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1仁人无敌仁至义正
《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1仁人无敌仁至义正
题文诗:
孟子有曰;不仁也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
所爱及其,所不爱也;不仁者以,其所不爱,
及其所爱.公孙丑问:何谓此也?曰梁惠王,
以土地故,糜烂其民,战之大败,将复战之,
恐不能胜,故驱所爱,子弟殉之,是之谓以,
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又曰:春秋之时,
其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正之,
上伐下也,伐必以义,匹敌之国,不相征也.
孟子之曰:尽信尚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也.仁人无敌,于天下也,
以至仁而,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又曰:今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
此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南面而征,
北狄而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
武王伐殷,革车三百,虎贲三千.王曰勿畏,
安宁尔也,非敌百姓.百姓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正,各欲正己,焉用战哉?仁至民归.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1,取二三策2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太不仁义了,梁惠王这个人哪!仁人把他给喜爱者的恩德推广到他不爱的人,不仁者却把他给不喜爱者的祸害推广到他喜爱的人。”公孙丑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道:“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的缘故,驱使他的百姓去作战,暴尸荒野,骨肉糜烂。被打得大败了,预备再战,怕不能得胜,又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决一死战,这个就叫作把他给不喜爱者的祸害推广到他喜爱的人。”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战争。那一国的君主比这一国的君主好一点,那是有的。但是征讨的意思是在上的讨伐在下的,同等级的国家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经》,那还不如没有《书经》。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片简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着周武王的大仁大德来讨代商纣的不仁不德,怎么会让血流得把捣米槌都漂浮起来了呢?”
【注释】
(1)“尽信《书》”至《武成》:《书》,《尚书》。《武成》,《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有“血流漂杵”之说;今日的《尚书·武成》是伪古文。
(2)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2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3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很会布阵,我很会打仗。’这是大罪。国君若喜爱仁德,打遍天下无敌手。〔商汤〕往南征讨,北狄便埋怨;往东征讨,西夷便埋怨,说:'为什么把我排在后面?’周武王讨伐殷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和百姓为敌的。’百姓都额头碰地磕起头来。'征’的意思是'正’,若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哪里用得着战争呢?”
【注释】
(1)陈:同“阵”。
(2)北狄:有的本子作“北夷”,应以“北狄”为是。a.如作“北夷”,除本章存疑外,先秦文献中未之一见;而作“北狄”,除见于《孟子》其他两处外,又见于《左传》《管子》。b.《孟子》书中其他两处(《梁惠王下》《滕文公下》)均为“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厥角:'厥’同“蹶”,顿,叩;角,额角;'厥角’即顿首、磕头。