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107天:熟练的无能
原文
一个古老的故事是: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我在谋生]。第二个石匠一边敲铁锤一边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抬头望着,眼睛中有梦想的光芒,并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1954 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解读
这是德鲁克讲过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可以从很多视角来理解。第一个石匠觉得自己没什么大了不起的,就只是打份工,做好分内工作罢了。第二个石匠则是很骄傲的说自己是一个石头工艺的专家,是个专业的石匠,第三个石匠描述自己的工作是神圣愉快的,因为他在为自己的信仰打造一间教堂。毫无疑问,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至于第一个石匠,他知道自己想从工作获得获得什么,也设法完成了工作。他做[一天工作,领一天薪水],然而他绝对不是管理者。
一般我们都会把重点放在强调第三个石匠身上,认为这才是愿景的力量,可以让一个普通石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大的使命感,或是用来批评第一个石匠,看他多没有追求、不能成长。但很少人会注意到其实真正对组织造成伤害的是第二个石匠。第三个石匠最多只是无法发展创新力量,而那个自命专业的工匠,执著于自己的手艺,却不真的知道他从事工作的最终目的,他愈是专业、执著可能反倒误导了整体的发展。更不幸的是,他其实在骨子里只是个熟练工,不论是处在什么样的行业里,熟练却只是熟练。
这些人也是长久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每天重复地做些早已习惯的事务,有时候真的是闭著眼睛也会做。这些人看似从事一些高难度、高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但是其实在多半的情形中,未必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只是熟练的操作;所谓的「多年经验」,不过是把刚出道时学会的一些经验重复了十年而已。熟练无能者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确实熟悉自己的领域,但是由于心态不正确,早已停止学习,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只是一些标准动作而已。
现代心理学把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并投射内心的呈像划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以说无需努力就可以做的很好。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也就是我说的不太舒服。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你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或事情,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感觉最舒服的状态自然是“舒适区”,因为在那里我们毫无压力,有一瞬间你甚至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我想最安全的地方大概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吧,我们所说的熟练的无能就是指的常驻于此,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没有了学习。
“舒适区”不宜久留,“恐慌区”恐怕连逗留都有危险。所以,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的“学习区”慢慢变为“舒适区”,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这样我们就是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思考
我曾在什么阶段,或者什么工作中处于第一个石匠的阶段?也就是只是为了糊口?
我曾在什么阶段,或者什么工作中处于第二个石匠的阶段?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和熟练?
我曾在什么阶段,或者什么工作中处于第三个石匠的阶段?可以将手里的工作与整体的需求相结合?
以上这些思考对我有什么启发?
彭信之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德鲁克创新工坊
微信号 : Druckershuodedui
新浪博客、知乎、喜马拉雅:@彭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