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思考的技术》
知识成就梦想、解读人生智慧、大家好、欢迎来到启发思维。
思考每个人都会,但是有技术的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很多人都认为思考这件事不就跟咱们吃饭穿衣一样,是件很自然的事吗?只要是咱们醒着的时候,不都是每分每秒都在思考吗?
说实话思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的思考没有经过训练,那么我们所做的思考和结论,就只能算是胡思乱想的结果。为了让我们每一次思考所得出的结论都变的更有价值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本《思考的技术》它的作者是-大前研一
首先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遇到问题,你是怎么样解决问题的?你是凭借一时的想法?还是参考过往的经验?或者说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上去借鉴别人的方法呢?
当你成功解决问题之后,如果有人对你提出一个问题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请问你能答得上来吗?如果答不上来或者这些话刚好戳到你的内心,那么我就很不幸的告诉你,你可能并不太了解思考的技术,或者说你的思考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呢?这种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了考试后遗症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自打进入学校之后,就成为了一台考试机器,从小考到大。作者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就是现在学校给孩子传授的知识,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答案的。而孩子们学习就是在思考应该套用什么样的公式,得出一个已知的答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能算是一种思考的训练。
而在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变得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很多问题慢慢也就没有一个所谓的固定答案了。所以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只有进行思考训练
提高思考的技术,才能解决在未来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真实社会的运转当中,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去思考的人,一般会拥有高于别人10倍的收入。
那么要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来帮我们提升思考的技术呢?这种人在社会上肯定不多,但是作者“大前研一” 肯定算一个。我们先来罗列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前提来支撑这个观点。
《首先他是一名全球知名的管理学家》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曾担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
《同时也是麦肯锡历史上最成功的亚洲人》
《他被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
《他还提出过,低智商社会,低欲望社会,这些概念》
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创造和使用概念的能力有多大,大前研一无疑就是思考能力超高的人,所以他是有资格来帮助我们提高思考技术的。
大前研一认为,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极其复杂且急剧变化,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机会的经济环境里边。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扩大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当中生存下去。
大前研一用了近30年的时间,运用了他在经营管理顾问的经验,分析了数千个案例,最终他希望能够把这些商业精英的思考方法和学习路径传递给我们。大前研一在书上是这样讲的,在面对问题时,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的思考,大家只是把一时的想法,误认为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他会这样讲呢?就好比我们一开始讲的那个问题,假设有人问你,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家是不是通常都给不出思考的具体过程和依据?
这里也许大家会有个疑问,就是大前研一为什么这么重视,且一直强调思考的路径?因为他有过一个深刻的教训。
大前研一本身是研究核能的,当年他在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在月球上造一个虚拟的原子炉,如果插入一根和地球上同样构造的镉控制棒,当控制棒停止上下运动的时候,炉芯的温度上升了几度?这种温度安全吗?大前研一的答案是: 会上升 2.8 度,这个数字是安全的。
这个问题需要的计算量,那是庞大且非常复杂的,在所有参与考试的人当中,只有他一个人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等到登榜的时候,他竟然落榜了。这让他很是不解,然后他就带着疑问去找老师,他问老师说;明明只有我一个人算出了正确答案,对吧?老师说是的,你的数字是对的,但是你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思考的过程,这对于一个核物理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大前研一得到这个答复之后就纳闷了,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最后他想明白了,因为给出正确的答案,可能只代表你会把这些很复杂的公式套进这个题里边。而给出思考的过程,却代表了你拥有推导出公式的能力。如果你仅仅知道公式,即便是成功了,下一次失败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个切尔诺贝利。
因此思考的过程永远比答案更重要,只有严谨的思考过程,才能保证每一次输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那怎么样才能够确保思考过程的严谨呢?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的重复、假设、验证、实验、最终得出绝对可靠的结论。这就是大前言一在麻省理工所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后来他进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之后,他又进一步的优化了这套思维方式,后来形成了一套被称为《大前研一》的逻辑思维法。
接下来我们就一块来学习怎样具体的去操作这套方法。
第一步、首先我们需要从海量的现象中去找出背后的原因。这一步其实很简单,只要勤快即可,要不断的去追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以避免我们在不重要的环节里边浪费时间。
