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名校名师精讲教案、原创课件、讲课视频(可下载)
《再别康桥》
佘梦珂老师讲课片段
《再别康桥》精讲教案
佘梦珂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充溢于诗中的情感美。
2.通过分析极富有绘画美的中心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音韵美、结构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与鉴赏,把握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新诗的“三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散文导入,引出新课
诗人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写到这样一段话,“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那我们想一想,假如有一天诗人将要离开自己如此喜爱的康桥时,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他又会怎样描绘康桥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在诗中寻找答案。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黄狗、谔谔等。浙江海宁硖石人。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等。
三、解读题目,走进康桥
1.从题目《再别康桥》四个字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别:这是一首离别诗。
(2)康桥: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3)再:表示又一次,说明不是第一次与康桥告别。
(4)补充:康桥,也称剑桥,英文为Cambridge,是剑河之桥的意思。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1922年,徐志摩留学于康桥,归国后写下《再会罢,康桥》。
1926年,重游英国,再次前往剑桥,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只身一人,故地重游,在归国的船上作诗《再别康桥》。
三段康桥生活凝结了徐志摩一生不可磨灭的康桥情结,他曾多次在诗文中回忆康桥生活。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我所知道的康桥》)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2. 观看朗诵视频,注意诗歌节奏、停顿、重音。并思考:这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样的?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节奏:轻柔舒缓
情感:喜爱不舍留恋忧愁
3.通过朗读诗歌观看视频,大家是否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呢?
诗人情感变化曲线图
曲线最高点是诗人情绪最为激昂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处。
五、赏析意象,体悟诗情
1.诗人为什么想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之前的内容主要是写什么的?
因为诗人被康桥被康桥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沉醉其中,内心愉悦,情绪激昂,引起了诗人大声放歌的冲动。
放歌之前的2-4节主要是描写康桥如痴如画的美景。
2.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4节,解读诗歌,找出能体现意境、表达感情、表现手法的词语或句子,并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情感。
3.让学生朗读第2节,并找出中心意象。
(河畔金柳倒影图)
(1)中心意象:金柳(柳枝在夕阳的照耀下镀上了一层金色)。
“柳”与“留”谐音,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柳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在离别时常用的意象。比如: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李白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送别》王之涣
(2)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有何妙处?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形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凸显了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3)这段文字格外优美,请将它散文化。
傍晚,柳枝在夕阳的照耀下镀上了一妩媚的金色,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影在康河的柔波里,宛如一位美颜的新娘,让我魂牵梦绕。
4.让学生朗读第3节,并找出中心意象。
(青荇水底招摇图)
(1)中心意象:青荇
(2)青荇特点: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青荇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它那随意摆动的身姿好似在与诗人告别,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眷恋。
(3)甘心:心甘情愿。
诗人心想,假若能一直留在康桥,我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一颗普普通通的水草。
“甘心”一词表现出诗人对康桥那热烈永久的爱恋与不舍。
5.让学生朗读第4节,并找出中心意象。
(榆荫浮藻清潭图)
(1)中心意象:一潭(潭水)
这里的潭水是指拜伦潭,徐志摩在康桥生活时,常常在拜伦潭榆荫下读书、散步,充满诗意与安逸。
(2)潭水往往是清澈透明的,诗人为什么将其比喻成“天上虹”“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崇拜者与追随者,同样追求爱、自由与美。彩虹五彩斑斓,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对爱、自由、美的理想追求正似那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
但彩虹易逝、美梦易醒,暗示着美好的康桥生活一去不返,也暗含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与不舍。
6.让学生朗读第5节,并思考:这些美丽醉人的景色有没有引起诗人情感的变化?引起了诗人做什么的冲动呢?
(撑蒿漫溯寻梦图)
诗人回忆起康桥的诗意美景,情绪高昂,想继续追寻彩虹般的梦,于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泛舟寻梦,觅得“一船星辉”,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诗人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7.让学生朗读第6节,思考:诗人最后放歌了没有?为什么没有放歌?
(黄昏夏虫沉默图)
(1)“但我不能放歌”,诗人从美好的梦境回转到即将与康桥告别的现实,情绪瞬间低落,开始静思默想。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诗人将“悄悄”比作“笙箫”有何妙处?
“悄悄”本是无声的,无形的。而“笙箫”是一种乐器,有形,有声,且声音凄凉悲怆,正如《赤壁赋》中写到的“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二者本是一对矛盾体,但诗人却巧妙地化无声无形为有声有形,它们在诗人的内心里却达到了统一,尽管诗人内心翻滚如大海,但也只能让别离的笙箫在心底默默回荡。
(3)“夏虫也为我沉默”这句话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妙处?
拟人。“夏虫”本是聒噪的喧闹的,且声音不会为人们主观意愿所改变,但诗人却将夏虫拟人化,好似夏虫也察觉到了诗人将要离去,心中不舍,情绪低落,为诗人保持沉默,无声地与诗人告别。
(4)这一节诗人从梦境回到现实,情绪变为低落,尽管想要在青草更青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一想到即将离去,悲伤不已,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六、深入探究,领略“三美”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音乐美
(1)回环往复
第一节(挥手作别云彩图)与第七节(招手惜别云彩图)节奏相同,韵律相似,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
不同的是:第一节是连用“轻轻的”,第七节连用“悄悄的”,“轻轻的”是客观上声音小、动作轻;而“悄悄的”增加了主观上的不愿被别人发现的意味。第一节“轻轻的招手”“作别云彩”,诗人将要与康桥离别,招招手打个招呼,表示我要离开了;而第七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云彩”,临走前挥挥衣袖,不带走任何一片云彩,不忍心破坏母校的一丝一毫,带了份潇洒。
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微波似的别离愁绪又包含了诗人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2)韵脚严整
全诗每一小节双行都押韵,比如ai、ang、ao、ng。包括第5节的“溯”“歌”,吴方言中“歌”念“gu”。韵脚严整。
(3)韵律和谐
2.绘画美
(1)色彩鲜明;(2)画面流动;(3)意境优美
诗中描绘“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色彩鲜明,诗人又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色彩绚丽的画面,如夕阳河畔金柳图、青荇水底招摇图、榆荫浮藻清潭图。
3.建筑美
(1)章节统一;(2)错落有致;(3)字数相近
全诗共七节,每节皆为四句,章节统一;每句的单行和双行错一个排列,错落有致;且诗歌每句大概是六七八个字,字数相近,形式优美。
七、小结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扬的轻音乐,是一副流动的风景画,桥的秀美,景的迷人,诗人的洒脱,都成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灵动的音符,开启了我们对诗意的认知,也引领着我们度入辉煌的诗歌殿堂!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配套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