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6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chi 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条实际是分享的阳明病的一些变化。
病家来看病了,外在的表现类似太阳病,会有头痛、发热,但是不怕冷,还有口渴的情况,太阳病的一个明确症状是恶寒,同时不会口渴,这个病家不怕冷,还口渴,因此就可以确定不是太阳病,只是跟太阳病有些类似罢了。
发热、口渴,这是身体内部火热导致的,体内有火,所以发热,火热消耗了津液,就出现了口渴,这实际就是阳明病了。阳明病是身体内部的阳证,最典型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承气汤证的腹痛、大便不通等,一种是182条所说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白虎汤证,第六条就属于白虎汤证的表现,这种病的治疗需要清热泻火,接下来就说一些错误的治疗了。
大夫给予发汗的错误治疗,病家由发热变成了身体灼热,发热本来还不严重,现在反倒身上都烫手了,也就是火热的情况更严重了,这种病就称为风温了,比温病更严重。风温疾病的表现还会有寸关尺三部脉都明显的浮、病家不自觉的出汗、身体沉重、老是想睡觉、呼吸声明显,严重的话就会鼻腔、口腔都出热气,病家微微有些喘,从而说话困难。这些表现都属于白虎汤证,疑难点在于身体沉重,这确实是水湿的表现,但这种水湿是火热导致的,治疗时还是清热即可,详细说明可参考这篇文章——白虎汤是否可治疗湿热?借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的话就是“火在土上则生湿”。
第二种错误的治疗是用了下法,本来病家有腹痛、排便困难、手足濈然汗出、潮热等胃肠里面实热证才可以选用下法的,这里只是有热了,大夫就仓促的攻下,病轻而药重,那么药就不是治病的了,而成了伤人的了——攻下以后,津液从大便排出,体内的水液更少了,所以小便排出困难,甚至没有小便;津血不能濡养眼睛,眼球转动就不灵活,所以“直视”;再严重的话,身体失去收摄能力,喝点水就接着尿出去,一点不能运化吸收,这称为“失溲”。
还有错误的治疗是用了火法,也就是用了熨背、烧针等火热的方法,本来病家体内火热就多,再从外部加上火,这属于抱薪救火、火上浇油,使体内的火热更加亢奋无制,所以身上皮肤就像火烤了似的发黄,甚至像烤焦的颜色,体内的津液更不足,筋脉得不到濡养,就会痉挛,甚至全身抽搐,也就是“瘛疭”,神志上也有异常表现,像是受了惊吓一样,这种一般使用龙骨、牡蛎等药。
发汗、下、火法,都属于这个疾病的错误治疗,使用一次的话,影响还不严重,还可以救治,如果反复使用就会危及生命了,所以“促命期”。
这条重要的一点是明确温病、风温的六经归属,这属于阳明病的范畴,不是太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