咱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基建设备公司邀请你去给他们公司做分析,假设A 公司今年的基建设备销量业绩很差,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信息量特别大。老板认为业务员整天只知道浑水摸鱼,售后又认为是公司的产品质量不佳,高管觉得有可能是产品的定价太高等原因,这些都是这家公司的现象或者说是结果。
但是当你随着调查的深入,你分析了A公司的销售数据之后,发现A公司市场的整体覆盖率是80%,而中标率却只有10%,这么低的中标率占是不是让你觉得很惊讶?当你继续深入了解后发现,有些业务员的得标率他能达到80%。 而有些业务员的得标率却总是差强人意。
这个时候基本就可以排除了商品质量和定价的问题了,这是因为业务员不同水平,所以导致了得标率的差异。那么那这个就是最终的结论吗?大前研一告诉我们说,千万不要混淆假设和结论,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业务员水平的高低差异所导致的,这只是你的假设。
第二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当我们有了一个假设以后,我们就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法去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这一步就直接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验证的过程当中,最好拒绝二手信息,直接回到问题发生的场景里边去考察。
比如说A公司的例子,你认为A公司业务员水平有的高有的低,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最前线的业务员们聊一聊,这样你就会察觉到问题所在。如果你发现假设错了,那么就返回到第一步重新去收集分析资料,提出新的假设。如果说你的这个假设经过验证后是正确的呢?那么它就是结论了吗?也不是。
逻辑思考法所说的结论是必须具有可执行性的。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接着来看 A公司这个例子,我们先讲一个没有可执行性的例子。经过验证后,你确认了自己的假设是对的,就是某些低水平的业务员拉低了公司的整体中标率。于是你就给A 公司的高管提出建议说;你们应该致力于业务员的培训,提高业务员的能力。对方公司高管听了以后反过来就会怼你了,你这讲的不是废话吗?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请你来,你就告诉我们这个?用周鸿祎的话来讲;这个叫做正确的废话。
那么什么是可执行性的建议呢?应该这样回答;我经过调查发现,贵公司中标率低主要原因在业务员的业务水平上。贵公司可以指定5 位全国业绩最好的业务员,制定好可执行的培训方案,帮公司搭建起可追溯效果的培训。你看,这样讲对方是不是分分钟就能行动起来解决问题了?这就叫具有可执行性的建议,这才算是真正的结论。总结起来就是;找到原因、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得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结论。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非常的简单?但是能把这些方法真正贯彻到生活当中的人却不多,因为这个能力是需要锻炼的。那怎样才能够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在商业场所休息的时间,随便找一道题目进行练习。
比如看看旁边的小广告,然后思考,如果你要给对方出谋划策
你能够提出什么样的优化方案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切换一下身份去看问题。比如你现在是主管,那么你可以假设现在自己是更高两级的总监,想想手头其中的某一件事,你作为总监会怎样去处理,这些都是很好且有效的练习方法。
在现实工作场景当,我们单是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说服别人去接受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马丁路德金当年在演讲的时候说的不是我有一个梦想,而是说我有一个计划,那么会是怎样的结果?所以就算你思维再清晰,建议再有用,如果别人不接受,那么你讲的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想法或者建议,变得更具有说服力。所谓的说服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你要学会根据对方的心理状态随时去调整自己的表达逻辑,降低对方的接受成本,但是我们在提建议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降低对方的接受成本?首先我们在提建议的时候不要贪心,不要一股脑的讲一大堆出来。一次只提一个,然后把这一个讲透彻就好了。因为人脑跟电脑一样,带宽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多个任务同时运行的话,就会造成运行内存不足,导致运算不过来。
大脑也是一样的,就是当你提出很多建议的时候,对方能否接受,能否吸收,咱们暂且不说。就算对方全都听进去了,但是这数量过多的建议,也很容易将对方推入一个选择困难的泥潭当中。所以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注意顺着别人能够理解的逻辑去走,而不是你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就拿大前研一做咨询顾问时的例子来说,他在开头通常都会跟对方先讲讲自己做过的事前工作
以此来化解对方的一些质疑。然后再按照麦肯锡著名的“ 金字塔原理 ”预先包装好用逻辑思维法得出的结论,然后再一层一层的提出这个观点的证据。这些细节我在前面的金字塔原理里边就已经讲的很详细了,想更多深入学习的朋友,可以往前面去翻一翻,花点时间去学习一下,在这我就不过多的去展开了。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知道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所以我们在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对方的情绪,要有一个整体的起承转合,有必须要这样做的部分,也要有这样做会更好的部分,来作为一个情绪的缓冲带。在对方情绪反弹比较厉害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缓一缓,比如约对方出来喝一杯,吐吐心中的苦水。
如果在比较重要的建议上,遇到对方的情绪障碍时,我们最好是多去追踪这个建议的执行状况,防止对方半途而废。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些精明的高层管理者,在这时候什么花把式都是多余的,关键还得用扎扎实实的数据或者事实去说话。因为通常这些高层管理者,他已经掌握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了。
但是他们还是会存在很多信息盲区,这就需你要花心血认真仔细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一个实地的调查。然后整理出更加详细的业界动态以及公司数据,最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根本去提出建议。
