月的金马奖,它拿了最佳新演员奖和最佳剧情片奖,饰演小雷的孔维一在领最佳新演员奖时奶声奶气地说“感谢张大磊导演给我这次成名的机会”,非常可爱。可是得奖和口碑并不是一部没有名导、明星加持的小成本文艺片成功的通行证,而且那届金马奖普罗大众似乎对周冬雨马思纯的双黄蛋影后更为关注。

《八月》上周五和好莱坞商业大片《金刚:骷髅岛》同日上映,排片量和票房的差距可谓鸿壑。虽然今年三月刚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保障,但这仍是国产文艺片无法绕道而行的尴尬。只能归结于这一届的观众品味不行?

《八月》的英文片名是《The Summer Is Gone》,夏天终将过去,欲知后事如何,故事未完待续。

昙花已经开过,八月之后是开学。生活始终在继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