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良功成身退韩信却不得善终?不同的出身与追求,决定了命运

谈秦说汉(340)为何张良功成身退韩信却不得善终?不同的出身与追求,决定了命运

同为汉初三杰之张良与韩信,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刘邦革命成功后,张良被封为留侯,福泽后世;韩信虽被封王,但很快被贬并被杀害。张良能功成身退,是其老谋深算,而韩信兔死狗烹,则是其能力太强,让刚取得天下的刘邦仍然睡不着觉。

其实在刘邦时期的谋士,不管是张良、陈平,还是王陵,甚至是蒯通,其下场都算不太坏,因为他们对皇权不构成威胁。但手握大权的高官大多被猜忌,特别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与诸侯,则大多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清洗,所谓匹夫无罪,怀壁有罪

  • 张良是富二代,韩信则是穷出身,对生活的追求不同

张良的祖父、父亲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共五代韩王之相,一直到秦国灭韩,他的父亲张平身故(死因应该与秦国有关)。张良虽然没有在韩国任职,但张良的家境还是比较富裕的,家有奴仆三百人,最起码是吃喝不愁的。

史书上没有韩信父母出身的介绍,从韩信自幼贫穷,但识文断字,还且每天身负长剑的情况来看,韩信的父亲有可能是秦朝的武官,自小教韩信兵法武艺,可能是父母触犯律令被杀,韩信懂事以来就贫困交加,没有工作,所以吃喝都成了问题。

按照马斯洛之生存、安全、归宿感、尊重、自我实现的五大需求层次。韩信仍在第一级生存需求阶段,为了填饱肚子有时帮漂母洗纱来换口饭吃。但张良已经达到了第二级的安全需求,他没有尝试过饥饿的滋味,但精神上受到家仇国恨的压抑。

韩信追求的第一人生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张良的第一人生目的是为报家仇国恨,为此弟死不葬,重金请力士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韩信的追求是生理上的,张良的追求是心理上的。因此,张良与韩信两个人参加革命的动机不同。

  • 韩信的性格相对于张良,更难得到刘邦的真实信任

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张良与韩信也投军。韩信在项梁的军中当了一名大头兵,项梁战死后,又在项羽手下当了一名郎中。但张良则是带着一百多人的队伍先投靠了刘邦,又与刘邦一起投靠了项梁领导的楚军。

韩信与张良参加革命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张良的起点比韩信要高,张良也算是带资(一百多人)入股,被刘邦封了一个厩将之职。项梁战死之后,张良随刘邦从留县一路打进了武关,到达咸阳。韩信跟着项羽参加巨鹿之战之后,也到了咸阳。

戏下分封之后,韩信离开了项羽,跟随刘邦到了汉中;张良在斜谷口告别刘邦后,前往韩国任职。按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张良与韩信都已经处于相同的追求归属感需求层次了,都在进行第二次的人生选择,只不过张良离开刘邦,韩信则投靠刘邦。

刘邦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之职,也就是催收军粮的工作。韩信仍然感觉没有得到重视,又开小差想溜走,幸被时为丞相的萧何连夜追回。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之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没过多久,与刘邦一起统兵还定三秦,占领关中之地。

张良去到韩国之后,韩王成已经被项羽给杀了,因此张良只得从小路逃走,在关中与刘邦会合,被封为成信侯,与韩信一起出征,到了楚国的彭城。但是,韩信虽有大将军之职,但没有实权;张良职务在韩信之下,却似乎更加受到刘邦的信任。

韩信虽被刘邦委以重任却无实权,兵权一直捏在刘邦自己的手里。张良虽被封侯,其实也就是一个谋士。刘邦性格多疑,对谁也不放心,特别是刚从楚营叛逃过来又想叛汉的韩信。无论哪一个老板,都不喜欢动不动就撂挑子的管理干部。

  • 韩信的军事能力,让刘邦深怀戒心

事实上,刘邦指挥军队从汉中打到关中,攻克荥阳后一直打到楚都彭城,靠的是运气,没遇上项羽的主力部队,跟他的指挥能力没有关系。但刘邦却自以为是,飘了。结果项羽亲率三万精骑从齐国千里奔袭,将刘邦的56万联军打残于睢水边。

刘邦损兵折将,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自个儿逃到了吕侯的兵营,然后退守荥阳。这时听从张良之计,重用大将军韩信统兵。韩信取得兵权之后,组织兵力在京、索之间多次打退楚军的进攻,扭转了汉军一直被追着打的局面,在荥阳与楚军对峙。