虽然这样做显然会比较麻烦,而且工作量也会增加,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这样做。就以咨询顾问为例,有时候他们给出的一些建议就会让客户很难接受。比如经过你的认真调查,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告诉对方公司说;今年你的公司最少要裁员20%才能够扭亏为盈。
你的这个建议影响面那是很大的,公司高层势必会反复的权衡,确认证据的真实性后才敢拍板。所以除非从你这得出的结论,是经受得起广泛的质疑和挑战的,否则你的建议很可能三下两下的就被驳回了。
想要说服别人,首先我们得拥有出色的说服力,而好口才就是说服力的必备条件。因为拥有好口才可以在说服力方面加不少分。所以如果你预先写好了演示文稿,至少得做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大前研一在给麦肯锡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口才训练方法。就是在半脱稿的情况下,要做到随便抽掉哪一页稿,都能够回忆起缺失的部分,而且还不能让人察觉到你的慌张。然后试着不看稿子, 用5 分钟的时间把内容全部概述一遍。
我们在空闲时间就可以经常做这种训练,比如在面前放一张照片,然后对着照片来一场半个小时的即兴演讲。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了,不要一下子去过于追求完美。讲的对不对、好不好都没关系,只要你讲的头头是道,合乎逻辑,那就行了。我们对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以不要急于心切。学到这一步,我们就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路径了,以及怎样说服别人采纳我们建议的一个技巧。
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它是正在不断升级的,我相信很多人目前还没有接触到那些无解的问题,但是现实社会那些无解的问题却不断的在涌现。所以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用常规思路去解决它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必须得要求自己把思考的难度再进一步的往上提升,看一看如何为这些“无解” 的问题找到属于它们的答案。
这里讲的无解,它并不是真的无解。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我们在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前辈或者是自己的长辈,都会这样告诉你说;有什么不懂得就多问问领导,要么问问师傅
但是那都是以前了。在以前我们只要在一个领域上干的时间足够长,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成为那行业的精英!然后就可以传授经验给新人。
但是在现代社会,你会发现新生事物迭代的速度比人们学习的速度还快,我们可能大学还没毕业,课本上的很多知识就已经过时失效了。所以如果你还在用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或者盲从权威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话,
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的无力感就会经常把你吞没。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两大招式。
第一招;洞悉问题的本质。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教父”,那里边就有这样一幕,老教父在向第二代教父传授自己处世哲学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在一秒钟内看到问题本质的人,跟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他们的命运自然也是不同的。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扎心?其实老教父所说的就是所谓的洞察力。
而大前研一就是一个具有非常强大洞察力的人,我们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强大洞察力,他在文中斥责到,在2004年日本主流报纸有一篇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报道。标题是这样的;英美同意被派遣到伊拉克的日本自卫队,能脱离英美联军而自行独立。就凭这一个标题,大前研一就看出来这是一个假新闻,因为这篇报道连最基本的新闻要素都没讲清楚。比如说是英、美中的哪一方同意的呢?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同意的呢?同意了什么,为什么同意?这里的细节一个都没讲清楚,结论更是经不起推敲。最后证实只是联军当中地位不高的公使口头上说据他所了解而已。但是了解和同意这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可见大前研一的洞察力有多强。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并不少见,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里有没有那种反转新闻?在事件反转之前我们是不是都信以为真?等到谣言被戳穿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怎么这么明显的破绽,我当时都没发现呢?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自身洞察力不足的原因导致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培养出这种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呢?大前研一给出了以下三个建议。
第一、对事不对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一点?首先就看我们能不能自我否定。如果你能做到自我批评,基本上这一关你就过了,因为自我批评就是对事不对人的极致表现。你对自己都能这么严格,对别人自然也不会松懈。
当然现实中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被批评,除非你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成长心态。有一本书就叫《终身成长》这本书后续我们也会拿出来一起学习。在终身成长那本书里面就讲到,你只有先养成了自我批评的习惯,对批评和负面的反馈容忍度才会高,才愿意积极的去面对现实。说实话,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长时间的自我学习,但是这非常值得我们去尝试。
第二、要拥有面对事实的勇气。如果你没有勇气面对事实,那么很多事情从源头上就已经被扼杀了,洞察力根本就无从展现。比如说在美剧“切尔诺贝利” 当中,调查员瓦列里列加.索夫发现,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控制棒的设计问题。
其实隐患在很早就已经埋下了,只是重要的利益相关人他们不敢,也不愿意把问题抖出来。利益相关人还曾经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对付调查员,让他向公众隐瞒真相,最后导致调查员不堪心理重负自杀了。所以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面对真相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第三、要多跟不同类型的人接触,包括你不喜欢的人。这是不是让大家觉得特别为难?但是越难做到的事,我们就越需要去挑战自我,因为这里涉及到如何产生创新的问题。创新是一种文化突变,过程中就需要一些新思维的碰撞,而且很多的创新都不来自于某个行业的巨头。就比如数码相机,当年科达的工程师研发出了数码相机,然后他就拿去给科达的老板看,结果被老板训斥一顿说;我们是做交卷的,你不好好研究交卷,上班时间不务正业,你研究出了这个,我们的交卷卖给谁?骂一顿后就把这个工程师给赶回去了。结果导致这个工程师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所以就离职去了别的公司,然后没过多久数码相机问世,科达倒闭。
