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任务群”教学首发:“君道”主题之《晋灵公不君》《求谏》群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出两篇课文相同的文言现象。
2.通过课本剧表演和影评,准确理解相关内容,归纳晋灵公和唐太宗对于进谏的态度和做法。
3.通过赏析《史记》“太史公曰”范例,结合文本内容,为晋灵公和唐太宗写一则短评。
一、导入新课
“晋灵公不君”,“不君”何意?不行君道。在中国历史上,对君道发挥最好的当属唐代贞观君臣。今天我们把“君”和“不君”放在一起,共同来探讨“君道”何意!
二、学者组展示: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出两篇课文相同的文言现象。
提示:文言现象可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课堂检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说,稽首是臣拜君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贞观八年,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如“鲁宣公二年”)、干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等。
C.炀帝,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解析】C项错,朝廷不会对平民给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三“准”:
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译文:(您)进谏如果不被采纳,那么就没有人接着您(去进谏)了。
(2)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
(3)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译文: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宿。
(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
三、影帝组展示:当臣子来进谏……
四、豆瓣组展示:
以专业豆瓣眼光评价各位演员的表演。
依据:文本所呈现的晋灵公和唐太宗对于进谏的态度和做法。
课堂检测: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公奢侈暴虐、昏庸寡恩。加重赋税来雕刻宫室,因为熊掌没有炖烂,竟然杀了厨师;士季进谏,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杀掉多次进谏的赵盾。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赵盾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鉏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太宗和颜虚心,导臣使谏。太宗容貌威武严肃,但在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列举隋炀帝、舜、禹之事,引导臣子规劝谏诤。
D.太宗反躬自省,励精不倦。太宗独处静坐,就自我反省,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希望大臣们像魏征一样遇到问题时随时谏诤匡正。
【解析】B项错,参照原文:“提弥明死之。”(提弥明为救赵盾而死)“(赵盾)遂自亡也。”
五、太史组展示:
结合文本内容,仿照《史记》“太史公曰”范例,为晋灵公和唐太宗写一则短评。
六、布置作业
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请以两位君主为例,写一个以“虚心纳谏”为主题的主体段落,用以自勉。
七、课堂小结
埃及有谚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而登上文言文的金字塔,我想我们需要扎实地掌握文言知识、准确地翻译文本内容、规范地归纳文本要点、深刻地理解文本精华,而面对人生的金字塔,我们以太宗为榜样,虚己纳谏、闻过则喜,或可成功登顶、不负韶华!
八、结束语
新时代领路人说: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
这,也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持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