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郑成功恨之入骨,让清军喜出望外,此人毁掉了反清复明的希望!
翻开明清之际的历史,几乎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评价当时的人物,即:节操丧尽!有投靠异族的范文程、洪承畴,还有献计扒开黄河、导致百万汉人死亡的侯方域,有主动剃发易服的孙之獬.......更有本文的主角,一个衙役出身的小人物黄梧,害惨了千万汉人百姓,却被康熙封为一等公爵!
清军入关之后,虽然在陆地上强悍无比,但对于海战水战却不懂,对郑成功等抗清部队无可奈何。因此,郑成功奈何不了清军,但清军也奈何不了郑成功,双方处于僵持状态,直到黄梧降清,打破了这一点。
黄梧是福建漳州平和县人,1644年崇祯自杀时,黄梧在平和县衙当差役。1646年,郑成功和郑芝龙分道扬镳,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由于黄梧“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所以就杀了知县,投奔了郑成功。
在郑成功手下,黄梧作战勇猛,很快就成了军中高层。然而,由于郑成功治军极严,甚至将失职的左先锋苏茂处斩,这让黄梧担心不已,便萌发了背叛之意。1656年,黄梧献出了海澄,向清廷投降。
黄梧投降还不算重点,重点在于海澄。海澄位于福建沿海,与台湾隔海遥望,是郑成功多年苦心经营的战略要点,建有众多坚固堡垒。更为重要的是,海澄还是郑成功的粮仓和军械库,还存放了大量军械粮饷,比如“粮粟二十五万石、军器、衣甲、铳器及郑军将领私蓄无数”。
所以,黄梧献出海澄,让郑成功恨之入骨,对郑成功打击很大,以至于1659年郑成功北伐攻打南京时,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只能将将士家眷随军携带。最终,这一支北伐大军饮恨而归。可以说,郑成功北伐失败,和黄梧献海澄关系很大。
此后,郑成功收复台湾,虽说还准备反清复明,但也知道难度之大,几乎没了希望。更为重要的是,黄梧又出了一系列毒计,彻底毁掉了郑成功家族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
黄梧这一举动,自然让清廷喜出望外,不费一枪一弹,就得到了郑成功的多年积累。于是,虽说黄梧职务一般,但清廷却封他为“海澄公”。要知道,当时的洪承畴,都没能得到爵位,只在晚年得到了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男爵之下的爵位,还是三等)。
面对清廷如此“厚待”,黄梧受宠若惊,于是就更卖命了,不光军事上针对郑芝龙,还提出了一系列恶毒的建议。
1661年,顺治去世,康熙登基,黄梧上书“条列灭贼五策”:(1)沿海迁界,主要是坚壁清野,断绝郑成功获取物质的渠道,(2)毁坏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的海禁,(3)斩杀郑芝龙全家,(4)挖郑氏祖坟,(5)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客观的说,后三条危害不大,但前两条,尤其是第一条,简直是丧心病狂。从1661年到1683年,持续了22年一代人;后来夸大到上至辽东,下至广东,不准海岸线向陆地的50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范围内不准住人;而且是限期三天,原住民全部撤离,否则就是死!
所以,沿海千万居民,遭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康熙四年,清朝铁杆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一句“十不存八九”,道出了沿海迁界的真相,可能不是害惨了千万汉人百姓,而是害死了数百万汉人。
更为重要的是,沿海迁界还有一个巨大的危害,就是破坏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其实,明朝末年,东南沿海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持续22年的沿海迁界,严重催毁了这一切。22年的摧毁,再加上清朝其他政策,220年都没能恢复往昔状况。
黄梧献计有功,所以康熙六年,他又受到清廷的嘉奖,被封为一等海澄公,允许世袭12次。需要注意的是,黄梧比后来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还要高一级,因为这些人封的不过是侯,他封的是公。总之,黄梧用家乡父老和沿海同胞的鲜血,染红了头上的顶戴!
正因黄梧献出海澄,大幅度削弱了郑成功的实力,最终导致郑成功一连串的失利。其实,如果黄梧不叛变,郑成功很有可能恢复半壁江山。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后人却可以鄙视黄梧的节操。或许,正因为黄梧太毒,所以虽然在清朝平定台湾上功劳甚大,但如今却鲜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