荥阳局势稍稍稳定之后,韩信又率军渡过黄河,以声东击西之计在安邑打败叛汉的魏王豹,占领了魏地。接着,韩信提出兵分两路,一路在荥阳牵制楚军,一路由北面迂回到楚国的后方,与荥阳的汉军形成对楚军的夹击,得到了刘邦的采纳。

韩信的这个战略部署是有私心的,就是不想跟刘邦呆在一起,刘邦也应该看出来了,但又想韩信用几万兵力吸引楚军,以减轻荥阳的压力,动机都不单纯。韩信在黄河以北连续用兵,又打败了旧赵地的陈馀军,劝降了旧燕地,成绩不俗。

  • 韩信要求封“假齐王”,但触碰了刘邦的底线

而没有了韩信的荥阳城防很快被项羽攻破了,刘邦逃到成皋,成皋又被项羽攻破了。于是刘邦与滕公只身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军中,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变成了光杆司令,并要求他自行征兵夺取旧齐地,同时又派出鹂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

刘邦命令韩信训练新军进攻齐国,在不让韩信知情的前提下,又同时委派鹂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说明刘邦对使用韩信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韩信确实有军事能力,一方面又担心韩信的能力太强会利用汉军为跳板自起炉灶单干,因此一直防备着他。

而韩信在率军出征旧齐国的途中,已经从非正式途径知道了齐国已经投降的消息。但韩信听从蒯通之言,一不做二不休,以突袭的方式占领了齐国,还在潍水中打败了楚将龙且的二十万援军。接着派使者向汉王刘邦送信,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

韩信占领齐国后,并没有立即向楚国的彭城发起进攻,而是据地自守,向刘邦要“假齐王”之职,而这时,刘邦正被楚军紧紧围攻,看到韩信的来信,刘邦当然十分不爽,但还是满足了韩信的请求,并将其封为“真齐王”,但彻底惹怒了刘邦。

刘邦劝降齐王田广却不通知韩信,韩信明知田广已经归降却仍然以武力夺城,这时刘邦与韩信的心理活动都很微妙。而韩信只是要求被封为“假齐王”,但刘邦却赐予其“真齐王”。韩信用兵如神却情商不够,居然没有感觉到刘邦杀心已起。

  • 张良拒受封齐地,也有韩信前车之鉴的原因

垓下之战后,项羽的楚军被全歼,刘邦立即下令削掉了韩信的齐王之职,改封为楚王。但刘邦在徙封韩信的同时,又让张良在齐地自选三万户食邑。齐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仅次于关中平原,封谁不是封,为何将韩信迁徙却又要封给张良呢?

其实刘邦也是在试探张良,但张良的情商很高,以自己无特殊功劳,不仅不接受赐封的齐地,也不愿增封食邑三万户,自愿被封于最初与刘邦结识的留县,做一个小小的留侯,而且在刘邦的革命成功之后,又以体弱多病为由,归隐于山野之中。

张良一直伴随刘邦左右,对刘邦的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同享乐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而同时,刘邦对韩信索要“假齐王”之位时,刘邦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张良是很有体会的。因此,张良不接受刘邦赐封于齐地,反而自动归隐,不惹人嫉妒与反感。

  • 结语

韩信以贫民出身从军,其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以战功封侯拜相。因此,他以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以说,刘邦能取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但韩信错就错在没有据地称王,而不应该只要一个“假王”。

韩信并不是因为索要的“齐王”之位而遭到刘邦的猜忌,而是韩信本身拥有的军事能力让刘邦寝食难安。因此,刘邦以齐王之位安抚韩信参与最终灭楚之垓下大战后,立即将其徙封为楚王,后又借故将其贬为淮阴侯,最终还是最吕雉杀于钟室。

张良没有兵权,相对来讲,对刘邦不构成威胁,张良从参加革命开始时,大家都道他不求富贵,只是为了推翻秦朝,没有其他的野心。而张良体弱多病,没做过僭越之事,又一直在刘邦身边为其出谋献策,得到刘邦的信任,又懂得急流勇退。

张良能功成身退,主要是张良的存在与否对刘邦的皇权不构成威胁。而韩信可能本无谋反之意,但他具备谋反的能力,又有一颗追求王侯富贵之心,因此遭到猜忌。

2021/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