我们再讲一个例子,全球最著名的创新中心硅谷,在那个地方的工作模式就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在硅谷可能一个10人的工作团队,基本上10个人都是不同人种,不同背景的。毫不夸张的说,在谷歌你基本找不到一个母语都是英语的团队,但是硅谷能创造出那么多的奇迹,这恰恰也是因为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碰撞所造就的。所以我们需要多跟不同的人去交流,这是一个有助于我们很好提升洞察力办法。以上就是作者对如何培养洞察力的建议,他需要你对事不对人,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多跟不同的人去接触。
当然我们要想真正的去解决一些“无解” 的问题,光有洞察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会第二招“非线性思维”什么东西叫作非线性思维呢?想要了解非线性思维,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线性思维。拿破仑的老师,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认为, 只要初始条件确定的情况下,用一个公式就能够推测出宇宙当中所有的物理运动,包括最大的天体和最微小的原子运动,这就是线性思维。当然这里边肯定是有bug 的,不然现在人人都是股神巴菲特了。
如果说线性思维是一加一等于二的话,那么非线性思维就是一加一不等于二, 我们根本没办法通过套用公式去获得答案。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万物互联时代背景下,只要初始条件有细微的不同,结果就会千差万别,蝴蝶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南美洲的蝴蝶在热带雨林中扇了几下翅膀,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个细微的过程。但是它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实中更是如此,美国和土耳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表面看各自并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实是,如果美联储收紧了资产负债表,它就能导致土耳其的里拉崩盘,GDP暴跌50%。假设我们用套公式的方法,我们就得不出这个结论和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当今社会上很多事情变的越来越没有现成答案了,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那种一板一眼的应对方式,这就好比你人在广州,手里却拿着一份上海的地图,却想要去天河区一样,注定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灵活有效的非线性思维?大前研一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我们把它归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点、我们要有科学精神,知道如何回到源头去思考问题。那么什么叫科学精神呢?所谓的科学精神,其实就是敢于质疑。就是如果你对一件事情进行认真思考,就会下意识觉得他可能是有问题的。假如有个人跟你说,天空是蓝色的,那你可能就会想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呢?它一直都是蓝色吗?它跟其它蓝色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而很多创新就是这样问出来的。
第二点、要带着前提意识去思考对策。这个建议咱们用极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无前提不对策。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拿东施效颦的故事来说,相传都说西施有脚心痛的毛病,她经常都是蹙着眉在街上走的。长相不佳的东施看见以后,觉得西施这个皱眉实在是太好看了
于是她也学着西施那样皱眉在街上走,结果就变得更难看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就是东施显是然忽略了西施长得好看的这个前提,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模仿行为。
在现实世界里也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都有资源约束跟成本的限制,而且这些因素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大前提。大前研一还批评了日本政府90年代的经济政策,他认为日本在模仿美国一些政策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日本自身的前提。大家都知道美国在遇见经济衰退期的时候,往往会采取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美国政府使用这种方法基本每次都是屡试不爽,常常是能够成功的刺激市场经济。
在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政府也学美国这招,结果经济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了。同样的方法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大家应该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整个社会的需求其相对于美国是非常薄弱的。再加上整个社会的科创实力和投融资体系也跟美国差距很大,所以使用货币宽松之后,日本的实业根本就没办法消化政府注入的大量资金。
而且因为日本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日本的百姓拿到这些钱后纷纷去买美国国债,这就导致了日本成了美国的廉价资金供给方。政府的资金非但没有注入到日本的实业当中,反而还在日本的金融体系里面空转,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就是忽视前提所导致的后果。也就是日本政府忽视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状,盲目的去模仿美国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前提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多么重要。
