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稿 (第二版)
第一章 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著作里,就已经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教学论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等。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亦称诡辩派,公元前5至前4世纪),以传授知识为职业,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学的言论。例如,“对于学习,天禀和练习是同样的需要;我们应从少年学起。”“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学习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深度,便不会在灵魂中生根。”以上这些言论,虽然还只是分散的、个别的,但都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教学论的萌芽。
到了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产生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光辉著作《学记》。它已经相当广泛地说到了教学的作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它已经达到了理论自觉性的相当的高度。它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这就是说,教学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必须研究和掌握这些原因和条件。在此稍后,罗马的昆体良(35~95)撰写了《雄辩家的教育》一书,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