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卧薪尝胆的典故最好别再讲述
易中天,著名的教育家、作家,中文系硕士出身,却在自身并不专业的历史领域爆火。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般:“文学是自己的专业,太熟悉反而束手束脚,正因为历史这个方向没那么通透,才敢讲。”
虽说没那么通透,却并不代表一窍不通信口开河,易中天讲述的观点不论你是否赞同,他往往在评价历史时拿出一个具体的原始资料作为参考。这样在趣味性足够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历史的严谨与准确性。
在易中天讲述历史时,必须要求他涉猎众多的文化知识与古籍,同时还要把这些东西吃透消化,再浅显易懂的传递给观众与读者,这便又增加了很多难度。
很多人抨击他专业性不够,但实际上,仅凭他能浅显易懂的讲述先生传承的历史文化,便足矣证明他的能力了。正如中国首家民营航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舒畅说的那般:“我在每晚睡觉之前,都要听易中天主讲的《品三国》,这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既然专业程度比不上业内专家,那便做一个吸引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因为易中天本质上是一个文字从业者,传播知识与普及大众才是根本目的。
在前些年易中天主讲的某档谈话节目当中,易中天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越王勾践并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凭借着“忍、让、装”获得成功,但这样好吗?我就不喜欢这个人,甚至可以说非常讨厌。越国击败误国后,他送给文种大夫一把宝剑,声称先生教我七种消灭吴国的方法,我只用三种便成功灭敌,剩下四种无处可用,先生不如自己用吧?
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
这番言论一出,自然引起众多争论,不少人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尽屈辱终于从乱世之中伐灭吴国,一举将越国打造为春秋五霸,这样的功业虽称不上功耀千秋,但也绝对是乱世之枭雄,易中天此言可谓是信口开河,凭空污蔑。
但果真是如此吗?越王勾践真的就不容污蔑质疑吗?当你了解到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之后,便能理解易中天的评价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向来由胜利者书写,因此史书对勾践的评价多为正面,毕竟卧薪尝胆的事迹可谓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被众多人视为忍辱负重的精神偶像,可谓是“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物,缺点被刻意淡化后也不能视而不见。
越王勾践破吴越,义士还乡尽锦衣。
携李一役,勾践强制数百囚徒当阵自刎,在吴国将士差异惊恐之时,迅速发动进攻打乱敌阵,越国伐吴连战大捷,经姑苏围困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奠定了越国的霸主地位。
早前商圣范蠡便劝告文种,成功伐灭吴国之后便与自己共同退隐离开,否则越王要诛杀你,但文种却认为自己一心辅佐勾践,加之灭吴有功,越王定当不会刁难加害自己。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认为越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劝告同僚文种未果后,后来想他写信道:“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猎狗也就会被拿来烹煮。天上的飞鸟都被抓完了,好的弓箭也只能收起来没有了用处。敌国一破,出谋划策的臣子也就得死了”。
文种此时终于恍然大悟,只能终日装病不去上朝,但如今为时已晚,甘愿辅佐越王勾践治国,最终却落了个赐死的下场。
文种与范蠡作为越王勾践的左右手,在他患难时始终辅佐跟随,最终成就勾践功勋大业,最终却只能面临兔死狗烹的结局。所幸范蠡看的足够清楚,认为越王勾践并不值得信任,于是激流勇进离开朝堂,弃政从商。
开国大臣与君主难以相处,可谓共患难可,共掌朝政不可。范蠡正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才审时度势选择离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古代君王都是家天下,必须要将对自己有威胁的党羽全都拔除干净,但具体实施的方式却要看君王的品行,朱元璋勾践向来狠辣,因此用最简单干脆的方式,而另一种较为柔软的君主顾念旧情,如刘秀赵匡胤允许你享受经济特权,但必须要交出权力。
勾践的形象从来都是高大的,忍辱负重尝尽辛酸,十年卧薪尝胆终破吴。他是越人的英雄,也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认为胜利者才是英雄没什么不对,如曹操般“不叫天下人负我”也可以理解,毕竟不择手段其实也是一种手段,但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做出某些错事,这便是错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下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看到胜利者的恶行。
春秋时期,君子之风尚存,邻国之间互有征伐必须恪守“礼制”。不加丧,不因凶便是其中重要一项,但勾践却当阵斩杀囚犯以乱吴国军心。
邻国如果发生灾祸,如水涝旱灾、饥荒时便不能加以讨伐,吴国便曾在越国饥荒时赠送粮食,但勾践却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导致吴国播种后颗粒无收,农人遍地尸俘,流离失所,越国乘此机会发动战争大获全胜。
也许勾践实在是太想报仇翻盘了,才导致他如此没有底线,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所有的史书都在大肆描写这一点,毕竟成王败寇,这到也无可厚非。
不加区别地一味肯定越王勾践和绝对否定吴王夫差,在历史的价值取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必然会导致价值观的紊乱和善恶观的颠倒,造就小人文化的猖獗和君子精神的沉沦。
在如今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声,易中天便是一个正在发声的人,民间或许真的有隐世的高人,学识眼光并不比马老先生差,甚至超出他很多。但也正因为其“隐世”,并没有发声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没能听到他诉说的知识。
既然有人在发声,传输着那些人生感悟与知识,我们便不必太过去苛责计较,在网络的掩藏下,什么每个人都剑拔弩张,这是个好事,因为能这居心叵测之人无所遁形。但这也是个坏事情,它让我们情绪焦躁,难以理性思考。
我希望在批判诸如马未都、易中天、甚至鲁迅岳飞之前,我们能思考一下,我们究竟是在批判,还是在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