第三点、在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拥抱不确定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黑天鹅事件频发的世界,有的人今天还在世界顶级的行业里工作,明天就有可能成为 1.8 万被裁员大军当中的一员。联想当年就干过这样的事,所以也导致了很多人对公司是家的这个口号产生了质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拥抱变化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不确定性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能力。在未来对事情的精准预测会变的越来越难,而结果也会越来越朝着概率的方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结果去做预案,哪怕某件事情的发生概率只有1%,我们也要先有对策。
有一本书叫《反脆弱》后面我们也会一同来学习这本书,在书中就提到,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反脆弱性,凡事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我们才不至于被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伤害到,甚至还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潜在的机会。当你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你甚至会期待他的到来,因为杀不死你的,肯定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第四点、自我投资。大前研一对日本的教育那是很失望的,他认为日本学校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现实世界,无法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日本的教育从来都是鼓励服从的,跟北欧那种鼓励创业的教育理念,那是相差甚远的。在芬兰,甚至连小学都有培养企业家的课程,他们的教科书里边就写着学校没有提供答案的权利,而支持孩子思考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
但是这些内容在日本的教科书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为此大前研一就提出了他认为培养自我非线性思维,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自我投资。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谓的自我投资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是;我们要提高自己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产出比。
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多学一点有用的东西,少去追剧,多看书。
第二个层面是;需要思考的事情,就要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别自寻烦恼。比如说像扎克伯格这样,同样的衣服买上几十套,把碎片时间累积成块,将它用于深度思考。
所以我们来总结下,培养非线性思维的四点建议
第一、学会质疑。
第二、带着前提意识去思考。
第三、拥抱不确定性。
第四、自我投资。
最后我们总结出了两点,能够帮助我们在无解问题中找到合适答案的方法。
第一、我们要能洞悉问题的本质,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第二、我们还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心态上要足够的灵活和开放,习惯于非线性的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拥有了这两点能力,我们就算是掌握方法论了。
陆游有句诗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就是想要把这浑身的本领施展出来,首先你要习惯有紧迫感的思考。对于问题不断的提出疑问,然后努力的寻找答案,抱着如果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的这种心态,然后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相关数据全部都调出来分析。
但是我们还得知道,光会紧迫思考,对于解决无解的问题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保持心态的开放,对于新生事物要足够敏锐。在这方面,大前言一就很具有发言权了,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要知道智能手机可是2010年才出现的。然而大前研一早在2008年之前,就已经看到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了,当然我们指的看到并不是他真的已经看见了,而是他所提到的,在未来十年时间内就通通都实现了。
在文中他谈到了移动手机会怎样发展,他还详细的介绍了手机的商用场景,仿佛他真的到未来去走了一遍,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他都有哪些对于未来的预判。
第一、他认为未来应该把移动电话和GPS结合,转化成影像显示道路指示图,用声音来提供引导。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这就是不是我们今天的高德地图?
第二、他认为如果音响等级的无线耳机开发成功的话,肯定会让人很震撼,这是不是我们今天看见的airports?
第三、他认为未来的移动电话将取代所有卡片,比如公交卡、信用卡、身份信息证明,这是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手机钱包?
大前研一认为,预测未来并不难,如果你对所有的信息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愿意逼自己去思考,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那么这些预测的结果就必然发生。这就跟物理现象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当你遇见未来的发展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去提前布局,哪怕你只是参与收益,那你的布局产生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不过预测看重的是逻辑,而非结果,因为思维方式比答案更有价值。当你有了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能够繁杂的信息冲击下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能够灵活的去应对新时代的各种变化。以上这些就是大前研一用一生总结出来的精华,作为礼物送给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对思考的技术我们就已经解读完了,在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思考题。假设上天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拥有巴菲特的财富或者巴菲特的智慧,你会怎么选择呢?为什么会这样选呢?这样的选择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未来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当你学到有用的知识能够分享给他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